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咏流传

2018-05-14林溪漫

北方音乐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民歌文化

林溪漫

【摘要】本文试图从2017年10月在央视播出的音乐节目《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为突破口,借用古代文论中的“兴观群怨”说去观照中国传统民歌文化,证明中国民歌同样具有“兴观群怨”的所有表达手段,强调民歌的社会功能,且从多重视角观察其文化内涵,寻求其艺术规律,这对于中国民歌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民歌;兴观群怨;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是对诗歌创作手法的总结,也是对诗歌社会功能的概括。据《论语·阳货》篇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里的“兴”“观”“群”“怨”,说的正是《诗》的四种主要表达手段以及相应功能。《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按照内容上分为《风》《雅》《颂》,其中《风》吸收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民间歌曲。在春秋时期,诗和乐本是一体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诗经中所有的诗都是通过歌唱的方式作为传播的手段。正因如此,诗经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民歌总集,体现了“兴观群怨”的社会作用,既包含了民歌弘扬精神、振奋斗志的功能,也反映了民歌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认知和批判作用。

一、兴

“兴”一词,来源于甲骨文中的会意字“興”,指几只手一起把一个大盘高高举起,其原义有举起、起来等含义。在《论语集注》中,朱熹认为“兴”具有“感发志意”的作用,即可以鼓舞人们的精神,感染人们的情绪。同时,“兴”是《诗经》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先用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意思是通过某种比喻,激发读者的联想,领会到某种社会人生的道理。

在《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中,“兴”在中国民歌中的应用非常普遍,托物兴词,将主观之情和客观之物联结在一起,引发观众的联想,营造氛围,从而暗示了主题。“蜜蜂落在窗眼眼上,想亲亲在心眼眼上”这句歌词就用到了比兴的表现手法,用来向心爱之人表达心意。这是一首情歌,气氛明快而轻灵,旋律跳动大,蜜蜂落在窗眼上,这是生活中常常会发生的自然情景,这里用比拟的手法将思念之情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树上的喜鹊叫了,土家的贵客到了”这句用土家方言演唱的迎客歌,一开头也用到了“兴”的表现手法,借助门外喜鹊的欢快的叫声,塑造了土家人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该节目中的专家称,中国的传统民歌中大量使用了这种“比兴”的手法,尤其是开花调这一类型的民歌,如《桃花红杏花白》,先借自然景物来起兴,是非常常见的艺术手法。

《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选取原生态的民间歌曲,饱含了浓郁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体现了该地域民众生活和精神面貌。这些歌曲擅长使用“兴”的艺术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由于民歌十分强调押韵的工整句式,民歌歌词中“兴”的本体句与拟体字,字字对应,尤其富有音乐美和文字美,从而使人们品味到民歌的艺术魅力。

二、观

所谓“观”,《汉书·艺文志》称“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意思是通过观民俗风情,了解民间的人情冷暖,折射出社会的现状。同样,郑玄注的《集解》:“观风俗之盛衰。”这里的“观”也是通过民风民俗去了解社会。中国的民歌中,可“观”的民俗风情比比皆是,数量众多。

“民歌之发生,离不开自然景观、生产生活、民俗信仰和方言语音等四大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受到特定风土的某种制约,故一言以蔽之,歌从风土中来。”在《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中,通过听《土家的迎客歌》,就可以“观”到土家族的迎客的风俗习惯,穿上正式的土家服装,当客人进门时候,需要“打镏子,放鞭炮”表示欢迎,从而给予客人美好的祝福。此外,《土家土》是一首男女对唱的民俗歌曲,男刚女柔,一应一答,曲调舒缓绵柔,妙趣横生地展现了土家人爱喝酒、喜打鼓、唱山歌来打招呼、婚嫁习俗等。另外,《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在“第一季”的成功经验和创作模式上继续推陈出新,在节目设计上增加了民歌知识问答的比赛。选手唱完《土家的迎客歌》后,主持人董卿出了一道有关土家习俗的题目,土家人请贵宾喝瓜酒,这里的“瓜”象征着多子多福。田青老师在此基础上,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绵绵瓜瓞”说明瓜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向上向广迅速生长,同时,又因瓜刨开以后有很多籽,因此,平民百姓喜欢用“瓜”代表一种“多子多福”的祝福。这样的设置不仅增加了节目的包容性,丰富了节目的知识性,拓宽了节目的受众面。站在百姓的角度,使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从而更深刻地感受民歌背后的民俗故事和民俗文化。

