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礼貌原则综述

2018-05-14杨亚晴

知识文库 2018年6期
关键词:面子礼貌话语

杨亚晴

不礼貌现象,和礼貌现象一样,也是我们沟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语用现象。尽管与礼貌现象相比,之前的研究忽略了不礼貌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仍然有不少相关的研究发现,并且当今关于不礼貌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是一篇关于不礼貌现象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旨在从以下几部分展示一个关于不礼貌现象研究清晰的轮廓:不礼貌的定义,不礼貌策略及其回应策略,国内外不礼貌研究的领域。同时,从该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对该话题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不礼貌是日常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被认为是交际策略之一。像礼貌原则一样,不礼貌原则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不礼貌原则的重要性,本文将对国内外不礼貌原则的研究进行回顾并提出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1不礼貌的定义

对“不礼貌”定义并不容易,研究者之间也没有统一的定义。这是因为不礼貌本身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如社会基本准则、社会阶层、社会权力、不同的文化背景等。Watts(2003:9)指出,“...不礼貌是过去、目前乃至将来都有争议的术语。”Culpeper(1996)结合了Goffman(1967)和Brown & Levinson(1987)的观点,试图将“礼貌”的反面“不礼貌”定义为“使用旨在产生相反效果的策略,即社会中断的策略”。随后,Culpeper(2003)将不礼貌定义为“一种旨在攻击面子,从而导致社会冲突和不和谐的交际策略”。 此后学者对不礼貌提出了不同的定义。

Mills(2005)提出,在一些谈话中,不礼貌行为是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Bousfield(2008)提出,“不礼貌是礼貌的对立面,而不是试图减轻面子威胁行为,不礼貌是一种故意进行的口头威胁行为。”

在中国,关于不礼貌的研究尚且不多。主要有以下学者试图定义“不礼貌”。杨子和于国栋(2007)把言语不礼貌的话语定义为直接或间接损害了他人面子的话语,在交际中会引起受话人以及第三者尴尬、不愉快等。李元胜(2006)把不礼貌解释为在一定条件下违背了语言规范下的话语,从而产生正面和负面的交际价值”。丁崇明(2001)以反复的形式分析了不礼貌的话语。他指出,重申不同于重复,有其自身的特点。重申并不总是带来不礼貌的语用效果,因为它们与提问者的心理期望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从以上的研究者们的定义来看,近二十年来,中外学者对“不礼貌”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2不礼貌策略

随着对不礼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提出了与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策略相平行的不礼貌策略。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策略模式是由Lachenicht (1980)、Austin(1990)和Culpeper.(1996)提出。

Lachenicht(1980)概括四种不礼貌策略,以下按面子的威胁程度进行排序:“间接性策略”这种策略类似于礼貌策略,旨在使用间接不礼貌的话语来实施面子威胁行,例如使用含混的侮辱、暗示、暗示和讽刺等等。“直接不礼貌原则”直接产生面子威胁的策略。“积极不礼貌策略”指的是说话者用来损害听话者正面面子的策略,向听话者表明他的不批准的,不受人尊敬,不接受合作。“消极不礼貌策略”旨在损害听话者负面面子的策略,如恐吓威胁、轻视嘲笑、侵犯说话者私人空间、明确将听话者和否定体联系起来、让听话者感觉欠自己人情、身体上阻碍通过、语言上打断对方等。前两种策略与布朗和莱文森模式的“间接策略”和“直接策略”相似。不同的是,Lachenicht通过补充他的四种策略来增加他的礼貌策略,以形成自己的礼貌威胁体系。Lachenicht(1980)提出了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策略,并进一步对其进行分类,成为不礼貌研究的一个突破。

Austin (1990)将不礼貌策略分为六类:(1)直接策略,(2)直接威胁正面面子策略,(3)直接威胁负面面子策略(4)对正面面子采取直接的不恰当的补救策略(五)对负面面子采取直接的不恰当的补救策略(6)间接策略。 奥斯汀增加了不恰当的补救策略,用来保护参与者的正面和负面面子。这是奥斯汀对不礼貌理论框架建构的主要贡献。然而,她的分类忽视了讲话者在交流中的作用。

Culpeper不仅考虑扩展Brown和Levinson的模型,而且尝试构建与之平行的模型。在他的研究中,他通过关注话语交流双方不礼貌言语行为的整个实现过程来实现的避免Brown和 Levinson模型中存在的问题过程。Culpeper (1996) 把不礼貌策略分成了五类:直接不礼貌、积极不礼貌、消极不礼貌、间接不礼貌和拒绝执行礼貌。本文试图通过礼貌言语行为来构建不和谐交际的理论方法。

与西方学者相比,刘平( 2012) 对不礼貌策略的分类角度略显不同。他将不礼貌策略分为两个方面挑战面子和挑战公平权,前者是伤害素质面子和伤害身份面子,后者是挑战公平权、挑战交际权。该策略由中国人提出,考虑到了汉语的特点,但是过于强调汉语不礼貌的显著特点而显得不够完备。

3不礼貌回应策略

毫无疑问,不礼貌原则贯穿于我们的日常口头交流。每个人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有意无意地发表一些不礼貌的言论。因此,对方是否对不礼貌的言论作出回应,以及如何在他们觉察到时作出回应,变得越来越紧迫。回应策略是从听话者的角度来选择,而不是说话人。是结合了社会、文化、认知等诸多因素后,听话人所做出的回应,是一个连续的语言选择过程。

