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不要玩了!”

2018-05-14程玲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贝儿程程洋洋

程玲

幼儿自主性游戏以“自愿、自主、自由、快乐”为本质特征。游戏中幼儿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可以自由地选择游戏玩伴、材料、主题和玩法等,尽心探究、尽情玩耍。然而,就是在这种幼儿极度欢迎的自主性游戏中,我们却经常听到有孩子说:“我不要玩了。”面对孩子的“我不要玩了”,是应该给予幼儿充分自由的“听之任之”,还是站在教育者的立场去“介入”?老师们有些纠结和迷茫。因为老师们发现一旦“听之任之”,有的孩子就真的默默呆坐一边,有的孩子会满场漫无目的地游离闲逛,四处“捣蛋”。而“介入”不恰当,又会损害孩子的游戏兴趣和情绪,导致幼儿在游戏中本应获得的满足和快乐被破坏。

对于爱游戏如生命的幼儿来说,有了时间和空间、有了材料和玩伴,却提出不要玩了,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通过观察和解读,我们发现孩子的“我不要玩了”背后隐藏的放弃游戏的原因是多样的,反映的是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只有读懂了幼儿行为背后的需要,教师才可能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导引,推进其在游戏中的发展。

幼儿自主性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地与空间、材料、玩伴相互作用的情境活动。在实际观察和解读中,我们发现幼儿说“我不要玩了”并放弃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玩伴、材料、空间相关,主要是以下三种。

社会交往受挫

处于人际关系敏感期的3~6岁幼儿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在和同伴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认知、想象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他们愿意跟同伴交往并开始依恋同伴,有时同伴就是他们游戏的动机、快乐的源泉,可是一旦遇到交往挫折,同伴关系也会成为幼儿放弃游戏的理由。

情境一

好朋友走了,我不要玩了

小班,贝儿和洋洋一起在娃娃家玩,建构区的多多来邀请洋洋和他一起搭高架桥,洋洋一走,贝儿就说:“老师,我不要玩娃娃家了,我想跟洋洋一起玩。”这时候,洋洋的外婆来把洋洋接走了,洋洋一离开教室,贝儿就说:“老师,我不要玩了。”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贝儿对洋洋有些依恋,而洋洋也是她选择“玩什么游戏”时的主要理由。朋友的离开,让游戏变得索然无味,便提出“我不要玩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社会领域的目标包含让幼儿“愿意与人交往”,因此,教师在导引时既要理解贝儿对洋洋的依恋情绪,也要有意识地创造交往机会,让贝儿体会与其他幼儿交往的乐趣。

★ 导引策略1:允许跟随。可以陪同贝儿主动征求洋洋的意见,一起加入新游戏。

★ 导引策略2:转移视线。教师可以以玩伴身份邀请贝儿去和其他幼儿一起玩,逐渐转移贝儿的注意力,慢慢拓宽贝儿的交往圈。

情境二

起冲突,我不要玩了

娃娃家里的厨师萱萱大声说:“我需要个大盘子装鱼。”在一旁帮忙的多多和洋洋几乎同时拿起桌上的一个大盘子。多多说:“是我拿的。”洋洋说:“是我先拿到的。”两人谁也不肯让谁,最后多多把桌上的玩具全推到地上,说:“我不要玩了。”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多多的“不要玩”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他无法解决与洋洋争抢大盘子的冲突。这种情况在自主性游戏中十分常见,如果教师协助幼儿解决好其不能应对的社会冲突,幼儿就会马上继续游戏。

导引策略:协助解决冲突。很多相关研究都曾对此种情况提出良好策略,借鉴建议如下:(1)平静地接近幼儿,阻止任何伤害性行为:“看来你遇到了一个问题。”(2)认可幼儿的情绪:“你们两个看起来都非常不高兴。”(3)收集信息:“告诉我发生了什么?”(4)重述问题:“看来你们都想要帮助萱萱拿大盘子。”(5)询问幼儿解决方案:“可是大盘子只有1个,你们都想要帮忙,怎么办?”(6)准备提供后续支持,提供更多的材料或提醒幼儿可以寻找替代品。

