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医生为何难进家庭?

2018-05-14陈敏

公民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参军全科家庭医生

陈敏

一提起家庭医生,大家就会联想到这样的场景:有了头疼脑热或者其他什么不适,一个电话,家庭医生就上门“嘘寒问暖”;不能及时上门,也会在电话里给出有益的指導,让患者家人不至于手忙脚乱。

自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这项工作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市民对家庭医生表示“无感”。

究竟是什么制约了家庭医生的普及,进而让“签而不约”成为普遍现象?

服务内容看上去很“美”

“张医生,我突然感到手脚无力。我住在翠园社区,能否麻烦你来家里帮我看看?”不久前,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卫生服务站医生张红漫,突然接到92岁的石大爷打来的电话,她立马背起医药箱与护士赶往老人家。

从接到求援电话,到赶至老人家里,张红漫只花了9分钟。

经过医生、护士的奋力抢救,老人终于脱离危险。“我这条命算是捡回来的,多亏了张医生和她的团队!”石大爷笑着说。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小病在村(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村(社区)”的就诊模式,家庭医生也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熟悉。

什么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以“居民自愿+政策引导”为原则,通过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直接的健康管理,比如提供上门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等。

家庭医生不只是看病治病,更是一个家庭的“健康管家”。

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资料上可以看到,签约居民可以享受的服务包括:及时的健康指导,如通过电话随时向家庭医生咨询健康问题;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签约医生会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情况和需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围绕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与转诊、病人康复与慢性病管理等;医疗联合体的优质诊疗,对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无法解决的健康问题,帮助签约居民选择适宜的医疗机构、路径和专家……

对饱受看病难困扰的老百姓而言,这些服务是诱人的。

“叫好不叫座”处境尴尬

但这么诱人的服务,老百姓似乎并不买账。

2016年,国务院医改办等七部门就印发了《关于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但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行了一段时间,效果却并不明显。

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市人大代表,姚参军一直很关注,也做过相关调研。在调研中,姚参军发现很多市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不“感冒”。在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姚参军还发现部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出现“为签而签”“签而不约”现象,群众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体验感不足,获得感没有达到预期。

“对我来说,我就在签约的时候见过和我们签约的医生,之后没再见过。家里孩子生病什么的,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直接带着他去医院了。”家住渝中区的吴简说:“我感觉家庭医生就是个形式。”

基于这种感受,吴简说,签约期一到,他也没打算继续签约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吴简的这种感受在部分签约对象身上存在。

家住江北区石马河街道的杜婆婆说,以前听亲戚说过家庭医生,她还兴奋了好一阵,对于她这种有慢病的人来说,家庭医生绝对是“福音”,但是问了一圈后,却不知道去哪里签约。

对此,渝北区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陈娟也显得有些无奈:基层医务人员在正常工作之余,还要走街串户到居民家中签约,承担工作之外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签约的大多都是靠挨家挨户跑断腿、磨破嘴签下来的,但更多的情况是住户连门都不开,有些开门的也会直接拒签,大部分还是因为不信任。

基础薄弱,加上没有赢得群众的充分信任,家庭医生制度“叫好不叫座”的处境令人尴尬。

“很多群众反映,签约的协议书有七八页,他们拿着这份协议书就会担心,这么多条款会不会存在‘陷阱,所以很多人不敢签。”姚参军表示,为什么服务协议不能简单化呢?

于是在今年市人代会期间,姚参军联合其他几名代表提交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建议》。这份建议直指当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问题,并围绕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建立专项资金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科学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流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希望家庭医生签约能真正为老百姓服务。

医生缺口大是首要瓶颈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家庭医生“叫好不叫座”的现状?

走访中,记者发现,家庭医生服务的内容、老百姓对家庭医生的“误读”以及老百姓对基层医疗水平的不信任都成了该项制度的“绊脚石”。

“医生缺口大是目前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首要瓶颈。”合川区南津街道东津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称,现有的家庭医生大多以提供临床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健康管理、营养咨询、心理服务等相关知识、技能欠缺,距离全科医生“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系统的医学全科知识,为服务对象提供全面、连续、及时且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其实,家庭医生遇冷戳中的是“全科”匮乏隐忧。

上述负责人介绍称,其实在基层,家庭医生的数量并不充足,社区人口与家庭医生的配置比例存在失衡。更为重要的是,从居民角度来说,其首要目的是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假如家庭医生不是“全科医生”,对居民各种各样的疾病缺乏全面、高水平的诊疗能力,必然不能调动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积极性。一方面,目前家庭医生的主要服务内容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比如为老人、孕产妇、儿童体检,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等。这样一来,普通人群的获得感就比较弱。另一方面,老百姓目前对基层家庭医生的技术不信任,很多人即便签约,一旦生病,第一选择也不是去咨询求助家庭医生,而是直接去医院。

此外,老百姓对家庭医生的误读也是造成“签而不约”现象的原因。

“家庭医生不等于国外的私人医生,签约服务也不等于上门服务,所以当家庭医生实现不了‘随叫随到、免费上门时,老百姓自然要吐槽。” 渝北区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另外,激励机制不完善、交流互动渠道不畅通、信息化建设滞后、医疗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庭医生的工作效率,影响了履约服务积极性,加剧了“签而不约”现象的存在。

陈娟举例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部手机,这部手机就是家庭医生和签约家庭的主要沟通“桥梁”,有时候完全应付不过来;遇到需要上门服务的情况,家庭医生就要立即上门。但在收入上,按人均5元这个市级标准核算,一年下来也就不到1000元。就这样还有很多市民不理解,认为家庭医生服务不到位。

重在“质”而不求“量”

家庭医生的普及面临较大阻力,破冰过程困难重重。在良好的初衷面前,家庭医生备受冷遇,如此尴尬的现实值得反思。

在姚参军看来,老百姓在基层享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就会信任家庭医生,改变“有点病就去大医院看”的就医观念。

他认为,要解决普遍存在的医生数量少、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等问题,应从注入政策动力、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让家庭医生真正承担起居民健康“守护人”的职责。

对于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市卫计委也在努力进行改进和探索。

今年,市卫计委已要求各区县不要盲目追求签约率,不要层层加码,要把工作重点向提质增效转变,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

同时,要优先做好老年人、孕产妇、儿童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关注高龄、长期卧床、患多种慢性疾病、空巢老人以及有康复需求的人群,分类施策,保障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而对于签约服务流程问题,下一步,市卫计委也将着手制定居家护理、家庭病床流程规范和工作指南,细化预约、就诊、会诊规范以及二、三级医院规范转诊具体流程,强化保健服务与医疗服务的衔接,推进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深度融合。

此外,我市已初步建成家庭医生“号源池”,将比例不低于20%的预约号源作为家庭医生专用号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方便签约居民就医转诊。

姚参军说,他也会继续关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希望在这些工作的推动下,进一步明确家庭医生的服务内涵与标准,让家庭医生在现实土壤中“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参军全科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签约体检的中医体质辨识及指导
古人为何爱看“反腐戏”?
古人为何爱看“反腐戏”
国家卫计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全科医学系
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
家庭医生能破解“看病难”吗
英将领批年轻人不愿参军
我国全科医生缺口巨大
新加坡逾六成基层医疗医生 成功注册为家庭医生
三金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