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好,我的素直FAMILY

2018-05-14林夏生纳微系米

女友 2018年4期
关键词:刘宁母亲妈妈

林夏生 纳微 系米

生活中曾经出现哪一瞬,让你觉得有TA真好

去年底大热的韩剧《告白夫妻》,讲的是一对40岁的同龄夫妻在如同战争般的生活中,突然重新回到20岁的故事。两人借机重新审视自己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而平日里被忽视的温柔,最终让两人重新走在了一起。其实,普通人的生活不也是如此么,那些家人之间,不带“爱”字却又素直的温柔告白,也是让我们想要永远拥抱彼此的理由。

@许晓风 某一次跟女儿一起外出,不知所谓何事,把她狠狠训了一顿,然而余怒未消,愤愤、沉默。

忽听她在旁边嘀咕,细听后才知道她在说:不管妈妈爱不爱我,我都永远爱妈妈!

@Lynn么么米 女儿三岁半时曾经问过我为什么她没有外公。我告诉她,她的外公我的爸爸没在我的身边,他变成天上的星星,很亮的。这之后有一天卧谈会,女儿说:“妈妈,我希望我活到100岁,你再变成天上的星星好吗?那样我想你,我一抬头,就看到你了。”

@苏打水的午后 每次听见我打喷嚏,儿子无论是在厅里玩积木还是在卧室床上睡觉,他都会大喊:“妈妈一百岁!”

@浪里小白龙 大一的时候,爸爸大脑受到刺激,忘记了我妈,也不认识我弟弟。但在说到我名字的时候,眼睛亮了一下,说:“是我闺女。”爸爸还在纸上写了一长串数字,那时他连自己的手机号和家里的电话号码都不记得了,这串数字我妈拍下来发给了我——那是我的银行卡号,每个月底我爸会去银行给我打生活费。

@无恙 我十几岁的时候,很敏感,上高中,经常在自己房间里待着。我爸有天晚上进来,什么也不说,就默默走了一圈,观察了一遍,又出去了。我以为他是来窥探我在干啥,直到很久之后问起,他说:“因为一天没见到你了,很想你啊。”

@匿名 高考最后一门结束后走出考场,老爸站在人群最前处,手里捧了一大束花。

@匿名 老妈脾气很好,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我从小一直不走寻常路,她也很少念叨我,以前以为这是老妈性格太柔顺使然,直到有一天听到老妈的闺蜜说,老妈相信,我只要没走到邪路,往左走往右走,歪歪扭扭,走自己的路就可以。

@柳三便 女朋友出差去外地,打电话问我在哪儿,我说在家写稿。她说:“我不信,茶几上我留了个常吃的那种三明治,你去把包装袋撕开,让我听听声音对不对。”这简直是谍战情节,还好我真的在家,按要求照办后,问:“接下来呢?”她说:“我知道你忙起来肯定不吃饭,快把它吃了。”

@沈疏词 假期结束他要回美国,在机场依依惜别,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都没回来几天,说好带我去游乐场玩的都没去。”

他犹豫了几秒钟,神情有些复杂,我以为他要例行道歉或者官方地表达一下:“乖,下次回来再带你去。”

结果他面无表情地把登机牌撕了,站起来牵着我的手说:“走吧,现在带你去。”

黄鹭&刘宁:顺应,顺势,用心而不费心地生活

对自己坦白的生活,就是舒服自在的。

从急躁而繁华的都市生活抽身离开,摄影师黄鹭和漫画家刘宁这对小夫妻,把自己的新家安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开始了远离都市、回归田园的半农半X生活。晒晒太阳做做饭,忙忙地里的农活,干干自己喜欢的事,两人就这样彼此陪伴着,在四季的交替中,细细品味每一个“日子”的珍贵。

她没有一刻不想着离开,因为一直无法找到让自己舒服自在的状态

2018年,黄鹭40岁了。

1月23日,她在微博上用九张照片记录了自己“四十岁的第一天”。这一天,她吃了蛋糕,看了一场电影《无问西东》,还和丈夫刘宁一同去了北京的法海寺看壁画。

这条微博下的评论有一百多条。除了祝福的话,还有“你的照片会说话”“羡慕你的生活”“生活能如此自如,真好”之类的话。

对黄鹭而言,这一天似乎和过往凡常的日子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在许多人的眼里,这些片段为他们一直向往的幸福生活做了最生动的注解。

