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4对爱心父母的“另类”人生

2018-05-14宋婷婷

公民导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李梅福利院另类

宋婷婷

他们都有子女,却在数年以前就离开自己的家,去照料别人的孩子。他们不为薪酬、不辞辛劳、无怨无悔,“爱心父母”是他们共同的名字。在重庆市儿童福利院,有24对这样的爱心父母,他们用爱为孤残儿童筑起温暖的家。

招募

如果不是偶然得知,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还隐藏着这样令人感动的真实故事。

驱车经过巴南区渝南大道驶往走马梁,几分钟后,故事的发生地——市儿童福利院就出现在绿树掩映之中。2009年,市儿童福利院里一栋特别的欧式小楼拔地而起。特别,并非形容其外观,而在于其“爱心家园”的名字以及里面居住的人。

“爱心家园”的24套四居室里,分别居住着24对爱心父母和他们所照料的孩子。蔡林(化名)正是爱心妈妈中的一员。

“2013年2月18日,这是我和丈夫住进家园的第一天。”蔡林的回忆清晰地指向五年甚至更早以前。今年五十岁的她一直怀揣着当一名幼儿教师的梦想。“年轻时教过一阵子小朋友,后来虽然入职化工厂,但心里仍惦记着孩子。当得知市儿童福利院在招募爱心父母时,我就按捺不住了。”

她所说的招募,源于市儿童福利院在全国首创的“类家庭”养育模式。

孤残儿童失去了原生家庭,没有回归的希望。完整的家庭是儿童建立安全感的基础,对其成长至关重要。如何给孤残儿童一个稳定的家庭?从上世纪90年代起,市儿童福利院就开始了探索,2009年面向社会公开征集18对爱心父母与孤残儿童同吃同住。最后,面试通关者和此前聘请的6对爱心父母一起住进了“爱心家园”,由爱心父母自主安排孩子的生活,并全程参与他们的成长发展,使之前以“养护”为重点的照料模式逐步转化为注重培养儿童情商、智商和能力等全面发展的标准化照料模式。

2012年,蔡林一退休就赶到市儿童福利院,当时恰有一对爱心父母因故退出,她得以接替“上岗”。“我只是想照顾这些孩子,所幸我丈夫和女儿都很支持。”

“一对父母要悉心照料四个孤残儿童,没有爱心,肯定做不了。”市儿童福利院负责人告诉记者,“有爱心”正是当年招募时的首要条件。

辛劳

后来的事情也印证了,“爱心”确实是支撑着每一对父母走到现在的最大动力。

平日里,爸爸们都要外出工作,往往早出晚归。因此,绝大多数的事情都落到妈妈肩上。早起做早餐、送孩子上学,然后外出买菜,做好午饭等孩子们放学回家,午休结束后再把孩子送到教室。下午,妈妈们将由专人培训护理孤残儿童的各种知识,包括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何缓解孩子的情绪等。学习结束,还要抽空整理家务,转眼便又到了准备晚餐的时间。

爱心家园里的每套房都宽敞明亮、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四个孩子往往也是两男两女,有大有小。不同之处在于各自“认领”的孩子身心状况不一。蔡林照顾的四个孩子分别有心脏病、自闭症、唐氏综合征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当真正开始接触,她才真切地意识到他们的不一样。

“他们可能会突然处于一种焦躁的情绪中,或者常常自言自语、在家里走来走去直至深夜。这是自闭症孩子的一种症状,我们能做的惟有不断安抚,直至所有的孩子上床入睡。有的孩子几乎穿衣、吃饭、刷牙都不会,完全是从零开始学习。”初到福利院的两个月里,蔡林累得瘦了10斤。那时蔡林的女儿还在读大学,心疼妈妈,问她要不要放弃。蔡林说自己从未想过要离开。

“我听一些爱心父母提起入住的第一天,有孩子欢喜地说‘我也有爸爸妈妈了,还向其他的小伙伴炫耀,惹得大人们当场落泪。这里的孩子不缺衣少食,缺的正是一个温暖的家。所以就算再忙再累,我们心里也是甘愿的。”如今的蔡林早已对各项事务驾轻就熟,“多亏了还有一支专业的团队多年来的管理与指导。”

“‘类家庭模式依托于市儿童福利院,这支团队正是由院内工作人员组成。他们从采购、教育、膳食管理、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多个方面对爱心父母进行专业指导。”市儿童福利院负责人表示,为了让孤残儿童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关爱,为了爱心父母能更好地应对照料中遇到的难题,团队一直站在他们身后,源源不断地给予力量。

