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学视角下《孟姜女》音乐风格的流变

2018-05-14姜珂珂

北方音乐 2018年1期
关键词:孟姜女淮河曲调

姜珂珂

【摘要】《孟姜女》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它的传播形式多样,分别以故事、歌谣、诗文、戏曲、等多种形式在我国广大地区内流传。《孟姜女》在地理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即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本文从秦岭-淮河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对民歌《孟姜女》的演唱风格、语言特色、润腔手法等进行分析,为充分理解作品、演唱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孟姜女;民歌;音乐风格;地理;音乐流变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孟姜女》又名《孟姜女哭长城》,是汉代的时调小曲,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孟姜女和丈夫范祀良这两位新婚夫妻生死离别的故事。据记载,丈夫范祀良被压迫去建筑长城,其妻孟姜女千里迢迢为远在边关的丈夫送寒衣,历经千辛万险,寻夫途中又被苏州许里关吏卒百般刁难、无法过关,孟姜女就把自己的悲惨身世编成一首小调献唱,最终感动吏卒、得以开关放行。孟姜女从春走到夏,从秋走到冬,最终找到了丈夫修筑长城的工地,可等待她的却是丈夫坠崖身亡的噩耗,孟姜女悲痛欲绝放声大哭,听闻者都泪流满面,长城顷刻间轰然倒塌,这就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动人故事。

一、秦岭-淮河以南《孟姜女》的音樂风格

秦岭-淮河是地理学界公认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由于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秦岭-淮河因南北地理位置的不同,音乐风格也有着很大的变化。《孟姜女》正是因此有了这种多方言、多地域、多文化的特点,《孟姜女》音乐在歌词、旋律、织体结构、演唱风格、声腔、语言特色、情感的表现上各不相同。

(一)以江苏民歌为代表的《孟姜女》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包括江苏、上海、浙江、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孟姜女》流传以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分布最为密集。据统计:《孟姜女》因体裁的不同,在浙江流传的民歌数目达到613首,在江苏流传曲目有1324种,在上海流传的曲目有241首。这些数字说明《孟姜女》的种类繁多、体裁多样。江苏民歌《孟姜女》是被广泛流传且极具代表性的一首民歌,王志信的新编艺术歌曲《孟姜女》就是以它为基本曲调改编而成,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这首歌是五声徵调式。乐曲以大二度、小三度的级进连接为主,中间出现纯四度上行小跳,全曲由四句组成,每个乐句由两小节,每小节由四拍,这是一种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乐曲开始有切分节奏引出,节奏类型多样化,旋律婉转流畅。在演唱时,首先要对歌词充分了解,反复朗读歌词,把握歌词中的语言特点以及字的归韵。在歌唱中,有了准确的咬字吐字,才能更好地进行形象的塑造和对歌曲感情的抒发。“春”的咬字不可太用力,用气息轻轻的振动声带发声,以真声为主进行演唱。“新”字是戏曲中常用的一字多音型,演唱时要充分体现出江南小调中婉转流畅的特点。

(二)以浙江淳安民歌为代表的《孟姜女》

浙江民歌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浙江的民歌按音乐体裁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灯调、莲花、仪式歌六大类。以浙江民歌为代表的《孟姜女》小调在浙江广泛流行。由于《孟姜女》的曲调流畅动听,易于被群众接受,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利用它来填词表达情感。

这首歌的曲式结构特点与江苏民歌结构特点有所相同,都是四句体的起、承、转、合结构。整个作品篇幅整齐、匀称。在音乐节奏中出现了短时值的连续音符进行,有种旋律流动经过、辅助强调乐曲的作用。这首杭州淳安县的《孟姜女》在歌词中加入具有方言特色的语气连词,使音乐具有口语化色彩,本首乐曲节奏婉转、乐句丰富、旋律优美、充分体现了南方民歌“柔美秀丽”的特点。

对江苏《孟姜女》和淳安《孟姜女》调性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以江苏民歌为代表的乐曲《孟姜女》旋律中加入了大量的“加花”进行装饰,又运用十六分音符婉转流畅的特点,充分表现了音乐的性格。由于旋律不同、节奏型不同、所加衬词不同、装饰音的不同,两首民歌的表现形式各有特点。它们的这些差异性是多方面的,是社会环境因素、历史的原因和风俗习惯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秦岭-淮河以北《孟姜女》的音乐风格