黄鹭的微博名叫做“细腿大羽”,她是一名自由摄影师,在网络上成名很早,但在微博的简介上,她的身份是“新晋农妇,不完美主义者”。

成为摄影师之前,黄鹭在上海的金融业工作。她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因此总是想请假想辞职。在这一行工作的十年里,她没有一刻不想着离开,一直无法找到让自己舒服自在的状态。

旅行成了她逃离这种苦闷生活的小小出口。她喜欢藏地,因为藏地让她看到人的渺小;她还喜欢台东的乡下,那里的人过着一种“无所事事,刚刚好,有营养,物尽其用”的生活……

也是在旅行中,黄鹭认识了自己的丈夫刘宁,一个幽默、靠谱的内蒙汉子。他们在福建的岛上相遇,当时刘宁正在完成他的全国骑行计划。黄鹭说:“岛上有特别高的草,那天刮台风,草被吹得很美,景区就我们两个人。”

一路上,黄鹭用照相机记录了自己看见的每一个美好瞬间。虽然技术并不娴熟,但她发现,自己在举起相机的时候是最专注的,那种专注让她找到了久违的安定与自在。

离开的念头终于在累积了十年之后爆发。33岁这一年,黄鹭厌倦了那种迷茫不知所求的生活方式,决定转行做自由摄影师。她说: “决定转行的那一刻,对未来是完全没有规划的。”

再后来,与黄鹭相恋了三年的刘宁接到黄鹭的电话:“要不要来北京,我们一起租个院子。”刘宁就真的来了。

一切都发生得如此顺其自然。黄鹭就这样毫无目的地一步步走上了没有规划的幸福生活。

选择与都市保持一种刚刚好的距离

其实黄鹭不讨厌都市,而且特別喜欢北京。所以,她没有“隐居”乡间,而是选择与都市保持一种刚刚好的距离。

这个距离,大概是40公里。在怀柔山脚下,离北京城40公里外的郊区,她和刘宁租下了两个农家院子。

东院有老房三间,荒地半亩,用来种菜、招待朋友,西院是新房子,用来工作和日常生活。两个院子基本上都保留了原生态的样子,只做了简单的修葺。女主人最喜欢的,就是老房子的黄土墙和榆木房梁浑然天成的朴素和美。

对于乡间生活,黄鹭感到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来到这里之前,自小在城市里长大的黄鹭从没在乡下生活过,对于田园生活的理解也只有“宁静”二字。熟悉的是,多年以前在旅行中遇见并让自己念念不忘的乡野生活,如今竟过上了,并且无需过渡和适应的过程,一切都自然而然。

在夫妻俩打造的小世界里,刘宁专心画画,黄鹭看书、做饭、刷手机,每周进城练一次瑜伽。两人在乡下的日常生活看起来相当简单,但比起在城市里日复一日地穿梭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之间显得充实多了。

秋葵、紫苏、茄子、番茄、萝卜……夫妻俩在东院的荒地里种上了各种蔬菜。刘宁的爸爸是有三十多年经验的农业技术推广员,在他的教导下,夫妻俩慢慢学会了什么季节种什么苗,在什么温度下育苗,浇几次水,用什么肥料好。

田里的工作,黄鹭和刘宁分工明确:黄鹭负责规划、育苗,刘宁则主要负责完成黄鹭要求的一切工作。“城里的四季都差不多节奏的忙,乡间的四季节奏不太一样,至少冬天特别安静闲适。”今年,北京的冬天特别冷,两人就给菜地搭了个简易棚子保暖,里头种着菠菜和蚕豆,等到开春就能吃上。

住惯城里的人,多少觉得农村的生活诸多不便,黄鹭和刘宁从来不这么认为。种菜没经验,学呗;冬天冷,多穿几件衣服呗;乡下的屋子容易脏,那就清扫得勤快点,要不就别要求太干净;村里晚上十点停水,那就早点洗漱完毕睡个好觉……