Culpeper( 2003) 认为,面对不礼貌行为,受话者会有回应和无回应两种反应,就回应而言会出现反驳和接受两种情况,在反驳的情况下会出现攻击性和防卫性两种状态。这是 Culpeper( 2003) 不礼貌回应策略的框架体系。

杨子和于国栋( 2007) 根据说话者意图以及听话者对其意图的接受情况将不礼貌分为四类: 言者有意,听者有心型;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型; 言者有意,听者无心型; 言者无心,听者无心型。言者有意,听者有心型,即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不禮貌;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型,即听话人误解说话人有不礼貌的用意; 言者有意,听者无心型,即听话人未意识到说话人的不礼貌; 言者无心,听者无心型,即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为意识到不礼貌。

与不礼貌策略的研究相比,对不礼貌回应策略的研究较少,现有的理论并不完善,今后仍有很大研究的空间。

4 相关研究综述

4.1 国外相关研究

除了对不礼貌原则的主要理论概念化,越来越多的不礼貌的实证分析在广泛的语境中大量地扩展到了语言学、语篇分析和社会语言学等领域

近年来,权力与不礼貌的关系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Locher和Bousifeld(2008)指出,权力对于不礼貌至关重要,因为“没有权力,就没有互动;更确切地说,不礼貌也是一种权力的行使,因为它总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听话人,因为它改变了对话者言语行为的环境。在对不礼貌的研究中,权力被认为是“关系、动态和可竞争的”,并且在这种关系中不断磨合,通过这种关系,形成他们的身份特征”(Watts, 2004)。

在其他领域,有许多学者致力于该研究。Kryk-Kastovsky

(2006)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现代英语法庭上的不礼貌现象,探讨了语言结构、语义和语用等维度下的不礼貌模型,并指出我们应该关注发话者不礼貌的意图,对听者的影响以及语境的研究,而不仅从表面结构或意义的角度研究这些话语。

Jay和Janschewitz(2008)分析了咒骂语,一种被认为极其不礼貌的语言。他们认为咒骂语的使用依赖于说话者和听者之间的关系,社会背景和谈话发生的特殊情况。Marlangeon(2008)比较并分析了不礼貌话语在制度语境和非制度化语境中的特征。结果表明,不礼貌语言在这两种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Stewart (2008)分析了自然状态下的话语,从而阐明了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模型的实用性,为研究不礼貌提供了理论框架。Limberg(2009)研究并通过测试和观察的方法对威胁话语的回应进行分析,以判断威胁话语是否成功。Perelmutter(2010)选择了俄罗斯人的抱怨话语作为语料来分析那些以沉默结束言语不礼貌行为。研究表明,不礼貌的话语对人际交流的影响要比礼貌的话语大得多。Mills(2009)提出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审视礼貌和不礼貌语用学,而不是简单地从个体的角度分析,这为探究不礼貌行为的原因和影响提供了另一个视角。Graham (2007), Spencer-Oatey (2007) and Gracs-Conejos Blitvich (2013)在这一领域引入了身份的概念,为不礼貌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还有一些国外学者对不礼貌进行了具体案例研究,但结果并不显著。

4.2国内相关研究

自从丁崇明(2001)对汉语不礼貌复述词的研究以来,国内对不礼貌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最近,国内对不礼貌的研究越来越多,涉猎领域广泛。

一些研究试图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来阐释不礼貌现象。高丛(2011)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探讨雷雨中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他认为交际过程应顺应于认知语境,而过程应由最佳关联原则来引导。此外,康晓丽(2014)基于顺应论对美国电视剧《绝望主妇》中的话语冲突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夫妻之间的话语冲突是与他们的社会背景和交际环境相适应的。

同时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施云霞(2011)利用Bousfield的不礼貌模型分析了戏剧中不礼貌的语用功能。黄纬莹,罗长田(2010)用Culpeper的模型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愤怒的言语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冉永平(2012)对冲突话语进行研究,重点关注人际冲突、冲突管理和言语互动的差异取向。赖小玉(2012)研究了婆媳之间故意不礼貌的话语。唐兴红和刘绍忠(2004)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了称呼语的礼貌规范和错误。陈谦和冉永平(2013)从身份建构与和谐的角度研究不礼貌现象。张玮,谢朝群(2015)研究了网络中不礼貌语用现象。

张大毛(2014)指出,不礼貌的话语在体现消极的价值的同时也凸显了其积极的价值特征。他提出,不礼貌言语的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粗鲁词语的使用可以缩短语用距离;在某一特定场合,使用不礼貌的语言会表现出动力,并使人信服;它可以充分解释一些隐含的语用问题。此外,王璐和徐春霞(2012)从社会学和认知的角度分析了情绪与不礼貌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情感本身并不会造成不礼貌,只有当某些负面情感影响情绪时,才会造成不礼貌,并形成激发不礼貌的情感图式。

5 结论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不礼貌行为的研究。具体来说,回顾了国内外相关不礼貌的定义、不礼貌策略、回应策略和具体研究领域。从这篇评论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对不礼貌的研究晚于礼貌原则,但对其关注却在持续上升。无论是语用学还是社会学,心理学,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外对它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本文着重研究了Culpeper和刘平的不礼貌策略,以及Culpeper、杨子和于国栋的不礼貌回应策略,发现对不礼貌回应策略的研究较少。此外,现在围绕“不礼貌”的研究已经非常豐富,角度也不同。然而,很少有人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因此研究这个角度有着广阔的前景。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面子礼貌话语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某贪官的面子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做错题》《给足面子》
《做错题》《给足面子》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