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艺术院校作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研究

2018-05-14康炜

北方音乐 2018年13期

康炜

【摘要】综合艺术院校作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研究”在我国的艺术院校作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目前尚处于空白状态。这一类型的教学模式在综合艺术院校中占有一定优势,在我国目前水平较高的专业音乐学院,其在音乐创作的选择上面,难度高、受众面小、社会及市场接受度一般,综合类艺术院校作曲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扬长避短,结合自身院校的优势,对作曲人才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

【关键词】综合艺术院校;作曲专业人才;跨学科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综合艺术院校作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目前属于空白状态,国内比较好的音乐院校对于作曲专业人才的培养比较具有局限性,他们对于作曲方面的要求过高,一般的作曲难易程度方面偏高,受众程度偏小,在社会和市场上接受面比较窄,这个时候对于综合类艺术院校作曲人才培养而言,就应该凸显其多学科的优势,将众多学科的融合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能够在自身专业水平允许的条件下创作出能够面向大众、社会及市场能够接受的音乐作品,也可以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对新型艺术形式的多重需求的目标,以对综合性艺术院校作曲专业全面分析和深刻理解为研究基础,通过实施“综合艺术院校作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跨学科融合教學模式研究”,建设“综合性艺术院校作曲教学新体系”和“艺术实践学分”制度、优化“综合性艺术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实施“综合性艺术院校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和“音乐创作人才培育政策细化方案”等实现多角度、递进式建设,形成国内首创的“综合艺术院校作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

一、综合艺术类院校培养人才现状

在传统教学里,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进行课程的学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发展,而在国外很早就开始发展以学生为中心,采取适用于学生发展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培养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质。

基于对学生发展的长期考虑,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新时代对新兴艺术形式的新需求,对于综合艺术类院校的培训模式,发展其学科众多的融合优势,进行新兴艺术形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作曲专业人才通过在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学习下,所创作的作品不再是单一的传统音乐作品(独奏曲、室内乐、管弦乐等),而是类似目前正如火如荼的跨界音乐艺术作品,能够为数字影像、戏剧、舞蹈、影视动漫音乐等多种艺术门类所用。通过多方调研,跨界音乐艺术是当今艺术领域的热点,新颖的艺术形式及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能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因此备受艺术家及大众的喜爱。跨界艺术的另一个表现特点是其能够将多种艺术类型(音乐、戏剧、数字影像、舞蹈等)高度融合,这一点对于综合性艺术院校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跨界艺术的发展如火如荼,成功案例颇多,社会反响较好。为此,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实现音乐创作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探究,让学生能够横向了解更多学科的知识,了解更多的艺术门类,并掌握这方面的创作技能。

二、综合艺术类院校作曲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一)以市场需求为主导,设置符合社会主流的课程模式

不管是什么在什么领域发展,最终都是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所以,对市场需求的探求非常重要,综合艺术类院校在课程模式的设置方面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甚至是盲目跟风,应该深入了解市场需求,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对各个学科进行交叉模块的引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喜好去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目,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二次形象塑造。

(二)粗放化专业划分,打破各个专业间的格局限制

现在的综合艺术类院校的学科和专业众多,不同专业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有着不同的细分,在专业方面又有着不同的培养方向的细致划分,培养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比如说同样是音乐表演专业,演唱类的音乐表演和乐器演奏类的表演就有着很大的不同,演唱方面的课程是声乐、钢琴即兴伴奏、意大利语、德语等,而乐器演奏类的课程是器乐演奏、室内乐重奏、管弦乐合奏等。每种专业和培养方向课程在细节上的划分愈发详细,就会导致在步入社会之后角色转换之间的难度加大,这对于复合性人才在培养上是非常不利的。我国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课程设置。对于现在新时代的要求而言,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具有对自己喜欢的课程选择的权力,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使之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适应多方面的需求,成为具有多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注重实践,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和组织能力

综合艺术类院校应该定期在校内举办一些竞赛类活动,采取多重表演模式,如音乐创作、舞台表演、歌颂比赛等,以赛代教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比赛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特长,激发自己的创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学生还可以将作品与企业推荐和推广,不仅有助于学生展现自己的特长,还可以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和企业运作,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准确的定位。

