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这“悲恸欲绝”祭奠那“忠贞不渝”

2018-05-14石雨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7期
关键词:孟姜女

【摘要】原创舞剧《孟姜女》将中国传统元素、舞台空间道具、现代与传统结合,创造出新鲜的审美、如画般的写意,并在一定的时空中能感受到那虚实交替性的舞蹈氛围。本文从舞剧《孟姜女》的整体结构及现场感受分析研究现当代舞剧创新与创作。

【关键词】原创舞剧;《孟姜女》

【中图分类号】J723 【文献标识码】A

在艺术的殿堂里,以悲剧美的范畴将崇高形态的舞蹈作品塑造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悲剧性人物,创造出悲剧性的艺术境界,以巨大的感染力出现在审美领域之中,探索其美好的价值。——这大概就是舞剧《孟姜女》。

原创舞剧《孟姜女》带给观众的除了酣畅淋漓的舞蹈语言的美,更多的是一种给观众视觉享受的舞蹈意境的美。作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的原创舞剧《孟姜女》正散发着它如诗如画般地造境的艺术魅力,整部舞剧将“情”与“景”完美地融合,造出了一幅看似凄美的“悲恸欲绝”,但却唯美的“忠贞不渝”的爱情诗画,那样强烈地触动着观众。编导似乎匠心独运地将这家喻户晓的凄美爱情找到它独有的舞台视觉语言,为观众创造进行舞蹈交流的条件,使观众潜移默化地产生相似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任其艺术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

整个舞剧的布局将经历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为了四幕,“春梦”“夏怨”“秋思”“冬祭”四个季节的变化来更加形象地描绘了这部四幕舞剧。每一幕对应的季节在创造震撼人心的崇高美的同时,特别是充满时代氛围的爱情传说故事与当下所处环境的创作手段之间的碰撞所迸发出的感染人心的艺术作用,用所谓悲剧美的艺术类型打造其“悲恸欲绝”般悲剧性的艺术境界,将唤起人们心中“忠贞不渝”般美好爱情的精神境界。

“春梦”——千树万树桃花盛开,仿佛一场春梦般情窦初开,情投意合,缠绵悱恻。这是整部舞剧中用时最长、人物众多、道具丰富、场面最为热闹的一幕,前半部分还原了一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每一个舞蹈语言都来源于生活的提炼升华,极富感染力,仿佛置身其中,愉悦不已。编导利用舞美的衬托,道具的增添,再加上灯光的处理,将热闹的生活场景以强烈的画面感给观众以审美感染,也准确凸显出那些真正来自民间、来自人们内心深处,饱含真情实感的肢体语言的强大表现力和情感穿透力。第一幕后半部分则将“梦”一般的爱情萌芽利用一段“床戏”的双人舞集中体现,男女主角的肢体语言将在小圆台仅有的空间范围内完成一系列的舞蹈动作,此刻只需一束光就能将观众的心带入情境中。皮影,陕西重要象征性元素之一,编导利用皮影在一定程度上透过白色纱幕传达出孟姜女美好爱情的开始,从而也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的现代表达。简单地说,一部舞剧如何让观众眼前一亮并且刻骨铭心,其创作手段、表达方式一直都是舞蹈编导无时无刻不在深思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增添的民间艺术皮影元素还是两个人物缠绵悱恻的的舞蹈语言,不然,都以观众看剧的现场感受而定,喜欢传统艺术带来的戏剧成分,或是仅仅沉浸于舞台美术创造的“洞房之夜”,这似乎都很好地传达了第一幕所具有的“情”与“叙”,舞蹈本身的抒情性较强,将叙事表达清楚才是编导真正想要的艺术作品。因此,最后的双人舞刻意地营造那一缕情丝连绵的氛围,这便是孟姜女与范喜良美好爱情的开端,它就像“梦”一般的开始,也如春天般的喜悦,

“夏怨”——狼烟又起,秦军战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生死壮烈,家中妻儿盼夫归来,与其团聚。“怨”字刻画的是孟姜女的心境,仿佛是映射出当时的封建社会,强权政治以及阶级压迫的历史背景,而“怨”好像是在以孟姜女“这一个”特定人物来凸显的。因此,舞台上呈现的“浴血杀敌”与历史背景下的“强权压迫”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内心深处给予观众一种强大的情感冲击,在悲壮的战争场面中给予观众更多的是一种纯朴勇敢的秦人精神。第二幕中,时间点转为夏季,编导用秦军男儿奋战之境烘托出远方妻儿甚是“怨”的情感,思念之处则是深深的抱怨,整段的男子群舞中通过秦军战士骁勇善战,桀骜不驯的豪情,一系列的跳、转、翻等动作以及大段大段的旋转式跳跃,加上横飞燕、蛮子、旋子等高难度技巧,将战士出征的群舞场面烘托得如此宏大。整部舞剧中的秦腔和碗碗腔,以音乐形象担当着剧中不可缺少的陕西本土元素的角色,编导将秦腔元素融合在舞剧中,在这样剧场的环境里,恰似完美地凸显出舞蹈中的音乐魅力,也感受到传统的音乐方式同样可以现代化表达。结尾处,范喜良面容憔悴地手握红手帕望向远方,这让我不禁想到“怨”背后的强权压迫在当下所处环境中会更纯粹地去看待这份爱情的“忠贞”,而不是那冰冷的历史背景所带来的“悲恸”。