对这对小夫妻而言,乡下的日子,一天一个样。住在乡间,时间好像被无限延长,生活也悄悄慢了下来。

端午时节,夫妻俩领着从城里来的朋友上山采艾蒿,插在门窗上驱虫避邪;新年前一天,夫妻俩一路哼着邓丽君的《夜色》,拎着白菜炖豆腐去邻居家吃迎新晚餐;天气好的下午,夫妻俩啥也不干,就坐在屋子里晒太阳,看太阳斜斜照进客厅黄泥墙上的光影,“有种要被晒化了的昏昏欲睡灵魂出窍的幸福感”……

黄鹭把这些小事写进了公众号“不完美星球”里,而刘宁则把两人在乡间过的小日子用四格小漫画记录了下来。这些随笔和漫画,都被收入了两人2017年出版的新书《乡间的日常》里。在这本书里,黄鹭这样描述自己如今的生活状态:“顺应,顺势,用心而不费心地走下去。”

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在归隐乡野、布衣蔬食的生活方式中寻找着理想生活的样本。黄鹭和刘宁用半农半X生活告诉你,无需像《归园田居》和《瓦尔登湖》里描述的那般极致,更不必等到有钱、退休、万事俱足,只要迈出第一步,顺其自然,向往的生活其实触手可及。

纳微:所有关系中,我们都没必要苛求完美

尝试接受所有关系中我们都没必要苛求完美的事实。

纳微以前和母亲的关系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她曾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和母亲有拥抱和解的那一天。2010年,纳微因生病回到老家和母亲同住,并由此开启了和母亲之间的冲突与接纳。

或许这就是母女,她们互相抗争却又彼此相爱

在纳微的记忆里,娘俩相处不用数日子,在一起只要待三天,肯定在第三天晚上就会有一个如期爆炸和恶语相加。后来因为进城上学和工作,纳微在老家待的时间少,母女关系似乎有所缓和。但当两人再次长久地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攻击战。

记得刚回老家休养,纳微一如往昔晚睡晚起,每天起床就习惯性打开电脑,在电脑前一待就是一整天。母亲自看不惯年轻人的这种生活习惯,经常站在纳微电脑前或者在另外一间房督促纳微早睡。那种感觉特别不好,纳微说:“跟坐牢差不多,随时有人盯着你,要求你按她的心理需求和时间流程来生活。”

其实纳微也厌恶自己晚睡晚起精神颓废的模样,但她更讨厌被人强迫扭转。早睡早起的事情起码和母亲吵了一二十次。

生活清静下来后,纳微开始反省,自己为什么要日复一日地和母亲吵三十多年?她意识到,母亲和自己都是骄傲、强势、自以为是的人,以至于完全无法看到对方的真正需求,更别谈和谐相处。当时她暗下决心,以后要对母亲好一点,哪怕母亲是错的,也适当地让一让步。

战争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开悟而停歇,纳微某天又和母亲大吵了一架。但和以往不一样的是,这次纳微在愤怒走出房间五秒后又返身走回母亲旁边,缓慢而平静地说:“我向你大吼大叫是我不对,说明我个人修养不够。但你也经常冲我发脾气给脸色,我遗传了你的性格并形成了固有的沟通方式,改变也需要时间,咱们都慢慢来。”母亲当时虽然板着脸怒气难消,但很明显能看出来,这番话她还是听进去了,至少没有继续吵。

这是她们的第一次正面良性沟通,虽然并不怎么完美或美好,但至少踏出了第一步。之后两人的争执还在以不同的方式登场和结束,但基本都能做到“不念隔夜仇”。或许这就是母女吧,一种极其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关系,她们互相抗争却又彼此相爱,只不过她们需要时间来将互相关心以一种友善的方式表达出来。

所有的关系中,我们都没必要苛求完美

纳微知道母亲的渴求其实很低,只需要一点点体贴,一点点被理解,一点点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母亲关系越来越好的纳微悄悄琢磨,还能为母亲做点什么呢?