(一)以河北民歌为代表的《孟姜女哭长城》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包括甘肃、陕西、河南、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河北、北京、新疆、宁夏、内蒙、山西、山东。民歌《孟姜女》曲调的传播集中在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地区。据统计,陕西流传曲目970首,河南流传曲目445首,河北流传曲目855首,山西流传曲目782首,山东流传曲目594首。据方芸、蔡际洲《<孟姜女>歌系的地理分布》一文中提出《孟姜女》在地理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即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这是汉族人口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有少量曲调传播至少数民族地区,诸如新疆、内蒙等地。

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是在江苏民歌《孟姜女》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原民歌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经过不断流传、发展、变异到河北后,歌词由原来的“四季体”写法变为以“十二月体”为基础,发生了“同体”性变异。又在江苏民歌的原有的旋律基础上进行装饰“加花”,与河北民歌《孟姜女》直接、粗犷的表达与秦岭-淮河以南民歌《孟姜女》细腻、含蓄的表达形成鲜明的对比。

河北这首《孟姜女》共十三个段,歌词分别用时令、花名作序引,曲调流畅柔丽,感情深切,表现细腻。演唱时注意歌词中衬词的发音,比如“这”“哎”“吔”字。这些语气词大大增添了乐曲的色彩。这些变异也正是《孟姜女》在“北移”过程中与当地音乐传统交融的结果。

(二)以河南民歌为代表的《孟姜女》调

河南的民歌《十杯酒》是在江苏《孟姜女》曲调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的歌曲,曲调的写法与原《孟姜女》有很多相似之处,歌词是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为题材。描写了当时社会废除地主制,农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歌词的改变和旋律完美融合构成了河南民歌独特的《孟姜女》曲调。

河南民歌《孟姜女》为起承转合四句体,其中第一句分裂为两个短句,第一个短句有一个向上的七度以上的大跳,最后加入戏曲中常见的拖腔手法。结束时落在徵音上,以稳定的徵调式结束。演唱时要表现出北方民歌豪迈的特点,与南方婉转的小调风格形成对比。

(三)以天津民歌为代表的《孟姜女》调

以天津蓟县民歌为代表的《孟姜女》调——《采茶》。结构是由两乐句加垛句而形成三个乐句乐段,从句末落音、旋法、调式来看曲调是在《孟姜女》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乐曲也是结束在徵音上,以稳定的徵调式结束。勾画出天津人热情、洒脱、直率的性格。

樂曲以十六分音符为主,整首歌曲旋律优美、色彩明亮、节奏舒展,这首民歌也经常被用到舞蹈音乐中。歌词中多处出现衬词,如:“呀”“哎”“噢”“哟”。天津的民歌《采茶》在创作中既吸收了南方民歌曲调的婉转流畅、旋律优美的特点,衬词的加入同时也吸收了北方民歌豪迈、直率的特点,在《孟姜女》调的基础上经过改编创作的天津民歌《采茶》形成了曲调优美、体裁丰富的独特魅力。

(四)以山东民歌为代表的《孟姜女》调

以山东淄博民歌为代表的《孟姜女》调——《哭长城》乐曲感人肺腑、细腻柔美、委婉动听。乐曲充分运用传统音乐中叙事的特点,把孟姜女一个封建社会中孤苦无依、悲叹相思的女人形象表现的情真意切、栩栩如生。

这首曲调是淄博地区典型的哭腔音调,曲调起伏较小,旋律进行平稳,节奏为中速稍慢,紧凑进行。方言语气词“俺”字的运用体现了淄博民歌浓郁的语言特色。本曲中下滑音、装饰音的巧妙运用使乐曲更加形象生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哎那”“啊”“呀”方言语调和语气词的加入体现出乐曲本身浓郁的地方性色彩,其中乐曲中哭腔的运用贯穿了整首作品的始终,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

三、结论

通过以上从历史地理角度对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和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民歌《孟姜女》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歌《孟姜女》的音乐流变中具有:地域性、社会性、民俗性、易变性等特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音乐中固有的特性。《孟姜女》由南方传到北方有着多种传播途径。它附和着人类思想感情的表达、口头创作、口头传播以及各地的民俗活动为《孟姜女》传播提供了途径。正是由于南北方地域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构成了《孟姜女》不同的音乐风格,使《孟姜女》音乐流传到全国各地。

参考文献

[1]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商会: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张骥.新编《孟姜女》作品艺术特征探微[J].音乐创作,2012.

[3]曹俊玲.从艺术歌曲《孟姜女》谈声乐演唱的情感表现[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

[4]方芸,蔡际洲.《孟姜女》歌系的地理分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02).

[5]蔡际洲.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思考[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1999(04).

猜你喜欢

孟姜女淮河曲调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淮河
《孟姜女哭长城》缩写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险渡淮河
投鞭断流
孟姜女姓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