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尔伯特蒙古族歌舞团文化传承价值研究

2018-05-14文华荀举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2期
关键词:歌舞团

文华 荀举

【摘要】杜尔伯特蒙古族歌舞团于1960年5月23日成立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歌舞团,迄今为止已经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杜尔伯特蒙古族歌舞团作为专业文艺团体,它不仅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阵地,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今面临市场竞争和体制改革双重考验的背景下,构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和后盾,對民族文化既克服又保留,是本团保持活力与兴旺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实现当代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杜尔伯特;歌舞团;蒙古族文化;传承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在人们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形成,并通过人们的各种活动而表现和传承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符号、知识系统的整体。”它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是全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

“文化传承主体在没有选择余地的社会环境中被动实现的,从而缺乏比较和选择的可能。”民族歌舞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中的一种载体,首先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源自于本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这种实践活动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记忆,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强大精神依托,也是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动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传统的口头传承可以让我们得益了解民族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他发展形式正逐步形成,新的舞台艺术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也逐渐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力量。“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这才是传承的精神所在。”因此,通过蒙古族歌舞艺术在舞台上表演并向社会呈现和展演,这能更好地传播民族艺术,传承民族文化。

杜尔伯特蒙古族歌舞团又名“大庆民族歌舞团”,前身为杜尔伯特民族歌舞团(成立于1960年)。1962年改名为“杜尔伯特民族艺术队”;1970年在原来的基础上成立“杜尔伯特文工团”;1978年重新更名为“杜尔伯特民族歌舞团”,直到1984年5月3日,经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县民族歌舞团改称为杜尔伯特蒙古族歌舞团,2009年加挂大庆民族歌舞团牌子。现有人员52人,内设五个部门。其中,研究生1人、本科32、大中专文化程度25;国家一级演员3人、国家二级演员11人、三级演员27人,少数民族演员占全团总人数的65%以上。建团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为了尽快提调高声乐、舞蹈队伍的整体素质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先后派出演员赴北京请胡松华为师,派演员到内蒙古呼伦贝尔歌舞团、黑龙江省歌舞团、东北音乐学院学校;先后请进中央民族歌舞团舞蹈家索日娜、黑龙江省歌舞团著名编导田兆春、著名编导朝克图、王建国,大庆歌舞团舞蹈家王举等10多为专家来我团帮忙创作、编导作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歌舞团承担着弘扬蒙古族文化的主旋律,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重担。近年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歌舞团共创编民族舞蹈56个,创作歌曲35首,器乐曲16首,曲艺9个,推出民族歌舞节目80余台。其中,国家一级演员熬其尔所编舞蹈《蒙古人》获得第七届“孔雀杯”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秀表演奖;舞蹈《斯特格乐》获2006全国舞蹈比赛二等奖;舞蹈《归途》《猎之缘》在首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歌舞服饰表演中荣获一等奖;《勇士》《马鞭》在第二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歌舞服饰表演中荣获一等奖;《远去的铁骑》荣获2017年黑龙江省专业舞蹈比赛一等奖。在2017年第六届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共获得金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舞蹈《杜尔伯特·追忆》获得表演金奖,充分展现了杜尔伯特蒙古族歌舞团舞蹈演出水平。

舞蹈来源于生活,民族舞蹈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民族动态文化生活。民族舞蹈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正如潘志涛先生所言:“民间舞蹈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多种形态却具有整含而一的民族性和价值取向。”例如,歌舞团以蒙古族成吉思汗铁骑兵为背景创作的《永远的铁骑》通过舞蹈的再现来展示蒙族历史文化的场景。首先,在舞台调度上通过舞蹈在舞台上现代灯光、LED背景以及演员所穿着服装上的颜色搭配,通过视觉的呈现给观众营造蒙族铁骑部队生活环境、战争场面,并配合急促的音乐、快速变化的队形动作表现铁骑部队快速、勇猛、灵活、骁勇善战,仿佛让人回到了一种透着远古气息的时代,给观众以呈现蒙古族特骑部队所表现的具体形象。杜尔伯特蒙古族歌舞团在多年的演出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积累宝贵的演出实践经验。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文艺团体,通过宣传和弘扬蒙古族文化为首要任务,通过艺术表演形式,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保留,使得民族精髓得以传承和继承。着力打造观众所喜闻见乐的民族艺术也是歌舞团创作传承的根本。只有观众的认可,专业艺术团体的价值才能得以更好的体现。

著名的美学家敏泽层说道:“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离开了艺术的审美特征和价值,艺术的任何社会价值都将无所依托。”以杜尔伯特歌舞团作品《盛装舞》为例,舞蹈作品从不同角度对美做出了阐述和解读。在舞蹈的动作姿态方面,通过独特的舞台背景,以及现场穿着色彩亮丽的服装和表演过程中意气风发、舞姿优美的表演过程,给人视觉上的美的愉悦感受。绿色草原背景下,以内蒙古西部的生活习俗为创作元素,把蒙古族女性的特点,尤其是将女性高贵、典雅的气质通过这种蒙古族节日相结合,以多变的舞蹈队形和华丽的舞蹈服装配合伯依勒格音乐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使观众得到“美”的共鸣。

“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在与其他民族艺术接触中,都是先模仿与嫁接,而后是交融与变异,最后是往复与回授,经历了从艺术借鉴到艺术创新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县级专业文艺团体,无论是创作实力还是演出经验都是不能与其他知名院团相比的。在歌舞团发展的过程中曾经也有过模仿学习其他院团的作品,吸取和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同时不是简单地抛弃本民族原有的民族艺术特殊,进而是在本民族文化艺术基础稳定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吸收和接纳其他民族艺术精髓,借以相互交融以提高本民族艺术。“在交融和变异中促进新质文化艺术的重建,这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艺术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先学习后创作,杜尔伯特蒙古族歌舞团在歌舞创作道路上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把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和现代的表演技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蒙古族文艺作品锦上添花,丰富了蒙古族艺术宝库。

如今经济全球化,给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机遇。杜尔伯特从专业文艺团体的角度,在发展杜尔伯特民族文化多样性、先进性、前沿性的今天,杜尔伯特歌舞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纽带”,是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利器”。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丹增.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理论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

[3]熊锡元.民族意识过程:山“自在”到“自为”[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4).

[4]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5]顾伯平.论创新的社会意义[J].哲学原理,2001(7).

[6]黄辛隐,崔绪治.对创新的哲学审视[J].哲学原理,2001(22).

[7]波·少布.蒙古风情[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

[8]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统计局编写.发展中的杜尔伯特1956-1985[M].大庆:杜尔伯特自治县统计局编辑出版,1986.

[9]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10]陶克涛.蒙古族音乐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11]乌云巴图,格根莎日编著.蒙古族服饰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12]姚振中主编.阅读舞台-舞台美术卷[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歌舞团
地方歌舞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发挥歌舞团办学优势强化舞蹈学生实践能力
歌舞团舞蹈编导的创新方法
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发展史研究
亚历山大罗夫歌舞团的九个瞬间
俄要重建红旗歌舞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