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63年荆州市四季变化特征分析

2018-05-14耿一风黄永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22期
关键词:变化特征季节

耿一风 黄永平

摘要 利用荆州站1955—2017年逐日气温资料,在研究四季长度和起始时间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季节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季长变化上,荆州夏季季长有极显著的增加趋势(P<0.01),秋、冬两季季长有极显著的缩短趋势(P<0.01),即夏季以延长为主,秋、冬季主要表现为缩短,而春季季长无明显变化。季节起始日上,冬秋两季起始日期有极显著的推后趋势(P<0.01),春、夏季则表现为极显著的提前趋势(P<0.01)。

关键词 季节;Mann-Kendall检验;季长;起始日;变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2-0138-03

Abstract Using the daily temperature data of Jingzhou Station from 1955 to 2017,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changes in length and starting time,MannKendall test and other method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easonal trends of tim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Jingzhou summer season had a very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P<0.01),and the growth of autumn and winter seasons had a very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P<0.01).That summer wa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extend,autumn and winter main showed shorten,and the spring season long had no obvious change.Season starting on the day,winter and autumn start date had significantly delayed tendency (P<0.01),spring and summer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trends in advance (P<0.01).

Key words Season;MannKendall test;Season length;Start date;Change characteristics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近半个世纪全球地表气温的线性增暖速率几乎是近1 000年的2倍,气候呈现出显著增暖的变化特点[1-2]。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明确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近50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季节的更替[3]。在全球增暖特点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季节长度和起止时间也发生了显著变化[4-7]。许多学者对整个中国、华北、长三角地区、华南、西南的四季变化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8-15]。陈正洪等[16]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湖北四季的时间变化趋势,这是对华中地区以点代面的一个研究。江汉平原是华中地区核心地带,作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等商品生产基地,特别是作为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市,由于近些年四季变化导致当地农民对一些主产作物的播种期进行了盲目性的调整,由此而导致的农业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农民感到无所适从。笔者利用荆州站1955—2017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四季长度和起始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荆州国家基本站1955—2017年逐日平均气温作为基础数据。季节划分采用5 d滑动平均法[17]确定稳定通过四季界限温度(冬季和春季10 ℃,夏季和秋季22 ℃)[18]的起止日期。具体方法:以5 d为滑动步长,选取该日与其前后2 d的日平均气温值计算滑动平均,1年中,5 d滑动平均值小于10 ℃的最長一段时期内,则以第一组滑动平均中的第一个小于10 ℃日期作为冬季的初日(入冬日),依此法可找到大于10 ℃的初日(入春日)、大于22 ℃的初日(入夏日)、小于22 ℃的初日(入秋日),再由四季的起始时间计算四季长度,然后将四季季长和各季起始日期以10年为步长做滑动平均,最后用一元线性拟合方法,检验四季季长和四季平均起始日期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运用MannKendall检验对荆州地区季节的显著变化特征和突变点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季节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以稳定通过四季界限温度的方法得出四季起始日期,并由此计算四季季长,每年的季节依次为冬、春、夏、秋季,而年日数为四季季长之和。由表1可知,荆州市四季长度变化幅度较大,同一季节,最长日数达到最短日数的2~3倍。最短季节日数仅为34 d,发生在1997年秋季;而最长为167 d,发生在1997年夏季。从季节平均长度来看,夏季持续时间最长,冬季次之,春季和秋季长度相接近。夏季的平均长度接近秋季的2倍,夏冬两季占全年的63.9%。

四季长度的气候倾向率中,只有春季未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冬秋两季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为负值,夏季亦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为正值,说明近63年来荆州市夏季季长有增加的趋势,冬秋两季有减少的趋势,且冬季日数减少的趋势率大于秋季日数减少的趋势率,而夏季日数增加的趋势率大于冬秋两季日数减少的趋势率。

四季起始日的气候倾向率中,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均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春季、夏季为负值,即春季、夏季起始日有提前的趋势;冬季、秋季为正值,即冬秋两季起始日有推后的趋势。

