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各版本比较分析

2018-05-14刘玉梅

好日子(下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例内容

摘 要: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版本众多,对文学史版本的研究也不乏真知。本文选取一些代表性版本,从现代文学史版本的体例、内容、语体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发表一些拙见,以期对现代文学史版本的研究稍有裨益。

关键词:现代文学史版本;体例;内容;语体风格

时至今日,自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以来,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版本已不下百余种。文学史的编写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段。上世纪20年代初,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8年陈子展编写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1932年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源流》以及后来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建国以后形成一股编写现代文学史的热潮,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版本,诸如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以及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新时期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版本有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等。笔者在对从中国国家图书馆所搜集到的不同版本进行了粗略的阅读,简单的归纳,对不同阶段的经典版本的“异”处进行着重的分析。此分析主要根据以下标准:现代文学史的开端;年代的划分与体例的编排;内容的增删与缺补;著作的语体风格等。

一、现代文学史的开端

“现代文学史”的开端始终是学术界一个争执不下的问题。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1917年说”,这主要源于1917 年 1 月《新青年》第 2 卷第 5 号发表的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对此持坚定意见的是在国内学术界影响颇广泛的由钱理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此外,“1917年说”也是获得学界更多认可的观点。持此观点的现代文学史版本还有唐弢版的、黄修己版的、刘勇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等。此外也不乏其他的意见,比如“1919说”,这是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说”是以《新青年》杂志的诞生,不具有说服力;“1900年说”则明显的是按照世纪年代划分,也无太多根据;“1892年说”是根据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单以具体文学文本又不足以涵盖现代文学史的内涵;而由丁帆等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又提出新的见解,认为“应参照政体分期的客观事实”,“并将1912年的民国元年作为中国新文学的起点”(<中国新文学史>绪论1),这样的起点选择,也暗示了撰写者的“雄心”,不惧敏感的字眼。也有学者持“1918年”说,这主要根据现代文学创作的实绩来说的。

二、年代的划分与体例的编排

现代文学史的起点问题往往也决定了文学史年代的划分。诸如《三十年》将“1917”作为现代文学史的起点,在年代划分上,也是统一的分为: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每一编下又分成不同的章节,以“文学思潮与运动”作为绪论,并且以时间为经以作家作品、文学社团、流派等为纬,编织成整个三十年的文学面貌。这样简洁明了的划分,明确了很多内容。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更加彰显了治史者的个性。诚如编者自述“因为多年来我们的文学史写作采用的多为大兵团作战的方法,很难在以史带论中彰显治史者的个性”,为“在内容和体力框架上有较大的突破,在书写风格上力求统一。”编者不仅打破了现当代文学史的分界,更是抹去了具体的年代划分,完全以文学的自身的发展为线索展开叙述,重视文学的审美功能以及文学的能动性。以文学潮流为点,典型作家及其作品为面,铺展而来。由点及面,虽没有面面俱到,但凡选入的作家作品各有其精到之处没有一赘余。而纯粹的作家作品画廊,也使得著作更多文学审美上的秀气,而稍缺史的意蕴。每一篇作家作品的表述,都更像一段段秀美而精准的评论,多带有作者主观的情绪,在一些评论上也凸显了作者的创新之处。与其他客观冷静自持的文学史描述相比,丁帆的版本更个人化,更像精彩的评论集而不是文学史。

三、内容的增删与缺补

六十年代学者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发掘论证一批作家的文学史价值,但中译本的《小说史》直到八九十年代才被大陆读者所知道。新时期以来,思想解放,学者的见解与研究也更加深入,在文学史的编纂上也更客观和公正,更做到了“文学”的史。除了让一些被埋没的作家升出地平线以外,随着历史时期的演进,文学史不同版本还对一些作家的评价发生了变化。一些被否定的作家又被重新认识,如对胡风的评价问题;一些被高扬的作家又进行重新的审视,如赵树理的文学史地位问题。

在现代文学史时间界限的经度上,清末民初的文学现象也逐渐被吸纳进来。以往的很多版本,都是将“五四”文学革命视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以白话文的运用为标志,以文学创作的丰富实绩为依据。这多是新时期以前的编排样式,而新时期以后,研究者们将眼光伸向了五四之前的文学创作,这主要是基于“现代性”的发现。所谓中国现代文学,很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文学的“现代性”,而所谓“现代性”的出现,很明显不在于五四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以后,因而很多研究者就注意到了五四之前文学创作。在文学史的编写中,就有意将文学史的时间往前推进,正如学者王德威的言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丁帆的《中国新文学史》则是具体的论述了晚清文学的历史功绩。在“大陆文学”的第一章节里,编者首先评述的就是“新文学三十年的晚清因素”,作者从思想和文体入手分别编选了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舆情小说、《老残游记》、《海上花列传》、四大小说期刊等,增加了重要而有价值的史料。

此外,现代文学史的经纬网上,经度在延伸,纬度也在扩大,既是編写的空间范围也扩大了很多。五十年代和新时期的版本相比较明显。五十年代的版本,入史的内容多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下的作家作品为主,以大陆范围内的文学创作为主。而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版本不仅有大陆的文学,还增添了港澳台文学。《三十年》里增加了台湾文学;丁帆的《新文学史》里不仅有台港澳文学,还有包括侨寓文学在内的“离散写作”。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文学样式上,一向不被看好的通俗小说也逐渐被接纳入史。《中国新文学史》里更是加入了金庸、李碧华等人。

四、语体风格

受历史语境的影响,各版本的现代文学史在遣词造句,评价描述上也呈现出历史阶段的特点。《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实际上是朱自清对五四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学发展情况的总体评价。此书主要是由朱对一些作家、作品、流派的“批评”构成。其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奠定了后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基石。王瑶的《新文学史》具有“浓郁的历史气息,作为经历现代文学而又为现代文学写史的学者,他的语言是平易、补实的,叙述多以实情介绍为多,政论色彩较淡”这是较客观中肯的述评;《三十年》的语言相应的富有文学审美性,大段大段的论述几乎构成了一篇篇精彩的学术论文;丁帆的《中国新文学史》则极尽“治史者的个性”,率真而热烈的语言,讥诮而不失幽默的语调,准确而生动的再述,严谨而富有新意。

参考文献

[1]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M].上海(申报)纪念册,1986

[2]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M].上海:开明书店,1951

[3]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4]丁帆.中国新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刘玉梅(1991-)女,聊城大学文学院16级研究生,中国语言文学 现当代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体例内容
关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编排体例研究
节日影像志创作实践初探
《诗经学史》书评
论汉代历史叙事模式的确立
中国古典文献目录学初探
百科全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