情境三

被排斥,我不要玩了

大班,几个男孩在玩“滚弹珠”的游戏,壮壮也在里面,孩子们轮流掷骰子决定由谁滚弹珠。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那几个孩子在掷骰子时总是把壮壮排除在外,壮壮没有机会轮到“滚弹珠”,终于大声说:“老师,我不要玩了。”

仔细解读游戏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壮壮发出的这声“我不要玩了”实际意思是“我想玩”,由于平时壮壮表现出的能力相对较弱,其他幾位男孩对他可能有所排斥,壮壮对老师说“不要玩”其实是一种求助。

导引策略:陪同加入。教师以玩伴的身份陪同壮壮进入游戏,也可以提议大家分成几个组,教师则和壮壮一组,帮助壮壮保留在团队游戏中。游戏时教师可多帮助壮壮,逐渐增加他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也可以鼓励壮壮主动邀请其他同伴,帮助他想办法吸引同伴一起游戏。

情境四

怕输,我不要玩了

中班,程程和诺诺一起玩“弹珠进洞”的游戏,说好玩5局,每局玩2次,谁的弹珠进洞多谁就算赢,玩到第4局的时候,程程的弹珠只进了2次洞,而诺诺的弹珠却已经进了3次洞了。这时候程程提出:“不玩了,我不要玩了。”当老师询问原因时,程程说:“继续玩,我会输掉的。”

案例中程程放弃游戏,是因为她通过对前几次游戏结果的预判,感觉到自己获胜无望,所以要停止游戏来避免失败。对于获胜的迫切渴望,让她忽略了享受游戏的快乐过程,怕输的心理让她放弃了游戏。

导引策略1:分析形势,搭建台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分析形势:“这时候退出比赛,你就真正的是最后一名,可是如果继续比赛还有可能会和诺诺打成平手。”如果幼儿表现出继续游戏的意愿,可进一步为其搭建回到游戏中的台阶:“你确定退出的话,其他想玩的小朋友可以使用你的分数来跟诺诺比赛吗?如果你还想继续玩,老师会帮助你,大家也会为你加油。”帮助程程厘清现在的状况,搭建台阶化解程程的尴尬,鼓励其继续游戏。

导引策略2:认识输赢。《指南》社会领域指出,要引导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规则,并能基本遵守”。因此,可以在游戏后组织大家讨论“游戏中的输赢”,让程程对规则有更正面的认知,比赛就是有输有赢,坚持到最后也是一种胜利。

游戏是通过操作游戏材料来实现其娱乐和教育功能的。因此,幼儿的发展与其对材料的探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或者因为过于简单引发的缺乏挑战、不好玩等情况,都可能引发幼儿放弃游戏。

情境五

心情不好,我不要玩

早上,萌萌来园就闷闷不乐,老师问家长,家长说:“没有原因,早上起来就这样。”老师几次邀请她去玩游戏,可是萌萌都说:“我不想玩。”

对于以上案例中的萌萌,我们要理解幼儿的正常情绪波动,给予幼儿时间自主调整好情绪。

导引策略:理解包容。让幼儿自主选择,可以在旁边休息,也可以跟随教师,等到想玩游戏的时候再加入。相信幼儿的情绪能慢慢缓解、转移,等情绪安定或者被同伴游戏的快乐吸引后,会主动加入到游戏中去。

游戏或材料难易度影响

游戏是通过操作游戏材料来实现其娱乐和教育功能的。因此,幼儿的发展与其对材料的探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或者因为过于简单引发的缺乏挑战、不好玩等情况,都可能引发幼儿放弃游戏。

情境六

太难了,我不要玩了

晨晨和凯凯在建构区搭好了高架桥,用小汽车在上面开,可是由于平面和下坡的地方没有连接好,小汽车一到这些地方就翻滚下去了,两人探究了好长时间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晨晨懊恼地站起来,说:“不玩了,不玩了。”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晨晨的这个“不要玩了”想告诉老师的信息是“太难了,解决不了,没耐心了”。说明问题的解决超出了这两名幼儿的经验水平,使幼儿产生了畏难情绪,想放弃游戏。

