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愁》教学实录及评点

2018-05-14毛陆

课外语文·上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学实录评点乡愁

【摘要】本文以《乡愁》为例,对教学活动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进行了评点。

【关键词】《乡愁》;教学实录;评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时间

2017年×月×日

教学地点

××省××市××中学

教学实录

教师:上课!学生:老师好!

教师:同学们好!今天这堂课,我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请大家看向大屏幕,和我一起齐声朗读。

(学生齐读)

乡愁: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怀念家乡的不绝情思。

乡愁诗:表达远离故乡的人对家乡思念、对故土眷恋、对亲人怀念的古今诗歌。

教师:同学们要注意,乡愁并不是忧愁,只是表达对于忧伤的一种情绪,特指对家乡非常怀念的一种情绪,远离家乡在外时间较长的游子就会有乡愁,主要是思念家乡的情绪。那么乡愁诗又指的是什么呢?由于长时间地离开家乡,对家乡思念之情,就用诗歌来表达,这样的诗歌就叫乡愁诗。

评一

此时对于乡愁诗的解释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学生受到自己年龄小的原因影响,并不能真正理解乡愁和乡愁诗的意思,老师恰到好处的解释,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乡愁和乡愁诗。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感受一首席慕蓉的乡愁诗歌,请大家看着大屏幕随着我一起轻轻地朗读。

(屏显)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教师: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这句诗已经成了名言名句,被很多在外的游子们引用表达思乡的情绪。

评二

通过老师带感情地吟诵这首诗歌,给了学生更加感性的理解和认识,给课堂中的氛围营造带来了一种悠远深沉的感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们一起看一下作者余光中的个人资料。

【大屏幕显示:余光中(1928—),台湾诗人,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余光中是厦门人,他却一直没有住在厦门,而是住在厦门街,这也算是他对厦门的一种特殊情感的安慰吧!我们再来看一看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教师深情吟诵)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

——余光中《当我死时》

教师:这种思乡的情绪,已经是作者想到了自己要死的时候,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啊?请大家和我一起吟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余光中《乡愁四韵》

评三

老师对于材料的选择非常用心,所选择的材料非常简洁,但是又十分符合乡愁的主题,通过与学生的联合朗读,教师的深情实意与学生的齐声吟诵彼此相印,进一步浓厚了课堂的氛围,似乎将整节课都拉入了老师和学生的乡愁意味中。

教师:余光中实际上就是一个乡愁诗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怀念家乡、思念大陆,那么《乡愁》就是这其中最为著名和流传最广的一首诗,这首诗我们一定要用非常美的一种朗读方式来诠释它。请大家看着大屏幕和我一起读出来。

(屏幕显示: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教师:(先酝酿一下感情)(范读)“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这种深情,就是余光中寫作时的感受。请大家用相对舒缓的语气,充满深情地表达这首乡愁诗,语气要轻、感情要深,请大家感受一下。

(学生各自小声读诗)

教师:好的,同学们,我想听你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一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思乡情绪。

(学生齐读第一节诗)

教师:想知道我听完的感受吗?这一段诗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出韵味,而你们刚才所读的这一段,我只想说四个字,韵味——没有。(笑)读的时候声音要小,情绪是舒缓的、慢慢的,这种乡愁不像黄河滔滔那种奔流直下,而是一种小溪般潺潺流水的感觉,再听我朗读一下第一节,注意听这种语气和情感上的变化。

(教师示范朗读第一节)

教师:只有这样的吟诵才能找到乡愁的感觉,你们有找到感觉吗?可以各自再慢慢找一找。

(学生再次各自小声试读第一节)

教师:下面,我再带着大家朗读一遍。

(教师教读,学生跟读)

教师:这里要注意一下,不是nà头,发音应该是nèi头,这个字后面如果紧接着的是个数词,就读nèi,而不能读nà。要注意有一种舒缓的、慢慢的、悠远的感觉,好,跟着我再来一次。

(教师教读,学生跟读)

教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再仔细阅读,找一找乡愁的感觉,我要将乡愁的韵味和节奏,通过舒缓的情绪表达出来。

(学生各自进行练习)

教师:这里我将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进行了区分,就是希望同学们在朗读到这一块时,速度要降下来,感情要更充沛一些。比如“小时候 乡愁 是一枚 小小的 邮票”,在空格的地方就是你语气需要暂停的地方,需要舒缓一些的情绪来进行表达,大家跟着我的节奏一起来一遍。

教师:小时候 乡愁 是一枚 小小的 邮票……

(学生齐读)

教师:这一句要特别注意,我发现你们的韵味都没有表达正确,就是“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你们再朗读一遍,预备,起!