家人都在外面工作,平时就母亲一个人在村里,房子空着、食材吃不完扔掉都是浪费,如果能通过网络帮母亲将房子租出去、食材换成现金,母亲应该会很高兴。于是纳微通过网络发推文“把我深山老家租给你”,将家里的房子出租给想来乡村度假的城里人,并为母亲开了一个专门售卖乡里食物的網店。民宿和网店统一命名为“清江兰妈”,那是母亲刚学会用微信时给自己取的网名。

推文发出去异常火爆,在2015年以最短的时间创造了十万加的阅读量,以至于深圳卫视特意邀请纳微和她母亲出镜,为她俩拍了一集长达45分钟的纪录片《山野之夏》。

经过几年,全国各地的许多客人成了母亲的粉丝,每年如期给母亲寄礼物,更有国外的粉丝邀请母亲去玩耍。这一切都超出了母亲的想象,从最开始的不自信变得越来越有期待,和邻居村民说起店铺便是满脸自豪。

母亲脸上的光芒纳微看在眼里,她越来越清楚知道母亲在意什么。母亲生性敏感,不安现状又好强,企图挣脱现有环境又受困于农村和繁琐的家务,始终没有踏出家门半步。城里的生活、网络的世界,对母亲而言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可能性?所以每当有人在网店正面反馈时,纳微便第一时间将那些夸赞转告给母亲,并一点一点地带着母亲触碰更多可能性,她教母亲在电脑前打牌、用微信转红包、自拍以及给闺蜜发照片,这些都让母亲高兴得像个孩子,好像发现了新大陆。

曾有人问纳微是不是因为乡下的美景美食,所以在村里待这么久?纳微玩笑似的回答:“我特别后悔在村里多待了几年,导致错过了广州的房价暴涨。但从唯心的角度来讲,这段山居经历最大的意义可能是命运派我回老家和母亲修复关系。”

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什么奇迹,那一定是存在于尽力理解某个人,并与之同甘共苦的尝试中。纳微尝试接受母亲和自己的不完美,也尝试接受所有关系中我们都没必要苛求完美的事实。成长意味着接受自我,纳微回到生命最早出发的地方,又重新从这里启程,她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解红燕:好的关系就是不慌、不忙、不紧张

放弃控制欲,才会加速家庭内部的感情流动。

解红燕在成长中因为各种原因被母亲暴打过,那时候她边哭边立誓,坚决不要成为母亲那样的妈妈。但没想到儿子快三岁时因为淘气,解红燕出手打了他。这令她一度对自己感到悲哀甚至绝望,母亲的易怒、冷热暴力、挑剔,在解红燕做妻子和母亲的时候逐一显现。

“妈妈,你也要这样不慌、不忙。”

解红燕每天都非常忙碌,但睡觉前她还是尽量抽出时间来陪儿子做亲子阅读。某天读《火车头》的时候,解红燕读道:“不慌,不忙,他打开蒸汽阀。”儿子偏過头对她说:“妈妈,你也要这样,不慌,不忙。”

解红燕很意外,问儿子印象中的妈妈是否很慌忙。儿子不紧不慢地说:“是啊,你总是慌忙送我去幼儿园,慌忙带我出去玩,慌忙做饭,慌忙工作,慌忙说话……”儿子一溜下来说了好多,解红燕越听越惭愧。在这之前,解红燕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慌忙”。

如果没有孩子,解红燕以为自己一定做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妈妈。儿子会经常提醒她:“妈妈,你要做我的好妈妈,就要很温和。一直一直温和,温和到实在不能温和的时候,再发脾气。”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他的存在随时在鞭策父母,提醒父母的脚步和心要随着孩子的节奏慢下来。

自省加上爱,才能终止冷暴力循环

除了母亲身份,解红燕还是一所幼儿园的负责人。繁忙的日常事务曾一度让她变得挑剔、充满控制欲。那时,平日里和她摩擦不断的丈夫挺身而出,安慰她、支持她,为幼儿园拍照、写公众号做展示,还亲手制作了园里的很多家具和教具。解红燕的情绪也因此舒缓很多,一改以往挑剔的态度,经常找机会认真地夸赞丈夫的优点。两人的关系,在此逆境中居然意外的越来越好。

