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应用研究

2018-05-14王珊

好日子(下旬) 2018年1期

王珊

摘 要:近几年来,伴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和电影的迅猛崛起,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也逐步注重精神文化的追求。本文主要以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现状,对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进行新的认识,深入诠释现实主义电影的内涵,借助系统抽象法分析了现实主义电影的前身、成因、形态以及核心问题——真实。

关键词:现实主义电影;现实主义影片;精神深化

1 绪论

1.1研究的意义

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1.1.1理论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电影现实主义是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理论命题。电影现实主义既是电影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现实主义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中的运用与拓展。对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研究既有助于清晰地认识中国电影的艺术特征,完善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又有利于丰富现代文艺学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1.2现实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电影现实主义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产业化转型的完成,中国电影迎来了自己的“大片时代”。在大片和超级大片的制作、发行、放映过程中,“商业化”似乎成了中国电影首要的追求目标,出现了许多全盘商业化的电影作品。这对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现实主义”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被视为平衡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的良方。

1.2电影现实电影现实主义的“真实性”问题

不管是现代哲学对现象与本质的重新阐释,还是现代语言学对艺术语言揭示真相的功能的否认,又或是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分析,都使“真实”变得扑朔迷离,似乎真的成了无法到达的“彼岸”。“真实”问题也退居学术边缘,成了很少被提及的命题。“真实”是现实主义不能抛弃的核心理念,摒弃了真实性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追求,现实主义也就不成其为现实主义了。

1.2.1本质真实和“表象”真实

中国传统的电影现实主义的真实指的是“本质真实”。在中国传统的电影现实主义观念看来,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有些是主流,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的普遍特征,有些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代表社会整体特征和发展趋势。那种不加辨别地把日常生活的琐碎、庸常的原貌展现出来的真实不是真正的真实,或者说是没有意义的真实;只有将生活中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提炼、加工和剪裁,使其能够体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创作。电影就应该集中、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流,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和根本性特征。

1.2.2真實性和真实感

艺术作品的真实性是以物质现实的真实性为标准的,这其中又包含着两层递进的意义:一是要求作品所描绘的对象讲述的内容符合现实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和事物自身的真实;二是这一现实生活的真实又反映着生活的本质、规律及历史必然性,能够揭示生活现象背后的相对恒定的规定性的东西。

2 对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思考和瞻望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兴盛是有目共睹的,电影票房不断飙高翻新,电影年产量也持续增长,但既能满足市场要求,又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的精品并不多,诸如“文化贫血”、“价值缺失”、“创意枯竭”的批评一直不绝于耳。与此同时,是现实主义电影的尴尬,虽然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从未停止,现实主义电影的数量也并不少,但真正产生影响的影片不多,以至于让人产生了“现实主义缺席”的错觉。[7]中国电影现实主义要想重现艺术魅力,改变中国电影文化失衡的局面,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

2.1现实主义精神要深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现实主义视作了一种社会性的革命力量。巴赞也曾说过“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人道主义,其次才是一种导演风格”,同样强调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精神和态度的重要性。但是现实主义在长期的发展中,却渐渐被简单地等同于一套创作方法,一种艺术形式甚或只是一种艺术风格。徒有形式的现实主义不仅算不上真正的现实主义,甚至还可能产生某种误导性的后果。现实主义的重要性在于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影片所表现的现实生活。

2.2电影现实主义需要与商业美学对接

现实主义并不是天生地与商业性相抵触的。目前来看,中国电影体制改革和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对电影现实主义的发展和创作是比较不利的,业界对现实主义电影的认识基本处于传统思想观念的范畴内,将其看作是需要政府扶持、在体制内进行创作,而难以走向市场的电影形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影现实主义的健康发展。中国电影现实主义若想取得更好的发展,还需要努力实现与商业美学的对接,找到同电影市场的契合点。只有成功地走向市场,才能在电影的产业化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强劲的发展动力。

3 总结

现实主义是中国电影的传统,百余年来一直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早已内化为中国电影的一种品质。对中国电影来说,电影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关系到中国电影的艺术命运的实践问题。所以,当社会环境和生产体制的转型使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也不得不发生改变时,电影现实主义便再次成了热点问题。只要认清了形势,澄清了认识,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就一定会修正艺术上的弊病,克服创作中的困难,迎来一个新的繁荣局面。

参考文献

[1]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