三、群

所谓“群”,《集解》引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意思是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共处时的互动关系。“群”在音乐中主要是沟通作用,通过音乐可以联络人们的感情,增强人们的团结。由于中国民歌历史悠久,遍布廣泛,因此,中国民歌往往可以跨过地域差异、阶层差异以及文化差异,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在第一期中,百人团选手郭乾坤演唱《歌唱二郎山》,“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枯树那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词作者巧妙地将叙事和说唱风格结合,曲调流畅自然,生动地描绘出二郎山的险峻、荒芜的落后景象,衬托解放军修建川藏线的雄心壮志和奉献精神。《歌唱二郎山》反映了当时西藏交通落后,道路不畅的社会现状,折射出解放军在漫长的修路过程中,克服了无数的艰辛和困难,才打通从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道路,歌颂了为川藏路线做出贡献的人们,展现了中国实力的日益壮大,使人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接着,专家点评了歌手次仁央宗演唱了《天路》,这首抒情性的歌曲,旋律特征鲜明,富有西藏的典型风格,其中在藏族民歌旋律的基础上,突然将五度音和下方二度音做了短暂停留后,在上行回落主音,显得开阔、大气和震撼人心。这两首与“路”有关的民歌,让更多人了解民歌的人文故事。

四、怨

所谓“怨”,《集解》引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即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时政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评,抒发民意。但孔子所说的“怨”并不仅停留在“刺上政”。清代黄宗羲曾指出: “怨亦不必专指上政。”因此,在民歌中,“怨”的心理范畴非常的广泛,形式丰富。在《中国民歌大会(第二期)》选手肖文演唱的旋律悠扬的儿童歌曲《歌唱王二小》,用叙事的手法讲述了仅十三岁的王二小英勇牺牲的过程。敌人连仅仅十三岁的儿童都不肯放过,正是刚刚绽放的年纪就这样凋谢,“每一个村庄都含着眼泪,歌唱着二小放牛郎”,表达了既悲伤又愤恨的情绪。再如《渔光曲》旋律抒情,节奏从容和舒缓,以凄婉的曲调深情地唱出了旧社会里长年漂泊在海上的穷苦渔民的日常艰苦生活,真实反映了渔民日夜辛劳的悲惨现状。“鱼儿难捕赋税重,捕鱼人儿世世穷”描绘了渔民不堪承受的劳动和被剥削的劳动生活,抒发了渔民心中不可遏制的怨恨情绪,是对自身悲悯命运的纵情宣泄。概言之,“怨”是直抒胸臆的情感,是对不满情绪的一种宣泄。通过中国民歌宣泄心中的不满和不平,心中的不快得到宣泄,人们的情绪得到缓解,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诗歌之中,对于和诗融为一体的音乐也是相同的。中国民歌和其他文学作品如诗歌、戏曲一样,都有“兴观群怨”的艺术功能,具有反映社会现实、宣泄情绪、弘扬中国精神以及凝聚人心的作用。通过这些有关修路的民歌,响应了当下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充分说明了中国经济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迸发了民族的自信,凝聚中国的力量,进而让全世界的人们了解中国民族呼吁和平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蒋菁,管建华,钱茸.中国音乐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J].人民音乐,2006(09).

猜你喜欢

民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什么是文化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蜗牛与黄鹂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