APP下载

中年危机的哲学

2018-05-14

智族GQ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年人哲学危机

基兰·塞提亚35岁时,陷入了中年危机。客观来讲,他是匹兹堡大学著名的哲学教授,著有《实用知识》和《明辨是非》。但是突然间,他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从内心来看,他感到“有一种怀旧、后悔、幽闭、空虚和恐県交织的不安在隐隐悸动”;从庄现看,他只看到未来退休、年老、死亡按部就班的日子”。生活的意义为何?如何终结?答案突然变得如此显而易见。生活毫无意义,只能聊以度日。

有些人,比如我的朋友离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搬到牙买加,娶了一个贩毒女。可是塞提亚没法儿像他们那样,他对自己的中年危机认识得很清楚。在《中年危机的哲学指南》(普林斯顿出版社)中,他审视了自己的消极状态。“中年”一词有一种自我安慰的作用,塞提亚在书中写道,“这是一本自我拯救的书,也是我拯救自己的一次尝试。”他希望通过系统分析自己的症状,来减轻中年危机对自己的影响。

塞提亚发现,中年危机的历史既十分深远,又十分简短。说深远,因为他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埃及第十二王朝文稿中,发现了有关中年危机的最早文献记载。据文献记载,但丁在35岁时,很可能患上了中年危机(“人生到达中途,我发现自己身陷黑暗森林,迷失了方向。”)说简短,因为他发现“中年危机”这个术语直到1965年才被提出,当时哲学家埃里奥特·杰奎斯写了一篇题为“死亡与中年危机”的文章(杰奎斯引用了患者的哀叹:“一直以来,象是个永无尽头的斜坡,除了遥不可及的地平线,上面一无所有。但是突然之间,我好像爬到了顶峰,眼前所见的,是一条下坡的漫漫长路。”)1971年,约翰·厄普代克出版了《兔子归来》(写道:“30岁前没做成的事,这辈子也做不成了。”)1986年,理查德·福特出版《体育记者》(写道:“你可以梦想另一番美好生活,永不醒来。”)。这期间,1977年,盖尔·希伊出版的《人生变迁》,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中年危机。希伊是一位成功的调查己者,她还写过《灰色花园的秘密》一书,希伊已经成为中年问题的专家。采访了许多中年危机受困者后,希伊得出结论:女人也会经历中年危机,只是与男人相比,她们经历得更早些。1976年,希伊告诉人们:“35岁到39岁是女性出轨的高峰期。最小的孩子也背上书包上学了,女性到了中年,开始幻想希望重获青春容颜和浪漫爱情。”

希伊的书出版之后,好像每个人都在经历中年危机。塞提亚写道,也许战后的几十年间,风气保守,人们过早步入婚姻,反主流文化盛行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但总体看来,关于中年危机发生频率的研究变得越来越模糊。许多关于幸福的长期研究显示,事实上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开心。(塞提亚表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们已经达到‘盛年时期,增加了研究的可信度,即人在35岁,身体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到了49岁,思想发展到黄金期。”)其他研究表明,生活满意度是一个“U形曲线”,我们年轻的时候幸福感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幸福感逐渐降低。(甚至有些动物学家进行的猿猴研究显示,猿猴在中年时期,最为低落。)“中年时期糟心事最多,”塞提亚写道,“孩子、父母、工作、健康心。”他认同德国经济学家汉斯·施万特的研究,即“年轻人往往高估日后生活的满意度,而中年人则往往低估老年生活的满意度”。根据这一a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期望值雜免中年危机。

如果你浑浑噩噩度日,那么中年危机对你来说,没准儿是一件好事。中年危机会给不负责任的行为找到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不过,这样讲有些言过其实。塞提亚自己就经历了中年危机,事实证明,中年危机只不过是幸福生活的正常部分。他发现了一些智力陷阱,即使最睿智的人也很难避免。许多事情与我们思考自由和选择的方式有关。中年人的生活,或多或少,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比如,中年人在做选择时常常变得很恋旧,他们认为,我想做这份工作,就是因为我想做这份工作,而不是因为我们要赚钱养家。塞提亚用哲学的严密性解释了这一思维缺陷。他写道,假设有三个你想要的东西A、B、C,按照偏好顺序排列,你只能选其中一个。因为选择本身就有价值,所以比起选A,人们更倾向选B或C,但是选择所带来的满足感是有限的。大多数情况下,B或C本身的价值加上选择的价值实际上并不等同A的价值。选择一份新职业很兴奋,但是你很可能选择了一个更糟的工作。重新约会很有趣,但是你的新配偶很可能比不上现任。