2.2 季节气候变化的突变分析

冬夏秋三季长度、冬春夏秋四季起始日期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对其进行Mann-Kendall检验,如图1所示。由图1a的UF曲线可以看出,荆州市冬季时长变化趋势可分为1955—1962、1963—1973和1974—2017年3个阶段。1962年前,冬季日数以减少趋势为主(仅1961年呈增加趋勢,但不显著);1963—1973年冬季日数呈增加趋势;1974—2017年冬季日数呈减少趋势,且在1975年之后,UF曲线超过U0.05=±1.96(P<0.05),并在1978年突破U0.01=±2.58(P<0.01),呈极显著减少趋势。图1a中UF和UB曲线相交于1972年,表明1972年冬季长度发生了突变,由缓慢波动变化转为单一明显的缩短趋势,表明冬暖加剧。

从图1b的UF曲线可以看出,荆州市夏季时长变化趋势可分为1955—1997、1998—2017年2个阶段。1998年前,夏季日数以减少趋势为主(仅1961、1962年呈增加趋势,但不显著);且从1970年始,UF曲线突破U0.01=±2.58(P<0.01),呈极显著减少趋势,这种趋势直至1975年结束。1998年开始夏季季长呈增加趋势,且这种趋势在2005年UF曲线突破U0.01=±2.58(P<0.01),呈极显著增加趋势。图1b中UF和UB曲线相交于1994年,表明1994年夏季长度发生了突变,由缓慢波动变化转为单一明显的增长趋势。

从图1c的UF曲线可以看出,荆州市秋季时长变化趋势可分为

1955—1970、1971—1994和1995—2017年3个阶段。1971年前,秋季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1971—1994年秋季日数呈增加趋势;1995年后秋季日数步入减少趋势,且这种趋势在2006年UF曲线突破U0.01=±2.58(P<0.01),呈极显著减少趋势。图1c中UF和UB曲线相交于1992年,表明1992年秋季长度发生了突变,由缓慢波动变化转为单一明显的缩短趋势。

随时间变化趋势上,图1d中,冬季起始时间在1977年之前,主要表现为提前趋势,且在1967—1972年均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入冬提早显著。1977年后入冬表现为延后趋势,且在1989—1996年(1994年除处)均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入冬延后显著;2000—2006年均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入冬延后极显著;图1d中UF和UB曲线相交于1972年,表明1972年冬季起始日发生了突变,入冬日由提前趋势向延后趋势转变。

随时间变化趋势上,图1e中,春季起始时间自1955年始,基本上是提前趋势,UF和UB曲线相交于1993年,表明1993年春季起始日发生了突变,入春日由缓慢波动变化转为单一明显的提前趋势,且在2001年突破U0.01(P<0.01),呈极显著提前趋势。

从图1f可看出,夏季起始日变化主要分为3个时期,即1955—1969年的小幅提前期、1970—1999年的波动延后期和2000—2017年的一致提早期,只有在2007年之后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入夏时间呈显著提早趋势。

从图1g可看出,秋季起始日变化主要分为2个时期,以1987年为界,1987年之前入秋日呈提前趋势,且在1964—1975年表现为显著提前趋势;1987年之后,入秋日呈延后趋势,UF和UB曲线相交于1986年,表明1986年秋季起始日发生了突变,入秋日由缓慢波动变化转为单一明显的延后趋势,且在1995年UF曲线突破U0.01=±2.58(P<0.01),呈极显著延后趋势。

3 结论与对策

3.1 结论

(1)近63年荆州市四季长度,夏季最长,冬季次之,春、秋季相接近,且秋季略短。在变化趋势上,夏季日数表现为显著增加,且在1994年发生突变,由缓慢波动转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冬、秋两季日数表现为显著减少,且冬季在1972年发生突变,由缓慢波动转为明显的缩短趋势,其主要原因表现为20世纪70年代始,入冬延后,而春季自1955年有资料记录以来,入春日一直呈提前趋势,这种入冬日延后而入春日提前的相向压缩使得冬季季长自然缩短;而秋季在1992年发生突变,也由缓慢波动转为明显的缩短趋势。

(2)荆州市四季起始时间变化,春、夏季起始时间有显著的提前趋势,春季突变发生在1993年,而夏季的突变发生在1996年,春、夏两季起始时间发生突变的时间相接近,说明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荆州市表现为春季来得早,夏季也来得早;而秋、冬起始时间有显著的推后趋势。