“秋思”——孟姜女与村姑们为修筑长城的征夫们缝制衣裳,思念她们远在朔方的亲人,孟姜女孑然一身北上送寒衣,踏上千里寻夫路。第三幕的开始,编导特意地创造一个“思”的场景,秋季来临,思念之情越发浓烈。思念,在秋季即将到来之际,一件寒衣架起了孟姜女与她好姐妹们对远在长城的亲人们思念的桥梁。如果说“秋”只是季节的一个代名词,但却能代表着这群女人们从经历了“春”“夏”再到“秋”的情感变化,思念的最终目的是能将手中的寒衣穿到亲人的身边,这才足以体现寒衣的价值以及“秋”意义。秋已过,思未了,形容便是如此。编导将这一幕的灯光也给观众一种黯然的感觉,寒衣作为道具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舞蹈语言的创造,以及接下来以雪花的造境形式,加上舞台灯光的映衬,将孟姜女的“制作寒衣—姊妹告别—寻夫之路”的“三步式”心路历程描绘得更加具体。三幕中的舞蹈动作也在这“三步式”中寻求,一针一线的缝制,一步步的姊妹不舍,以及在最后尋夫途中不停滚翻和下腰的一连串动作中所透出的艰难与痛苦,是这一幕中突出的重点,舞蹈动作不烦琐却意味着思念的深度表达,也正是这样的思念,便伴随着第三幕的收尾。

“冬祭”——孟姜女在残骸之中找到紧握红手帕的一只手,电闪雷鸣,天地动容,相爱之人终于在一起。待到尾声拉开帷幕,这第四幕便足以能让人声泪俱下。也许这是整个舞剧最能为之动容的地方,无论是道具长城墙砖的推动,“三个”孟姜女的出现,还是最后的红衣女孩们象征的那逝去的爱情,好像都是在为“祭奠”做准备。“冬”恰似形象地描绘了第四幕的场景,寒风雪月,山冷地颤,河冻地僵,空气似乎都凝结起来,只听那长城崩塌的声音,击穿人内心深处那仅存的美好。孟姜女的“悲恸欲绝”好像尤为凸显,悲恸爱人的骨肉,悲恸忠贞的爱情,悲恸的最后,却只能身心俱疲,撒手人寰。我能感受到编导心思细腻,细节处理得恰到好处,长城的墙砖推动的时间长短,舞台的定点,与音乐、人物出场的同步都需把握精确。第四幕中“三个”孟姜女无缝连接般地交错出现,将人物丰富的内心通过与城砖的碰撞,在动作不停顿的流动过程中塑造出“一个”孟姜女的舞蹈形象。编导在运用现代化的艺术手段将切分为三个时间点,三个不同定点的衔接,在舞剧中也许不能像电影那般切换不同场面,而只能利用道具、灯光,或是人物的扮演来展现这样场景的切换。如此也能引发一些思考,在当下环境中创作舞剧,我们究竟还能运用哪些意想不到的艺术手法来创造舞蹈这门艺术?

在观看这部舞剧时,应该抛开那所谓的政治背景的束缚,因为刺痛人心的恰恰是那忠贞不渝的爱情。或许,我们可以单纯地把那“悲恸欲绝”理解成只为爱人留下的悲恸眼泪,只为这份忠贞的爱情而悲恸,也许只有这样才不会让人联想到这个故事背后的封建社会带来的悲恸灾难,而是更深刻地去体会“冬祭”里孟姜女与范喜良生死相爱的美好。而所谓的“祭奠”则是祭奠亡魂,祭奠爱人,祭奠“忠贞不渝”。当“悲恸”转变为“忠贞”时,爱情的纯碎才会显得那般高尚与不渝。如此这般爱情,你又能真的读懂多少呢?

总而言之,原创舞剧《孟姜女》的创作方式和审美视点都值得推崇,创作团队的精心制作以及舞蹈演员们的精彩演绎,相信以编导和创作团队的智慧再仔细打磨,如此传统题材现代表现的舞剧将得到更多的挖掘和创新,并散发出耀眼的艺术光芒。

参考文献:

[1]隆萌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9).

[2]王克芬,隆萌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石雨(1994-),女,汉族,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猜你喜欢

孟姜女
《孟姜女哭长城》缩写
被误传了两千年的孟姜女哭长城,用意何为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因情之张弛,故能摇曳也
《孟姜女》两大歌系
孟姜女姓孟吗?
孟姜女哭长城
顾颉刚与孟姜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