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少数民族蜡染工艺研究

2018-05-14曹大威周子伦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3期
关键词:水族少数民族广西

曹大威 周子伦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蜡染工艺的历史渊源的探究和水族、白裤瑶蜡染工艺流程及原理分析发现,水族的豆浆染的创新点将剪纸应用在蜡染工艺,而白裤瑶的树浆染利用当地植物蕨和野淮山的特性,对蜡染布进行固色和硬挺的处理。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水族、白裤瑶与传统蜡染中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由于的画图工具、防染剂和工艺特点不同,导致蜡染布的效果也不同。进一步对水族、白裤瑶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蜡染比较分析,并采用举例法发现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为了探索出最适宜自身发展和审美需求对传统的蜡染工艺进行有目的的改良,为现代蜡染工艺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蜡染工艺;水族;白裤瑶

【中图分类号】TS193 【文献标识码】A

一、广西少数民族蜡染工艺的历史渊源

在秦、汉时期,广西少数民族已经掌握用虫蜡和蜂蜡作为防染剂。到了隋、唐时期,蜡染非常盛行。在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的蜡染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广西有壮族、瑶族、侗族、水族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而蜡染(蜡缬)是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印染工艺。在广西地区也叫蜡花,由蜡画和染色的组合而成。蜡染可以自由地在布面上勾划出图案,然后将画好的白布进行染色。而蜡染工艺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世代口耳相传,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创新经验。

二、水族、白裤瑶蜡染工艺流程及原理分析

我国很早就利用矿物染料和植物染料对织物进行染色,在西周时期已经采用煮、渍、暴、染步骤进行染色,并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出不同的染色工艺,如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而水族的豆浆染和白裤瑶的树浆染都要先经过制作靛蓝染料,并在染色实践中有效地掌握染色面积与空白图案的对比关系,使用防染和直接染、媒染。

(一)制靛蓝的流程及原理分析

首先,将蓝草叶茎洗净完全浸泡在加有清水的桶里,浸泡3~5天。一桶清水发酵变成蓝色,捞出叶渣。然后,按5斤的蓝草、60斤的水、1斤的石灰水比例投放桶中,由于蓝叶里含有可以缩合成靛蓝的吲哚酚和靛苷,当酯键遇碱液(石灰)断键水解,游离出吲哚醇酚。不停搅动直至泡沫搅散为此。水由绿黄色变成蓝色,石灰和吲哚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与石灰的钙离子结合。两天后,舀出桶里的水,沉淀物就是靛蓝,如图1。因此,当织物浸染后拿出晒干,水溶性靛蓝素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作用,形成不溶性的靛蓝素染在织物上。所以,靛蓝是一种还原性染料。在民间靛蓝染色采用石灰调节发酵桶里的碱度,当碱性过强或者发酵缓慢时,加入白酒调节pH值。

(二)水族的豆浆染的工艺流程及原理分析

水族的豆浆染与南宋时期的“药斑布”和明代时期的“浇花布”相似。而水族的豆浆染将剪纸艺术应用蜡染工艺中具有独特的创新性。

首先,按照纸剪的花样在牛皮纸上刻出图案。再把牛皮纸放在白坯布上,将豆浆与石灰混合制成防染浆刷印在牛皮纸上,防染浆通过牛皮纸上镂空的花纹印在白坯布上,晾干后揭下牛皮纸。接着,把糯禾草皮烧成灰后与米酒和靛蓝一起倒入染桶搅拌,再把印有图案的白坯布投入靛蓝中浸染。多次浸染,直到变成深蓝色。最后,洗净晾干刮去防染浆,形成了蓝底白花的蜡染花布,如图2。

(三)白裤瑶的树浆染的工艺流程及原理

1.前期准备

白裤瑶的树浆染用的防染剂来源于“粘膏树”的树浆。用小钢刀从1.5米处割开树皮,采集从粘膏树上流出的树浆。将牛油4~5斤与粘膏汁2~3斤的比例混合熬煮3~5个小时。冷却后,用长约16~20厘米、筷子般粗细的竹条,夹上一块形似板斧的铜片宽1.2~4厘米,制成的画铲。蘸着煮开的树浆在白布上作画。