3.2 对策

(1)勿因气候变暖过早播种早稻。由于入春日提前,近些年来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部分地方农户在3月上中旬气温回暖时段即行早稻播种,这虽在有的年份有所“成效”,但不少农户在效法中都适得其反,损失惨重。究其原因,气候变暖背景下,时段性的低温冷害并非减少,早稻播种过早,生育期提前,在孕穗期间遭遇了日平均气温连续3 d或以上低于20 ℃的严重“五月寒”频次增多,使其空壳率明显增高,结实率降低。为此建议,广大农民群众要正确认识与应对气候变暖,不要以为春季出现时段性的急剧增温现象,就盲目地提前播种,甚至还采用特早熟品种,使生殖生长期提前,这对早稻来说,不仅抗御低温能力明显减弱,而且遭受低温冷害的风险较高。对于在气候变暖中,如何充分地利用热量资源的问题,应听取当地农业与气象部门的意见,以利于科学理性决策。

(2)利用夏季延长、入秋推迟的气候趋变特点,适当推迟中稻播种期,进而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提高稻米品质。据西北农业大学孟亚利等[19]研究,稻米品质受灌浆结实期平均气温、平均太阳辐射、平均相对湿度等因子影响,且温度对米质的作用最大。具体来说,籼稻灌浆结实期最优平均气温为22.0~24.0 ℃,统计分析表明,江汉平原22.0~24.0 ℃(80%保证率)的时段在8月22日—9月8日,如果能将籼型杂交稻抽穗扬花期控制在8月中旬后期,那么现行中稻迟熟品种的播种期由4月20日—5月初相应推迟到5月15—25日。

(3)冬季时间推后,暖冬频现,导致小麦抽穗期提前,由此造成小麦生长“多害并发”。过早拔节,对低温冻害的抗御能力明显减弱,使以后穗粒数减少;尤其是若过早孕穗遇低温天气,将使其花粉不育率明显增高,出现“胎里坏”,导致结实率明显降低。基于江汉平原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品种由传统的半冬性向偏春性、春性转化,其播期应适当延后,像郑麦9023播种期应安排在10月25日以后。

(4)油菜的播期也应相应推迟,既考虑利用秋季气候资源争“秋发”,又考虑年前有13片绿叶而不抽薹,一旦发现可能生长过旺,就及早叶面喷施多效唑抑旺促壮,以免遭遇冻害。

参考文献

[1]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科学事实和研究进展——IPCC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初步解读[J].环境保护,2007(11):27-28.

[2]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R].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丁一匯,任国玉,石广玉,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3-9.

[4]林学椿,于淑秋,唐国利.中国近百年温度序列[J].大气科学,1995,19(5):525-534.

[5]任国玉,初子莹,周雅清,等.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4):701-716.

[6]施能,陈家其,屠其璞.中国近 100 年来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学报,1995,53(4):431-439.

[7]王绍武,蔡静宁,朱锦红,等.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2,7(2):137-145.

[8]张世轩,张璐,孙树鹏,等. 全球变暖情况下中国季节的变化[J].高原气象,2011,30(3):659-667.

[9]郁珍艳,范广洲,华维,等.近47年我国四季长度的变化研究[J].高原气象,2011,30(1):182-190.

[10]郁珍艳,范广洲,华维,等.气温突变对我国四季开始日期的影响[J].气象,2010,36(11):32-37.

[11]郁珍艳,范广洲,华维,等.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四季开始时间的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研究,2010,15(1):73-82.

[12]孙继松,李晓艳,丁德平.华北地区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季风[J].大气科学,1999,23(4):487-496.

[13]简茂球.华南地区气候季节的划分[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33(2):131-133.

[14]徐晓,肖天贵,麻素红. 西南地区气候季节划分及特征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0,30(1):31-40.

[15]吴昊旻,黄安宁,黄旋旋. 近50年长三角地区季节的气候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2,33(3):317-324.

[16]陈正洪,史瑞琴,陈波. 季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湖北省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6):911-916.

[17]王树廷.关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各级界限温度初终日期的统计方法[J].气象,1982,8(6):29-30.

[18]张寶堃.中国四季之分配[J].地理学报,1934(1):33-35.

[19]孟亚利,高如嵩,张嵩午.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气候生态因子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2(1):40-43.

猜你喜欢

变化特征季节
我喜欢的季节7
季节蠕变
季节的变换
花开的季节
春暖花开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整装出发
NDVI在禄劝县植被变化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务川县气候变化特征
花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