(学生齐声朗读)

教师:错了,你们在朗诵这一句的时候并没有用一種慷慨的语气,要有一定的拖音,不能整个都是一个节奏。“我”这里就要停顿一下,“新娘”这里也是一样的,都要进行一点停顿,要读得很有意味和情味才行,大家再来一遍。

(学生齐声朗读:“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教师:恩,这一遍就要好很多,nèi头的发音也对了,节奏感也还不错,证明大家是可以把握好的,这样读起来听着效果就非常好,你们能读成这样,老师感到非常高兴。请大家再看大屏幕。

(屏幕显示:用短暂的停顿升华意境)

教师:这里强调的就是通过短暂的停顿,来实现升华意境的目的,要重点注意“在那头”“大陆在那头”这两个地方,需要有一点点短暂停顿,将那种感慨和思念的感觉读出来,现在我们一起将这一段再朗读一下,注意我刚才说的几个要点,短暂的停顿和舒缓的语气,注意情绪的表达。

(学生一起读最后一段)

教师:不管我们是朗读诗歌,还是背诵诗歌,都一定要将情感融入其中,掌握好诗歌的节奏,才能体现出诗歌的韵味。

教师:好的,我们再来看一看余光中对他的乡愁是怎样阐释的。

(屏幕显示)

教师:大家看屏幕显示,前三句的诗歌主要是对女性的思念,那么到了最后一句,一下升华到整个大陆这个大母亲,使得诗歌的意境突然变得开朗,通过这一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就可以完整地体现出这里的乡愁已经不只是作者的家乡,是一种对国家的思念,可以体现为国愁,所以诗歌的韵味一下子就拔高了很多。

教师结合屏幕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 这三句主要体现的就是女性,那么“浅浅的海峡”则指的是祖国母亲。余光中这里有一个表达的技巧,将前三节和后面的一节关系进行了巧妙的搭配,在最后一节时,升华到了祖国母亲,这是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

评四

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朗读并传授学生朗读的方法,通过节奏的控制和语气的控制,对诗歌的情绪和意境实现升华,其角度非常精细,层次也十分分明,并且通过多变的形式和老师临场的调控,营造了课堂中非常活泼的氛围,也帮助学生做到了知识点的掌握。

教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首诗,请大家着重注意这首诗的形态,也就是四节时彼此之间的顺序,能不能看出他的手法和结构之美,继而发现它的意境。下面我们开展一个小活动,请同学们都写几行文字,表达对这首诗在某一个方面的美感,只写其中一个观点就行,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开始吧。

(学生开始写)

教师:大家都写完了吧,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吧,我看大家都写了很多内容,谁想发言请举手。

学生甲:我写的是“具体化”,因为这首诗把乡愁比喻成了邮票、船票和坟墓以及海峡,是将乡愁进行了具体化,可以更加强烈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让读者更好地体会那种惆怅的心情。

教师:说得不错。还有哪位同学想说说?

学生乙:我写的是作者的递进情绪,先写邮票,再写船票、坟墓,最后到海峡,是一步一步递进的关系,作者通过对家人的思念慢慢递进到对整个祖国的思念,使得感情的升华也一步一步得到了提升。

教师:你说的就是层层深入,慢慢递进,很好。这里其实还体现出来一点,就是以时间作为整个线索,比如小时候啊,长大了以后啊。

学生丙:作者通过几样具体的东西体现了不同的情感,比如邮票是想念母亲,船票则是思念新娘,海峡则是表达思念大陆母亲。

教师:说得非常好,这里体现的是诗中的空间感,这些线索在空间中慢慢传递,将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教师:好的,老师再来给你们讲一讲欣赏这首诗的重要角度。请同学们做好学习笔记。

(屏显,教师讲析,学生做笔记)

题材之美:它以深情动人的美好题材“乡愁”及鲜明主题到处传扬,走进人们的心灵,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复沓之美:全诗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美,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跌宕起伏的乡愁深情。

纯朴之美:《乡愁》纯用口语表现情感,用简练而浅近的文字,表现了深邃浓郁的思乡之愁。

画面之美:第一幅写幼年求学,母子分离;第二幅写成年之后,离乡背井:第三幅写母亲去世,生离死别;第四幅写:隔于海水,“家”不能归。

时空之美:全诗时序分明,写出了人生中大半个世纪的乡愁!

每一节诗都在轻轻叙说着一个久久思念、苦苦思念、深深思念的故事。

评五

教师建议每位同学写几行文字,集中地欣赏《乡愁》在某一个方面的表达之美。这样的要求降低了学生的操作难度; 全体学生的集体参与,动笔之“静”与前面的朗读之“动”相得益彰。最令人叫绝的是老师的精讲精析,让学生真有收获,令人叹服!

教师:好的,这堂课就到这里,同学们下课后还可以查看其他有关乡愁的诗歌,有好的感受咱们下节课再进行讨论交流,下课!

总评

这是一堂诗意盎然、目中有人、指导得法的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语文活动充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形式和内容都很丰富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语文实践活动。老师抓住诗歌特点,展开张弛有度、动静结合的集体训练活动。学生的语文习惯得到进一步巩固。 关于作者的资料中,有两则是学生已经学过的,这样的选择符合温故知新、前后勾连的认知规律。教师多次提醒学生动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学生善于品味的阅读习惯也在本课的学习中得以培养。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课堂积累是丰富的,语文学习潜能得到了发掘,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作者简介:毛陆,1986年生,女,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生。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教学实录评点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书评点讯
回头一望是乡愁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数字编码》教学实录及反思
《绿苇儿童诗》教学实录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