(四)打破院系之间的界限,进行综合性教学交流

鼓励院系之间进行交流,对学生的任务作业进行设置,要求包括多重学科的存在,让学生在各个院系之间进行自由组合和搭配,通过互相的交流和学习,使各个专业和院系的知识在同一个舞台进行表现,使各个专业的不同的特点能为艺术创作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这种创作方式,能够促成经典创作组合的发展和风格的长期保持,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和对艺术技能掌控的能力。

(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复合型人才和个性化发展不存在矛盾,作为作曲专业人才,我们在专业学科的学习方面虽然不一定能达到“顶尖”的专业化水准,但是我们可以融合各个学科的专业优势,具备不同的侧重点,为自己的发展开辟一条个性化的道路,不是哗众取宠,只是在音乐风格上独树一帜,树立自己的作曲目标和态度。

三、作曲人才培养中的跨学科融合模式研究

吉林艺术学院近几年的局部探索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成果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复合型艺术创作人才的多重需求,符合综合性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符合艺术人才培养内在规律性的基本要求,彰显出综合性艺术院校在培养专业创作人才和实践型高端艺术人才中的特殊效用,体现出综合性艺术院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的独特地位,从而为国内该类院校的创作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参照。在艺术院校、尤其是综合类艺术院校构建一种科学、可行、高效的创作人才教学模式因此显得尤为必要,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显得尤为迫切。

(一)跨领域的教学指导

通过合作学习、交流实践达到优势互补,进行专业优秀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开展项目和课题的公关,以高水平的研究理論推动教学,打造专门的品牌和研究基地;跨学科整合师资力量和教材,深入推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形成全方位文化产业链的课程群,为产生精品项目提供有力支撑。

(二)跨界的创作指导

创意设计和技能训练的指导课程需要开展,通过不同学科的融合之后,为新作品的创作提供新的元素、新的灵感,打破各个艺术专业之间存在很久的桎梏和枷锁,去探究创新性的新课题,改变以往老观念创作的局限性。南京艺术学院的传媒学院,曾经有一场经典之作,是《百年霓裳——旗袍》,这部作品集结了南昌艺术学院各个专业的老师,进行一月、编导、舞蹈、服装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各个专业的学生也进行了创作,让这幅作品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中国女子的古典文化之美,作品获得了当时的多个大奖,引发各界强烈关注,是跨学科融合的经典之作,学生在帮助老师创作的过程中,技能也得到了飞速提升。

(三)校际资源和师资力量的整合

每个学校的资源和师资力量都有所不同,各个高校之间进行艺术上的交流和学习,就有必要提供各个学校比较擅长的部分,让学生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一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是不一样的,也许在高等院校中,教师都是行业内拔尖的人才,但是综合艺术类院校中,不可能都是顶尖人物,这个时候就要看各个学校的老师最擅长是哪个方面,取甲之长、补乙之短,然后在各个能力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整理和合用,为创造一个更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尽最大努力。

四、结论

通过实施作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建设“综合性艺术院校音乐创作跨学科融合教学标准体系”和“艺术实践学分”制度、优化“综合性艺术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实施“综合性艺术院校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和“音乐创作人才培育政策细化方案”, 以综合类艺术院校音乐创作与各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为最终指向,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为指针。通过体系建设各个阶段翔实的特殊教学模式培养成果数据,来验证该体系扩展与重构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可行性。作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产生的,需要明确的是现在的新时代要求是复合型人才的发展时期,教育教学方面绝对不能固步自封,而是需要不断地去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当今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江姝璇.浅析高等院校类音乐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J].长沙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2]任蕾.试论音乐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研究[J].论坛(音乐天地),2015(07).

[3]王方,祁雅捷.数字时代艺术类院校“跨界”人才培养研究——与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为例[J].传播与版权(教育),2014(07).

[4]徐红.媒介融合趋势中的媒体艺术的发展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0(10).

[5]徐永,魏葳.数字媒体艺术“跨界”人才培养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2 (09).

[6]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