2.制作流程及原理分析

首先,在染缸里倒入一碗酒和一碗靛蓝与水搅拌,目的让靛蓝更好地固定在画布的纤维中。然后,将画布放进染缸里2个小时后拿出,晾至半干,继续放进缸内染,一天3次后,用清水去洗,再晾干继续染,持续半个月。直到画布的颜色变成深蓝色。再将稻草烧成灰加水形成碱水(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属于碱性),把染好的画布放进碱水里用锅煮,脱掉粘膏。接着,把脱了粘膏的画布再放入蓝靛染缸中染一次,取出晾干,再用蕨根水浸泡,由于蕨根水吸附性很强,具有固色的作用。并用野淮山的液汁,浸泡画布。由于野淮山分泌出大量黏液(含有甘露聚糖能溶解于水的半纤维素),吸水后会膨胀形成一层保护膜,使画布变得很硬挺。最后,室外晾晒,如图3。

(三)水族、白裤瑶与传统蜡染比较分析

通过对水族、白裤瑶与传统蜡染的画图工具、防染剂、染料、工艺特点以及蜡染布成品效果的比较分析(如图4)发现,相同点是都采用蓝靛为原料,不同点是画图工具不同,传统蜡染的工具是蜡刀,水族的豆浆染是刻刀,则白裤瑶的树浆染是竹签。防染剂也不同,传统蜡染的防染剂是蜂蜡,水族的豆浆染是豆浆与石灰的混合,白裤瑶的树浆染是树浆。水族的豆浆染与传统蜡染工艺基本相同,但是,由于防染剂的不同,改变传统蜡染图案上出现裂纹,水族的豆浆染的图案更加清晰。而白裤瑶的树浆染在传统蜡染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用蕨根水固色,并用野淮山的汁,使蜡染布变得硬挺。蜡染布的图案也比传统蜡染清晰。并进一步对三種蜡染布成品掉色的程度进行测试,将三种蜡染布成品分别放在三盆装有清水的盆里,等待15分钟后,发现传统蜡染布和水族的豆浆染蜡染布严重掉色,而白裤瑶树浆染的蜡染布轻微掉色。笔者认为,由于白裤瑶树浆染的原材料“粘膏树”只能在广西地区种植,树浆作为防染剂不易广泛采用。而水族的豆浆染比传统蜡染原材料易得,而且成本较低,豆浆与石灰的混合可以作为防染剂代替蜂蜡广泛采用,并借鉴白裤瑶树浆染利用植物的特性,对蜡染布进行固色和硬挺的处理。

(四)水族、白裤瑶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蜡染比较分析

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很多地区的少数民族传承着传统蜡染工艺。但是,还有一部分由于民俗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不同,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为了探索出最适宜自身发展和审美需求对传统的蜡染工艺进行有目的的改良。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其他地区少数民族蜡染的画图工具、防染剂、染料、工艺特点以及蜡染布成品效果(如图五)进行比较,发现都采用蓝靛为原料。由于画图工具、防染剂以及工艺特点的不同,导致蜡染布的效果也不同。有的在面料上经过特殊处理出现不同于其他蜡染布的颜色,如贵州的侗族的蜡染利用牛皮水、金樱子,薯莨等植物特性和蜡染布一起蒸煮。在浸染多次后,涂上蛋液,反复捶、刷、晾等工序。改变蜡染布原本的蓝色变成蓝紫的亮色;有的追求图案上多种彩色的变化,如贵州苗族的彩色蜡染采用不同颜色描绘图案,用蜡作为防染剂,进行染色;还有的追求同类色层次的变化,如贵州布依族的枫香染,蓝色深浅有序,具有“青花瓷”的美感。

三、总结

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由于少数民族蜡染工艺耗时较长,工序比较复杂,植物的原材料具有地域性的限制,只适合家庭式的小作坊,不适合大规模批量生产。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是,采用不同的防染剂导致蜡染布具有不同的效果。利用动植物的特性,对蜡染布的面料处理的方法,让我们了解到蜡染工艺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为蜡染工艺的发展提供多种思路。我们应该寻找出代替化学原料固色以及面料处理的方法,防止環境污染,服务于现代人们的追求环保的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杨璧玲.植物靛蓝染色传统工艺原理及应用现状[J].染整技术2008(3).

[2]李倩倩,陈国强.贵州苗族蜡染工艺及其艺术性研究[J].染整技术2016(7).

[3]刘一萍,吴晓丽,吴大洋.贵州省织金县歪梳苗蜡染工艺[J].纺织学报,2012(5).

作者简介:曹大威(1981-),女,硕士研究生,百色学院,主要从事服装设计与服饰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水族少数民族广西
Jiao Ayi| 《娇阿依》
日照水族舞蹈传承与发展模式研究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民族文化有传人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上帝的水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