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汉时期的黑龙江

2018-05-14周喜峰

奋斗 2018年12期
关键词:鲜卑王朝黑龙江

周喜峰

秦汉时期,尽管中原已经进入了大一统时期,黑龙江地区却依然是古代民族各自生存、相互独立的局面。当时黑龙江地区的居民主要有鲜卑、北夫余、挹娄、北沃沮、玄丘之民、赤胫之民、玄股国、毛民国、劳民等。其中鲜卑作为东胡的后裔,主要生活在黑龙江地区西部的大兴安岭一带,北夫余是夫余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居住于黑龙江地区的中南部,是秽貊族的延续,挹娄则是肃慎族的后裔,主要生活于黑龙江地区的东部。鲜卑、北夫余、挹娄、北沃沮都和中原汉王朝建立了政治经济联系,是当时黑龙江地区的主要民族。

一、 鲜卑人

秦汉时期,黑龙江西部地区为北部鲜卑的活动区域。鲜卑是我国古代东北一支属于东胡族系的少数民族。鲜卑族分为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东部鲜卑活动于辽东塞外科尔沁右翼中旗,即大兴安岭东侧的浅山区和广漠草原地带;北部鲜卑活动中心在黑龙江上游大兴安岭北段。北部鲜卑后来从大兴安岭北段西迁入匈奴故地,与匈奴余部结合后,称为拓跋鲜卑或秃发鲜卑,即鲜卑父胡母之意。拓跋鲜卑在东汉以后不断南迁,与汉族等其它民族融合,后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最后融入了汉族之中。1980年,米文平等同志根据《魏书》关于拓跋鲜卑“石室宗庙”的记载,在大兴安岭北段东麓阿里河附近嘎仙洞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的刻石祝文,从而证实了拓跋鲜卑就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洞遗址中出土的北部鲜卑早期遗物有石镞、骨镞等狩猎工具,同时有大量的獐、狍、野猪等动物骨骼,没有牛、马等牲畜骨骼,说明当时人们主要以狩猎为生,没有畜牧业和农业的出现。当北部鲜卑迁到呼伦贝尔草原以及南迁嫩江平原后,其生活开始发生变化,游牧业已经成为他们的主要产业。在呼伦贝尔伊敏车站及孟根楚鲁墓葬、完工墓葬及札赉诺尔墓葬中出土了牛、马、羊、狗等殉葬牲畜,同时还有大量的陶器、骨器、铁器、铜器、小金银饰件、汉规矩镜、五铢钱等东汉货币、“如意”纹饰、木胎漆奁、绢纺织物、绿松石、珊瑚、海贝、海螺等。从考古研究和文献记载来看,拓跋鲜卑早期是一个“畜牧迁徒,射猎为务”的游牧民部落。其原始手工业已经出现。他们礼俗纯朴,以语言为约束,刻契记事,由“四部大人”共同处理违反部落习惯或禁忌的氏族成员。这时,虽已有父子相继的世袭制,但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阶段。

鲜卑与中原王朝建立联系比较晚,直到东汉时,中原地区才知道鲜卑之名,鲜卑虽然与汉朝建立联系较晚,但受汉文化影响却较深。在呼伦贝尔等地早期鲜卑墓葬中出土的大量来自中原地区的文物,就充分地证明了早期鲜卑社会经济等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汉文化对早期鲜卑社会进步及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北部鲜卑离开东北迁入中原。

在北部鲜卑不断南迁的过程中,一部分鲜卑人沿嫩江进入嫩江中下游平原。他们排挤走了生活在这里的北夫余人,并在这里开始了游牧及定居生活。这就是后来的乌洛侯。而生活在大兴安岭北部及黑龙江上游的鲜卑人则成为后来的室韦人。

二、 北夫余人

夫余是秽貊族系的北支之一,也是秽貊族系中立国最早的部族,夫余的建国时间应当在西汉初年。夫余的始祖叫东明。东明脱离索离渡过嫩江与第一松花江汇流处南下,很可能带着一批索离人追随者,落脚于第二松花江一带。早在东明等索离人到来之前,这一地区就世代居住着秽貊族系的另一支──凫臾人。夫余建国之前,当地已有和中原关系十分密切的某种政权雏形,从“国有故城”及“秽王之印”看,其社会经济已经比较发达了。东明率部与索离贵族在当地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建立了夫余王国。夫余在汉晋时期处于鲜卑、挹娄和高句丽之间,其后期都城在今吉林省农安境内,这一地区当然也是夫余国的中心区域,而黑龙江省的中南部地区则是夫余国的北部边区。