导引策略1:提问点拨。“怎么总是会翻滚下去呢?看看高架桥平面和斜面之间的连接有问题吗?” 引发幼儿对连接面的思考,找到问题根源,并讨论解决。

导引策略2:动作示范。当幼儿还是无法解决时,教师以玩伴的身份示范,只需动作而无需告知,幼儿会主动模仿探究。

情境七

太简单,我不要玩了

两名小班幼儿手里拿着夹子去夹刺猬,一边夹一边数:“1、2、3……13个,我比你多。”两人嘻嘻哈哈地玩了两次后就不想玩了,老师问:“为什么不想玩了?”孩子说:“不好玩,我不要玩了。”

以上案例说明,当材料对幼儿的探究来说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时,幼儿就会对材料或游戏缺乏兴趣,进而放弃游戏。此时教师需要思考的是材料的“探究空间、挑战空间、创造空间”是否还存在。如果存在,就要及时地指引幼儿去发现和操作。如果是材料问题,就需要对其及时作出调整。

导引策略:挑战新玩法。拓展幼儿探究材料的新思路、新玩法,吸引幼儿继续游戏和探究。教师:“可是,我可以让夹子这样站起来,你会吗?最多你能让几个夹子站起来呢?你们可以去教室里寻找辅助材料哦。”

游戏过程受干扰

虽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但这时幼儿的注意稳定性还是比较差,很容易因为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转移注意力,放弃现在的游戏。这时候,教师需要审时度势,依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掌握好导引的进退。

情境八

被别处吸引,我不要玩了

洋洋和程程在建构区游戏,忽然小超市里发出了笑声,洋洋和程程一开始只是朝小超市看了两眼,随着小超市的笑声越来越响,洋洋扔下了积木,跑过来跟老师说:“老师,我不要玩这个了,我要去小超市。”

案例中的洋洋对小超市发出的笑声非常好奇,符合幼儿易被新奇、热闹的事情所吸引的特点。因为幼儿的游戏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他们想要的只是满足自己、愉悦自己。洋洋一方面想要去探个究竟“小超市的小朋友为什么那么开心”,另一方面也是想“去开心的地方会更好玩”。

★ 导引策略1:允许转移。适用于小年龄孩子,托小班幼儿本身就是直觉行动思维,玩到哪儿想到哪儿,游戏转移快,所以允许他们转移场地游戏。

★ 导引策略2:约定回归。對于大年龄的中大班幼儿,教师还应该鼓励幼儿把搭建一半、探究一半的游戏坚持下来。所以可以跟孩子约定,去看一下小超市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好笑的事情,满足其好奇心,然后回归原来的游戏,这样的方法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能让幼儿继续原来的游戏。

情境九

游戏被干扰,我不要玩了

中班,乐航和许诺在翻数字比大小,许诺翻出的是8,乐航翻开后说是“9”,许诺提出异议说你的是“6”,两人互相笑闹着争执不下,老师就介入说:“乐航,你明明是在5后面翻出来的,到底是几?”乐航一下子收敛了笑容盯着老师,老师又追问:“到底是几?”乐航说:“是6。”然后拉起许诺说:“我们走,不要玩了。”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的出发点是希望帮助孩子澄清对错、分清输赢。但其实两名幼儿都清楚这是“6”,无需教师说明。他们享受的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互相争一争、逗逗乐”,既然这份乐趣被打断了,他们就不想玩了。

★ 导引策略:顺其自然。因为只要游戏的同伴还在一起,他们的快乐就不会终止,游戏也不会停止,转换场地又会玩起不同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心智成长的畅游地,他们在其中体验着好奇、探索、惊喜、挫折、自信,学习沟通、宽容、妥协和交往。教师在观察、导引幼儿游戏过程中应仔细思考三个问题:第一,发生了什么事?第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第三,该如何解决和引导。

教师应静心解读幼儿的“一言一行一世界”,理智判断,机智地给予幼儿启发、引导、鼓励和帮助,悄然化解突发情况,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切实感受游戏带来的互动、挑战和快乐,推进游戏的进行和幼儿的发展。

猜你喜欢

贝儿程程洋洋
改造笨男人
洋洋兔 编绘
美女与野兽
一鸣惊人
猴年快乐
捉迷藏
不完美的国度,最美的姑娘
竭泽而渔(下)
人生中10件无能为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