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基础音乐教师素养新要求

2018-05-14周骏

北方音乐 2018年10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音乐课程教师素养

【摘要】我省为加强师范类高校与基础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从2012年起在高校与中小学校实行“双导师制”。通过高校与一线教师的结合共同培养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并做好教育教学改革等研究工作,让高校和中小学互为教学和科研平台,使得高校的教学改革成果直接受益于中小学校,而中小学校的教学数据和问题反馈等也直接帮助高校课程的设置与改革。“双导师制”的实行,有力推进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素养的要求越来越具体和清晰。本文作者在近几年担任“校内导师”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基础音乐课程对我校师范生分别在教师的知识素养、音乐技能素养以及美育观等方面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仅仅是在微格教室中或琴房里的演示与练习。

【关键词】双导师制;音乐课程;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及整体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作为区别于“科学之思”的逻辑学科的音乐艺术也随着20世纪信息时代与21世纪感性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关注音乐自身所带给人们的体验与情感价值。奥地利哲学家威特根施坦曾说“即使一切可能的问题科学都能解答,我们的生命问题还是仍然没有触及到。”显然,作为“审美之诗”的音乐艺术在人们接受教育与发挥自我才能方面起到了另一个审美的、体验的、感悟的区别于逻辑的、实证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此,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在大的人文科学的背景下,不断地将学科本位的角度转向儿童本位上来,也就是说,聆听与分析重要,但体验与即兴也是必不可少。至此在2001版《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与经过十年的实验与修正后提出的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两个《标准》在对音乐课程性质的表述里“实践性”成为了对于当下教师要重点思考的教学理念问题,音乐与儿童在音乐教学关系中被重新定义。

这也就意味着当下基础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放在音乐知识本体上,而更多的还要关注儿童在音乐课堂中经过亲身的体验所获得的感性经验。教学理念的变化其实对基础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是教师要以艺术的方式打破学科与儿童之间的认知屏障,用多种艺术方式让儿童走进到音乐作品中来,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感受音乐艺术的价值。那么这样的变革更多的是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如何教、如何引导”才能让儿童走进音乐作品中来,这是目前基础音乐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的问题呈现

首先,在对课程理念的定位上出现偏差。大多数教师及师范学生选定课题后首先定位的是音乐知识或者技能目标,也就是说先入为主的是课题内容而不是教学对象。在2011《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音乐教学理念的第一条就指出“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不难看出这里的理念指向是要让教师首先以教学对象的身心特征为参考标准来进行课程设计,也就是强调儿童本位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以人的生存环境、人的生长过程、人的情感世界、人的个性潜能、人的创造智慧以及人的合作交往能力等为基本内容的教育。”在课程之初就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设计音乐教学环节,让儿童能自然地走进音乐作品,通过体验来学习音乐作品,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音乐知识与技能目标都将轻松达到。

其次,音乐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学方法传统、单一。自学堂乐歌时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墨守成规的遵循一种教唱模式,而这种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教唱则成为了达成音乐课目标的主要教学模式。其实在当下,以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范式较为主导的音乐教学背景下,很多国际知名的音乐教育体系比如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都在强调音乐的学习是通过综合感官来进行体验式学习,学习所产生的结果由体验者自身感受,也就是说,所有的教学目标不一定都是外化的,要多感官的参与到音乐作品中,通过看、奏、舞、唱、听、演等多感官来感受音乐作品,这里不同学生所获得的不同感受就是音乐课程的收获。

二、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我省自实行“双导师制”,加强了地方高校与基础教育的有机联系,音樂学科也深受其益,不仅使学生得到高校与基础音乐教师的联合培养,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具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训练,也使得高校音乐教师深刻了解一线音乐教育环境,从而更好地进行音乐教育学等课程的教授。在“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以上师范生问题的呈现,不论是高校教师还是一线音乐教师都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指导依据,同时基于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对我省师范生提出了一定的教师素养要求。

(一)音乐课程设计的知识素养要求

一节优秀音乐课的设计需要丰富的音乐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知识储备。音乐课程论方面的知识会提供给学生认识课程结构、了解课程原理、理解课程逻辑、应用课程规律、解决课程问题等教育教学知识。而音乐教育心理学则给学生提供音乐教与学的原理分析,为什么这样教,为什么可以那样学等深层次的音乐教学原理。音乐教育学会让学生明白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怎样把握“人本”主义和“学科”主义的平衡,也就是如何做到在寓教于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学会相关音乐知识,在音乐知识教授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快乐价值,这点需要把握一种平衡在其中。比如,一首歌唱课,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趣,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针对这首歌唱课设计了一个音乐游戏,那么学生在其中玩的非常畅快,整节课欢声笑语,气氛热烈,但是下课前学生对于歌曲的学习却不是很多,达不到学科目标中学唱歌曲的要求。如果反过来呢?这就需要在“人本”主义和“学科”之间达到一种教学平衡,既能让学生在音乐良好的愉悦氛围下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又能将音乐目标,比如学唱、分析、演奏等方面得到提高。以上音乐知识储备除了教学经验需要时间而习得外,都需要在音乐教育学类课程中去完成。

(二)音乐教师的技能素养要求

当下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技能素养提出了更为广泛的要求,它不仅仅要求师范生会设计课,讲好课,也需要师范生会表现课,也就说会表现音乐,这对师范生的音乐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教学需求。在刚刚举办不久的第十四届河南省师范生说课大奖赛中,其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的师范生,在讲解人音版2015年新修订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魅力歌剧——赏析课《绣红旗》时,该名学生紧紧围绕欣赏主题,从声乐演唱、古筝演奏、诗朗诵、钢琴弹唱、舞蹈展示、打击乐敲击等多种音乐技能表现出发,将《绣红旗》歌剧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把握好了音乐体验与学科目标的一种教学平衡,而且从唱、奏、舞、弹、打等多个音乐技能角度征服了所有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这样的音乐技能需求何尝不是当下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一种技能需要呢。但很多学生在学习音乐教育理论的同时,往往忽略掉音乐技能的训练和提高,甚至高校教师也会忽略掉音乐技能素养的锻炼,这点往往在一线课堂教学过程中被体现出来,一线音乐教师在这方面具备首要的发言权。

总之,基于在“双导师制”教学情境的影响下,使得师范类院校对于培养音乐师范生有了更为清晰的定位和认识,同时也对我省师范类院校音乐教育学课程的设置和改革提供了切实的参考依据。

作者简介:周骏(1986—),男,河南省获嘉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儿童音乐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编号:2017GGJS-19)、信阳师范学院2017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综合改革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音乐课程教师素养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中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