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守仁“良知”说视阈下的晚明书法探析

2018-05-14王玉川

好日子(下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王守仁良知书法艺术

摘 要:汉字书法艺术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王守仁作为生活在中晚明的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其书法也是别具一格,造诣颇高。晚明书法的呈现形态与王守仁的思想体系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本文就对王守仁的“良知”说与晚明书法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整理,以期发现内在的联系,把握其中的规律。

关键词:书法艺术;王守仁;晚明;良知

1.何为“良知”说

“良知”一词最早源于《孟子》,其含义就是天赋的道德观念。王守仁所指的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良知”是伦理实践的出发点,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简单来讲,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内心“惩恶扬善”,从而一心向善,并付诸于实践中去。《孟子·尽心》:“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谢灵运《游南亭》:“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致良知”作为阳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意义:第一层意义:天赋的道德理念。“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古人所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让人人怀有天地良心,而绝尘污秽邪念。第二层意义:良知直指良识,叫做精一,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文化,出自先王遗训“惟精惟一”。作为黄埔军校校训的“亲武精诚”就是从这里获得的灵感。第三层意义:“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实现善与精一,知行合一。内心向善求上,通过知行合一,转化为实践的专一精确,这样的过程必然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2.何以鉴赏晚明书法

鉴赏晚明书法作品无外乎有以下3个标准参考:

1、结字形态。所谓结字形态主要包括点画形态和结体形态两部分。首先是点画形态,点画虽然有很多种,但常用的无非就是“横”、“竖”、“撇”、“捺”、“钩”等几种,这些基本笔画的长短、收放、曲直、穿插揖让直接导致字形的丰富变化。举个例子来讲,有位书家喜欢让横画刻意拉长,竖画保持原样或者进行适度压缩,那么他的书法就会形成一种扁势或者横势的结字形态,给人以敦厚稳健之感;相反,另一位书家乐于将竖画向左侧倾斜,而其他笔画基本保持正常状态,那么,他的书法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左倾的姿态,让人有一种摇曳运动之感。其实往往一些书家仅仅改变一小部分甚至一个笔画就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如王宠的小楷就是在压扁字形的 同时,将其中的笔画间距拉开,给人以稚拙的童真之美;徐渭的狂草就是强调结字的松散以及上下的连带,塑造出整体的点画狼藉之感。

2、行气章法。首先来讲行气,行气顾名思义就是一行的气息,而书法的行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行正好相反,由于书法是自上而下书写的,所以行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列,而列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行。书写完成之后,书法就会以一行一行排列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对每一行的直观视觉感受就是对其行气的评价。例如,晚明盛行的连绵大草就特别的注重行气的营造,书家们往往数字相连,甚至整行下来,一笔直下,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几个字之间的连缀相对较多,连缀之间的断开是为了让行“喘息”,否则会有窒堰之感。章法就是所有的行或列排放在一起,营造出来块面的视觉效应。章法往往是书法作品鉴赏的第一步,因为当欣赏者走到这幅字前,他不会去深究单字结构、笔画之类的细节,他最先感知和关注的肯定是这幅作品整体的章法所营造出来的某种气息,这种气息因人而异,千变万化。例如祝允明的草书给人以千军万马的雄逸之风,而同类的徐渭草书则给人以狂荡不羁的狷狂之态;文征明的小楷给人以纯熟精妍之感,而王宠的小楷则让人似乎回到了楷书的滥觞时期——魏晋南北朝。

3、用笔用墨。书法之所以能呈现于纸张绢帛之上,除了毛笔这一工具之外,最重要的就要数墨了,墨其实可以理解为西方绘画中的颜料,虽然西方绘画所用的颜料五光十色,但是中国书法的墨却能计白当黑。墨有浓淡枯湿之分,而呈现于纸上则会更加多姿多态。比如有人偏爱枯墨的应用,这样写出的笔画多为枯笔,但是配以绞转的用笔,往往会刻画出苍琼寂寥的意境;相反,有些书法对用墨毫不吝啬,他们喜欢涨墨的处理手法,晚明倪元璐就是个极好的例子,他的行草书作品里经常有墨团的存在,这种现象非但不是他刻意而为之,反而恰恰是他太随意自然所致,因为,我们写字往往在蘸完墨之后会切一下笔,目的是不让笔上的墨太多,而倪元璐却一任自然,蘸完墨就写,管你墨团还是洇纸,一直写到毛笔里已经没有墨为止,所以倪元璐的书法作品往往墨色变化极大,从墨团到飞白,一应俱全,这也正是倪元璐不娇弱造作,任性自然的性格特点。

3.“良知”说视阈下的晚明书法

王守仁的“良知”说是对程朱理学的矫正和对陆王心学的集大成。王守仁从“心即理”、“知行合一”发展到“致良知”,最终到达“万物一体之仁”的理论归宿。王守仁在陆九渊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之上,提出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彻底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体系。“良知”在孟子看来,就是本然的是非之心,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最发自内心的对是非曲直的主观判断。人只有有了良知,来能使“是是、非非,纤毫莫遁”。这一点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对晚明的书法赏析之中。晚明黄道周和倪元璐都跻身晚明四大家之列,同时,他俩还是明王朝的殉国者,为了抵抗满清的侵蚀,他们慷慨赴死,颇有颜鲁公当年的风范。一提黄道周的书法,大多数人会说“险怪”二字,其实不然,虽然黄道周的隶书无法达到上追两汉的高度,但是他的小楷却直追魏晋钟王,而这与他内心的“良知”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黄道周虽处乱世,却有着一颗魏晋逍遥之心,或许魏晋的萧散灵逸恰恰是他内心的归宿。再看他的行草书,这也是黄道周的代表性书体,书画大家潘天寿就从黄道周的行草书里汲取了丰富的养分,书坛巨擘沙孟海评黄道周“明季书人第一”,细观黄道周的行草书法,其用笔极具个人特色,磊落截然的方笔恰恰是其“立朝守正,风节凛然”的真实写照。因此,晚明伴随着战乱颓唐的局面,书家开始回归自己的“良知”,叩问自己的内心,以求得到解脱。

参考文献

[1]汪健,周立升.评王守仁的“良知”说——兼论王学的哲学体系[M].中国哲学论丛.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7

[2]简·艾伦·哈里森.古代艺术与仪式[M].刘宗迪,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1)

[3]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

[4]罗宾·乔治·科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艺术原理[M].王志元、陈华中,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1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6]陈振濂.中国书法批评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10

[7]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作者简介:

王玉川(1990-),男,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

猜你喜欢

王守仁良知书法艺术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良知
王守仁的“胆小”
王守仁的“胆小”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书生惹上锦衣卫
“良知”的义务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漫画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