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白的力量

2018-05-14朱腾飞

好日子(下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自画像死神版画

珂勒惠支,全称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德国版画家,雕塑家。1867年7月8日生于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1945 年4月22日卒于德累斯頓。毕业于慕尼黑女子艺术学院,早在学校受教育期间就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想,一生旗帜鲜明的支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她的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和《战争》(组画)等,反映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下的悲惨命运和不屈不挠,勇于反抗的精神。1927年应邀访问苏联,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给与她很大的鼓舞和启发,回国后创作了石版画《游行示威》、《团结就是力量》、《母与子》等,艺术水平更进一步。1933年希特勒上台,她虽然受到迫害,仍坚持作画。

珂勒惠支的自画像是她作品中我最喜欢的的部分。相比较于艺术史上其他的艺术家对自画像的精心安排和雕琢,珂勒惠支的自画像更为纯粹,近乎于单调。在她大多数的自画像中,表情往往都是疲惫、忧郁、思考的状态,衣着粗描淡写,环境的描绘更是简略甚至没有。人物形象更没有美化处理,真实直观的反应状态。我想恰恰是这种与众不同,是这种纯粹的真实打动了我,就像刘邦看到秦始皇时所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我虽不是刘邦,却也有同样的叹服。

其自画像《死的召唤》我们单列出来说,因为这幅画有其特殊性。首先,《死的召唤》是珂勒惠支夫人的最后一幅自画像,是石版画。画面线条奔放粗狂,塑造了一位历尽沧桑的老妇人的形象。她已入老境,面对死神伸来的右手,没有慌张,没有恐惧,她举着颤微的左手,微微侧首,平静而祥和,仿佛在追忆着什么,又好像在期盼着什么。画面。平静、深沉,随饱经岁月风霜、斑斑苦难,却透出一股发自内心的坚定和信仰。其次,这幅石版画的象征意义,画中的“我”,不仅仅是“自我”了,画中的“我”面对“死神”的平静和坚定,也预示着“死神”并不是最终的归宿,而是新开始的转折。鲁迅曾这样评述:“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系和奋起。”在所有自画像中,《死的召唤》抛弃了近乎单调的平铺直叙的描绘方式,奔放的线条,虚实的处理,饱函情感的动作,都极具艺术魅力。

珂勒惠支的作品对中国版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珂勒惠支是现代美术史上最早以自己的作品反映无产阶级生活和斗争的版画家之一,对中国版画有着很深刻的影响。我国老一辈的版画家大多都收到过珂勒惠支的影响,像陈铁耕、胡一川、黄新波、力群等等。受影响最典型的是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并发展于上海的中国新兴木刻版画,当时的进步美术青年受政治的迫害,又接受着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潮的冲击,压力重重,是珂勒惠支作品中的坚定的信仰和反抗的精神支撑着他们,也真正使得中国版画吸收了西方的风格特点。

鲁迅是把珂勒惠支作品介绍来中国的第一人。1936年5月鲁迅自费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了《凯绥·珂勒惠支选集》。珂勒惠支的社会主义思想于鲁迅的思想不谋而合,对民众受压迫,苦难生活的真实反映和同情都引起鲁迅的关注。在《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中,鲁迅请在德国期间认识珂勒惠支的史沫特莱写了前言“凯绥·珂勒惠支——民众的艺术家”。珂勒惠支吸引鲁迅的更多的是她的艺术上的精神和特质,在苦难中亦有挣扎和慈爱。鲁迅多次提出中国版画青年在表现无产阶级时,过于宣传画和形式主义,清一色的“大拳头”,他跟珂勒惠支所认可的都是以民众主义为价值基础的艺术观,以写实反应无产阶级真实面貌为最好。珂勒惠支对于纯粹艺术的形式主义也有表态,“作品不是纯粹艺术,但他们是艺术”“我同意我的艺术是有目的的,在人类如此无助而寻求援助的时代中,我要发挥作用”。

珂勒惠支的绘画作品奔放而不失细腻之处,选材和构图要庄重平和,画面精简,反映深刻,当然要做到大而不空并不容易,这可能是一生研究的课题之一。心胸开阔才能沉着。

作者简介:

朱腾飞(1992.11—),男,汉族,湖北美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籍贯: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人,专业:油画研究方向:抽象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自画像死神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自画像
小女孩和死神
我的自画像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死神来了地球版
THREE BODY THE THIRD
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