有些中年人会思考自己本该做什么、本能做什么、本想做什么,甚至希望回到过去,一键撤销那些到离谱的决定。塞提亚也是如此,他会想自己本该做一名医生,而不是去当哲学教授。塞提亚奉劝这些中年人好好考虑,他们会在幻想中的平行世界过怎样的生活。想想“蝴蝶效应”吧,如果那些错误的决定可以撤销,那么现实生活中你看重的很多东西都将不复存在。比如说,如果你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职业生涯,那么你的孩子可能就不会出生。塞提亚认为,那些悔不当初的决定往往代表了人生岔路的某个选择。你该一心投入到小说创作中还是花时间陪陪家人?你该做音乐家还是工程师?在塞提亚看来,选择之后留有遗憾是件好事,反映出一个人可以健康、多维地评价自己的生活。塞提亚写道,“希望生活没有遗憾说明现实世界不尽如人意,也暗示了一个人与生活握手言和的能力。”但是敏感忧郁的人可能会觉得,无论生活多么缤纷绚烂,人生都难免遗憾。

对很多中年人而言,年龄越来越大,意味着离死亡越来越近,内心的恐慌难以排解。但是塞提亚持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长生不死只会给人带来短暂的满足感,随后将是长久的郁郁寡欢。他建议人们去想象一个场景:如果你有个朋友去世了,那你该怎样接受这一事实?看待自己的生死也是一样的道理真正令塞提亚恐惧的是中年倦怠——没有目标、疲惫无聊,会披着年龄的外衣将人击垮。塞提亚意识到,中年危机的本质是成就感背后的自我挫败感。也就是说,一旦你完成某个任务,它就成了生活中的过去式。他写道,“无论是生孩子、写书,还是救人,都是有意义的任务,完成之后就不再是人生目标了。”这样看来,一切目标导向的行为都是那么讽刺。“人在完成目标任务时,总想要用尽力气去追求美好的事物。如果一切行为都要有目的,那么交朋友就是为了最后的分别吗?”塞提亚引用了叔本华的名言,“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叔本华对人生的意义苦苦思索,最终却得出了冰冷的结论:我们用生命去抗争奋斗,最终只得到了无尽空虚。塞提亚总结道,“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目标导向的生活会消耗人的热情。在他们看来,人生就是一个个关卡,闯关成功任务即终止。”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塞提亚提出了一条重磅理论。他借鉴了亚里士多德对于“完整”活动和“不完整”活动的区分方法,完整活动的过程和目标一致,反之则是不完整活动。如果用盖房子打比方,其最终目标是住进盖好的房里,那么盖房子本身是不完整的。但是,在森林中散步是完整的活动,因为散步本身也是活动目标。总结来讲,第一类活动具有“目标导向性”,第二类活动本体即目标,具有“体验性”。

塞提亚认为,要想避免叔本华所说的“无聊生活”,要么做“完整的”事情,要么想方設法把活动本身当作目标,随后投入全身心做到最好。塞提亚告诫人们要提防“提前退休的虚假诱惑,因为“工作并非具有终极目标的任务”,人不应该逃避工作,而是要把工作本身当成目标去体验、去完成。中年人喜爱的一些活动有利于塑造体验式的思维模式,比如高尔夫、瑜伽、园艺等。此外,塞提亚也提倡正念冥想。在他看来,如果人们可以不再关注目标地点,而是去体验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那么买辆跑车也是上佳选择。

归根结底,解决中年危机的秘诀是“活在当下”。看到这里,你是否对这个答案有些失望?你可能会怀疑哲学存在的意义。思想史是塞提亚手的武器,他本可以借鉴黑格尔的观点,鼓励中年人学习新技能,寻找和外界坦然沟通的途径;他也可以向德里克·帕菲特学习,告诉人们人本身并不如想象中真实,中年危机子虚乌有;或者他可以赞同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特的看法,认为中年危机的关键难题是人际关系,因为我们神经元里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型会影响到身边的人。塞提亚一旦放弃了自己的哲学武器,谁能猜到他还会提出什么有意思的建议呢?我读到《中年危机的哲学指南》时,内心渴望看到一些反常的见解。塞提亚用全新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了中年危机,但我没想到答案竟然如此简单:有时别想太多,顺其自然是最好的的选择。

猜你喜欢

中年人哲学危机
中年人如何笑傲职场
我们中年人才不过购物节
停电“危机”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危机来袭/等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