接棒

自2016年开始,蔡林家的四个孩子注意到家对门的爱心父母变了一个样。李梅(化名)和丈夫老彭住进蔡林家对面,源自一个厚重的承诺。

李梅的姐姐、姐夫在2009年成为爱心父母,两年前却因家庭原因必须去外地。可这些带了7年、视若己出的孩子怎么办?姐姐舍不得也不放心,最后她想到了李梅。

李梅家就住在儿童福利院附近,这些年因为时常过来看望,不知不觉就和姐姐照顾的四个孩子亲近了起来。“姐姐你放心,我们一定好好照顾孩子们。”李梅欣然应允,最后也获得了福利院的许可。

每逢节假日,爱心父母往往会带孩子们回原来居住的家,孩子们称之为老家。

“一说起回老家,孩子们就特别高兴。有时周末还带到我婆家去玩,爷爷奶奶会给孩子做好多好吃的。”李梅说。

去年春节,孩子們也是在老家过的,和其他小孩一样放鞭炮、礼花……别提多开心。寒夜里,点燃的小礼花一闪一闪,映着孩子满是新奇的笑脸,李梅夫妇心里也跟着暖洋洋的。“他们不仅是‘爱心家园的孩子,更是我们大家的孩子。”

回报

“类家庭”养育模式,让孩子们的成长有目共睹。

每到下午五点多,爱心家园里就会响起此起彼伏的炒菜声,铲子与铁锅清脆碰撞、蔬菜在热油里嗞啦作响……远远地,就有饭菜的香气飘散。

“妈妈,我饿了。”孩子们放学回家,一进门就找李梅。

“最后一个菜,马上就好,茶几上有苹果,先吃点垫垫肚子。”溢满菜香的厨房里,李梅一边挥着锅铲,一边回过头安抚四只“馋猫”。

客厅的电视里正播着节目,小妹突然高兴地对大妹说,“姐姐快看,你的偶像王源在唱歌。”大妹眼睛放光,对妹妹说,“你的偶像易烊千玺也在!”

不一会儿听见开门声,原本看着电视的孩子们跑向门口,欢呼着“爸爸回来啦!”

“回来啦,回来啦。”老彭换着鞋,忙不迭地笑着回应。两个妹妹紧接着熟练地把鞋放进鞋柜。

李梅对丈夫说,“妹妹今天白天很能干,去请其他孩子来给她过生日,到时我一定要好好弄几个菜来招待。”老彭听了也觉好笑,连说一定给她过得热热闹闹的。

在这个房间里发生着的一个个温情瞬间,让爱心父母和孩子们之间的爱不断累积。

“我生日时,孩子会送上自己做的卡片,上面写着‘妈妈生日快乐,还会说‘妈妈,我爱你。”一提起这事儿,李梅笑得合不拢嘴。

“孩子把爱心父母当作亲生父母,通过朝夕相处,自理能力大大提升,以前不会刷牙,现在学会了;以前不会喊妈妈,现在喊得清晰流利;有些孩子起初总爱自个儿待着不说话,现在天天吵着要出去玩……他们不再恐惧社交,愿意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这所有的改变和成长,都指向同一个缘由,那就是爱。”市儿童福利院的负责人表示,“类家庭”养育模式产生的效果超出预期。

离别

虽然每一天爱心家庭里都欢声笑语不断,但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爸爸妈妈们却不得不在心里预演离别。

蔡林与孩子的第一次离别来得比较早。“那时我刚来没几个月,其中一个孩子就被领养了。短暂的相处已经让感情累积,我心里很舍不得。被领养一段时间后,按照规定养父母要带着孩子回福利院来做回访。我记得刚进会面室,她就冲着我喊妈妈。当时我鼻子一酸,眼泪就止不住了。”至今,那段回忆还伴着她眼里隐隐含着的泪花,清晰地呈现在记者面前。

到了十八岁,成年的孩子如果没被收养,也会离开儿童福利院,去往社会福利院。和很多爱心父母一样,蔡林、李梅都有孩子快要成年了,这一次终将到来的离别,正在缓缓靠近。

采访结束,孩子们拉着记者看他们挂在墙上的一张张照片,最显眼的位置是一张全家福。拍照时正值冬季,一家六口穿着冬衣站成一排,笑得特别灿烂,而背景似是一座雕塑。记者走出爱心家园不久,照片中的雕塑就突然映入眼簾:在院内中心位置,八只右手围成了一个有力的圆圈,如同襁褓一般环抱着一名婴儿,下方命名——“关爱”。

离别总是令人不舍,但也意味着人生里一段新的旅程的开始。“别害怕,爸爸妈妈永远爱你。”父母的关爱、社会的关爱必将伴随他们一生。(编辑 吴婷婷 wuting24@163.com)

猜你喜欢

李梅福利院另类
“另类四不像”登场
福利院的孩子
BABY,COME BACK
日本儿童福利院频传性侵丑闻
与女老板一夜情却去扫厕所,走不得留不得行凶潜逃
长春|大爱筑家
起码还有工作
秘密
李梅,加油!
另类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