正面情绪的影响之下,解红燕对待孩子的态度,也从“妈妈觉得好”,转变为“你有权自己做决定”。比如,儿子平时爱喝凉水那就为他准备凉水,而不再将自己笃信的温水养生理论强加在儿子身上。有时对家人的紧张,可能无意中变成一种控制欲,而控制欲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慢慢遏制住家庭内部的感情流动,就像柔韧的藤蔓最终会将粗壮的大树缠死。

最近一年中,解红燕与先生、儿子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她越发觉得,家庭成员的坏情绪和好情绪都会影响到一家人,暴力、冷漠、残酷等都是可以代代相传的,唯有爱,很多很多的爱,才能催生自省,而自省加上爱才能在某一代终止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以及冷暴力循环。

情感研究院

对很多人来说,搞定亲密关系是件头疼的事。想要提升自己的亲密关系并拥有美好人生,你需要在这四个关系上都做到和谐:与父母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另一半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

和父母 换一个角度看父母

@黄小兰 湖北 金岁月早教负责人

中国的父母永远在等孩子的一声谢谢,而孩子却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我们之所以无法对童年的创伤释怀,是因为我们习惯性地默认从孩子的视角看待父母。当我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把自己假想为父母的同事或同学,对他们的看法就与之前截然不同。当我第一次听到小姨说妈妈在她面前抱怨和我怎么都处不好的时候,我当时震惊又不好意思,我完全没有想到冲突会让妈妈那么困惑和无措。静下来想,父母那一辈受过苦挨过饿也没机会接触好的教育,时代造成了他们性格上的很多缺陷,他们第一次为人父母不懂得教育也很正常。多想一想与父母在一起的美好回忆,总有一个瞬间让我觉得,与父母在一起很开心,他们很爱我。

和自己 将注意力转到自己身上

@刘菲菲 广州 心理咨询师

将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从自己入手才是改善关系的唯一途径。我得闲或情绪不好的时候喜欢写字,每当进入书房拿起笔,像是世界按下了静音键,进入到一个有秩序的状态。静能生慧,当自己的心彻底安静了,或者能与自己的坏情绪独处一会,是可以避免很多家庭纠纷的。谁都不愿意面对一个永远能干却永远抱怨的人,偶尔走神一会儿,安顿好自己,再处理关系中的种种问题,你会发现一切都迎刃而解。

和另一半 婚姻中做一朵棉花我就是赢家

@左阿志 重庆 共同成长教育机构创办人

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接受。要知道,不管和你多么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你一样重要、独立的人。所以,不要指望他们为你改变,也不要尝试去改造对方,而是“爱他所是,如他所愿”。我太太喜欢独处,那我便会尽可能的多带孩子出去玩,让她有更多一个人待着的时间;她不喜欢鲜花而是爱收藏瓶瓶罐罐,那我每次给她的节日礼物都是从世界各地收集回来的瓶子。做到这一切后,我觉得自己不再是单身时那样像瓦片般冷硬,而是像棉花那样轻柔、温暖。

和孩子 亲子剧场让我和孩子更亲密

@阿琴 加拿大 全职妈妈

亲子朗读和亲子剧场是我们家必不可少的两个节目,虽然没有每天进行,但每周都会有且常年不间断。与孩子一起朗读让我们读书的过程充满乐趣,在孩子小的时候先读给他听,他慢慢长大后让他参与进来,先从简单的词读起,然后慢慢越读越多直至可以完全分角色朗读。亲子剧场则是将故事演出来,一个人读一个人演,或者邀请家庭其他成员一起来玩,就跟演电影一样。剧场时光不仅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融洽,最重要的是很多烦恼和困惑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化解。

猜你喜欢

刘宁母亲妈妈
黄昏更氤别样韵
跨越13年的暗恋
农村留守儿童
鸟妈妈
专题III物质的化学变化
给母亲的信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