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家炳走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所所学校

2018-05-14

润·文摘 2018年9期
关键词:田家炳家国别墅

弥补年少时辍学的遗憾

1919年,田家炳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一个书香门第。童年的田家炳聪颖好学,极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学者。但是在他16岁那年,不幸降临:父亲突然去世了。

父亲的去世,使本来宽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主要的经济支柱垮掉了,万般无奈之下,正在读初中的田家炳只能放弃学业,通过经商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

在那个年代,到处都是兵灾战乱,做生意并非易事。胆大心细的田家炳决定去国外闯一闯。他的第一站,选择了越南。1937年,18歲的田家炳带上家乡特有的瓷土,只身前往越南。和其他“利字当头”的商人不同,他秉持着“宁让人负我,不让我负人”的傻劲儿,终于赢得了顾客的信任,打开了市场。

此后,从越南到印尼,再从印尼到香港,历经无数坎坷,田家炳凭借真诚和客家人特有的韧性一路打拼,到了1980年,他已是香港知名的亿万富翁。处在事业巅峰的他,没有继续拓展他的商业帝国,为了弥补年少时被迫辍学的遗憾,让更多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他毅然将企业交给下一代经营,把自己的重心全部转移到教育慈善上。1982年,他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这是他全部财富的80%。从此,他离大富豪的地位越来越远,却在捐学助教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

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

和其他企业家相比,田家炳对教育的捐赠也有自己的特色。他更多捐赠给中小学,用他的话说,这种捐赠“投资回报率比较高”。所谓回报,并不是金钱,而是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捐给基础教育,更能实现这一点。

在他看来,只有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才能够为大学输送一流的生源;另一方面,有些孩子可能不会读大学,那么我们应该让他们在中小学期间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将让他受益一生。

在捐赠给大学的时候,他主要捐给师范大学,几乎每一所省级以上的师范大学,都有一座田家炳楼,这仍然是更直接助力教育事业的体现。

终其一生,田家炳先生都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袜子总是破了再补,一双鞋更是穿了10年,他也没有私家车。几十年间他改变了无数学子的命运,他说:“自己只是人世间一粒小小的尘土。凭良心做人,问心无愧,如果能做到这样,就是快乐的最高标准。”

他始终对教育事业持有一颗赤子之心,耄耋之年参加“田家炳中学校长论坛”时,表示“我的学历低,今天与诸位谈教育,实在惭愧”,退场之时更是“向着全场的中学校长们深深鞠了一躬”。

卖别墅、贷款也要捐赠

2001年,香港经济低迷,为了让助学事业得以继续,他不仅卖掉一座写字楼,还贱卖了他的别墅。他把价值1亿元的别墅折价5200万出售。买他别墅的是对台湾夫妇,当他们得知田家炳的事迹后,神奇的一幕便出现了:卖方主动降价,买方却要加价,最后几番下来,房屋以5600万成交。这成就了香江的一段佳话。

“那时经济比较糟糕,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人家做了计划。所以决定卖掉房屋。一方面,觉得自己住这么大房子是浪费,另外卖掉的钱,可以资助20多间中学,我觉得这样更有价值和意义。”田家炳在接受访问时回忆说。2003年,为了帮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从政府争取到更多配对资金,在捐出自己承诺的款项后,又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现金的情况下,田家炳还贷款600多万港币捐献给了很多大学,这也成为香港公益事业中绝无仅有的美谈。

一生未曾泯灭的家国情怀

因为捐款数额巨大,田家炳获得过很多的荣誉,包括香港特区政府授予的最高荣誉表彰——大紫荆勋章,以及用他的名字命名的行星——“田家炳星”。但他却从不以德自居,恃功自傲,更不求回报。唯有一点,他把自己的名字冠名到了几乎所有的项目上。“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学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不但不会荣耀,反而会丑化,那田家炳就会是个耻辱。”他用这种办法来激励自己,一定要把学校办好,也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一起来做好事。

田家炳代表了一代华人企业家所能达到的高度。他们是独特的一代:大多出生在广东、福建、浙江,这些地方因为处于沿海,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又因被列强入侵,而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复杂的时代背景赋予他们强烈的家国情怀。改革开放后,他们返回童年生长的地方——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既办实业,也捐赠教育、卫生事业,回报社会,把自己的遭遇、事业与国家命运、民族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

斯人已逝,精神永恒。以田家炳为代表的老一代企业家,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家国情怀,是过去一百年华人世界最耀眼的成就之一,值得我们每个人追忆和深思。

猜你喜欢

田家炳家国别墅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田家炳
别墅疑案
用田家炳精神引领学生成长
中国百校之父
谁咬得更厉害
斯洛文尼亚BeIi矩阵别墅
应当给“别墅”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