夫余国是个奴隶制政权,农业经济非常发达。由于地处平原地区,因而畜牧业也很发达,“善养牲”“出名马”。与此同时,其手工业、商业、城建业等也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无论从史书记载,还是从考古研究来看,夫余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超出了当时东北其它诸族,最早跨入了文明社会,被称为“殷富”之国。夫余国有户八万,人口在四十万以上,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左右在黑龙江地区。

夫余人一直和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汉朝时,夫余国臣属于汉王朝,归玄菟郡节制。夫余人是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夫余国的灭亡而消失的。作為在中原文化影响下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夫余建国之初,国势强大,东北各族都畏服于它。西汉初年,夫余国征服了东北部的挹娄。高句丽作为夫余王族建立的国家,在建国初期也畏服于夫余。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夫余国势不断衰弱,又失去了中原王朝的保护,与此同时,其周围的鲜卑、勿吉、高句丽不断强大,并经常袭击夫余。公元410年(义熙六年),高句丽广开土王率兵攻破夫余王城,占领其绝大部分领土,一部分夫余人北渡嫩江,回到祖居地,在那里建立了豆莫娄国。而夫余国之主体则于公元494年,“为勿吉所逐”。夫余王携妻子逃到高句丽投降,夫余国从此灭亡。

三、 挹娄人

从西汉开始,肃慎族改称挹娄。这个称号一直延用到魏晋。三国时期以后,一些古文献有时仍以肃慎来称之。挹娄在汉语中并无具体意思,很可能是肃慎族系语言的音译。结合《满洲源流考》,挹娄与叶噜、伊鲁语音相近,意亦与“穴”有关。

挹娄的活动区域主要在黑龙江地区的东部,大致与肃慎相同。挹娄区域东临日本海,南部、西部、西南部及西面分别与沃沮、夫余及寇漫汗国相邻,具体说包括张广才岭以东,老爷岭以西,牡丹江中下游,以及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地带及其下游。近些年来的考古研究证明,在黑龙江东部的这一广阔地区分布着大量的汉晋时期挹娄的文化遗存。20世纪80年代,王学良先生在距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十五公里的七星河畔发现了凤林古城遗址。经过考古调查和研究,凤林古城总体呈不规则形,外围周长6000余米,总面积约1136250平方米。全城共分为9个城区,以中部方城为中心,有城墙、角楼、马面、穴居坑。出土文物1700余件,有陶罐、铠甲、兵器、骨针、玛瑙串珠、骨挖耳勺等,还有动物骨头和炭化了的米粟。凤林古城是距今2000年左右的汉魏时期古城,是挹娄人活动中心区域。与之相同的还有分布于黑龙江中下游沿岸及俄国滨海一带的“波尔采文化”,以及位于牡丹江市郊的小莫龙头山遗址等。这些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磨制石器、骨器、陶器、猪骨以及谷物等农作物籽粒,许多遗址已经出土了铁器。同时在许多遗址都发现了穴居房屋的遗迹。

同肃慎时代相比,挹娄的社会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汉及三国时期,挹娄“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便乘船,好寇盗”“俗最无纲纪”。此时挹娄已出现私有制,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挹娄的农业已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渔猎经济仍然占有重要比重。挹娄人不仅继承了楛矢石砮的制作技术,而且还掌握了在石镞上“施毒”的技术,增强了弓箭的威力。以养猪为主体的家畜饲养业已相当发达,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生产中,石器在数量上仍占首位,但铁器已经出现了。到了晋代,挹娄的社会经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其社会的父系氏族制度已经由兴盛转向衰落,开始了氏族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

挹娄人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上同中原地区关系密切。在政治上始终与中原王朝保持着间接或直接的臣属和朝贡关系。挹娄“自汉兴以后,臣属夫余”。而夫余则是在汉王朝的地方政权玄菟郡直接管辖下,因此挹娄人则处于汉王朝的间接管辖之下。到了三国时期,魏黄初中期(黄初年间即200——226年),挹娄人以夫余“责其租赋重”而起兵反抗,最终摆脱了夫余人的控制。魏明帝青龙四年(236年)挹娄人开始直接向中原王朝贡“楛矢石砮”等地方特产,从此处于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这种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为挹娄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徐朝

猜你喜欢

鲜卑王朝黑龙江
方斗山隧道拱顶FLAC沉降模拟及修正
Summer Is Coming
世界上收入最高的五名足球运动员
羡慕等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鲜卑民族初探
铅笔长高了
浅论几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婚姻习俗
黑龙江出版集团
投鞭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