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处理方式下对氨基苯甲酸对银中杨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2018-05-14王鑫李正华李春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抗寒性含水量

王鑫 李正华 李春明

摘要[目的]研究对氨基苯甲酸对银中杨叶片含水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在不同处理时间以及处理次数下,对氨基苯甲酸对银中杨叶片含水量的影响。[结果]施用对氨基苯甲酸后,银中杨叶片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束缚水含量以及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均有改变,其中A小组,即9月1日进行第1次药物处理,9月8日进行第2次药物处理的小组效果最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银中杨的防冻抗寒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对氨基苯甲酸;银中杨;含水量;抗寒性

中图分类号 S79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11-0093-03

杨树作为东北地区常见用材林、防护林和城乡绿化林的主要树种,在黑龙江省林业生产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近年来全球气候剧烈变化,引发杨树生长发育周期的提前或者延后,加剧了春秋两季的霜冻害,会造成大面积杨树死亡,对园林绿化和生态景观造成破坏,严重影响推广种植。研究证明,即将进入越冬(10月下旬-11月中旬)时的突然强降温对杨树伤害最大,是导致杨树烂皮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直接因素,而提前封顶的杨树,春秋季节冻害发生率、冻情指数都相对比较低,春秋季节烂皮病发生率、病情指数也相对比较低,甚至为0;反之封顶时间延后,春秋季节冻害发生率、冻情指数都相对比较高,春秋季节烂皮病发生率、病情指数也相对比较高。如何采取措施让杨树提前封顶,安全越冬,避开秋季突发的强降温、强降雨天气,是预防冻害,控制杨树烂皮病严重发生的关键。

近年,通过大量研究人们陆续发现许多化学药剂或某些激素在诱导增强植物抗冻力方面有明显作用,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功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也不断出现。多效唑(PP333)通过调节、改变内源激素的平衡,抑制了植物生长,进而提高植物的耐冻能力;多胺(PA)以及脱落酸(ABA)也可以降低植物遭受冻害的危险等。针对药物效果、生产成本、操作环境以及对环境污染等问题,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通过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强降温气候对杨树抗冻性影响及抗冻防病技术》研究,最终筛选出对氨基苯甲酸为靶标物质。对氨基苯甲酸等外源保护物质在短期内可以调控杨树生长节奏,特别是通过促进杨树提前封顶,提高杨树的抗冻能力,达到抗冻防病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杨树抗病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林业大面积生产应用方面仍属于起步阶段,对于如何使用、何时使用鲜有涉及。

银中杨(Populusalba‘BerolinensisL.)是以银白杨(PopulusalbaL.)为母本,中东杨(PopulusberolinensisDip-pel)为父本经人工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良雄性无性系,其树干挺拔通直,树形优美,叶片较大并且叶面深绿、叶背银白色,具有独特的形态风格,树木生长周期短、生长速度快,同时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并且作为雄性无性系,银中杨克服了传统种植树种春天飞絮给市民出行生活带来不便的缺点,净化了环境,既是营造速生丰产林的优良树种,又是城乡绿化,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绿化的首推品种,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其封顶晚,当年生新枝木质化程度差,银中杨在哈尔滨地区冻害较为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中杨的推广。笔者以银中杨为代表,探讨通过不同的处理,对氨基苯甲酸对银中杨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材料为种植于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基地的银中杨盆栽苗,选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盆栽苗为试验对象。在种植区选取互不干扰的4块试验区域,分别标记为对照(CK)以及A、B、C,每个区域选取试验苗60株,A、B、C区域内再分别划分成2个小组。分别于9月1、15、29日对A、B、C整个区域用2.5g/L对氨基苯甲酸溶液进行药物喷施,每区域中选取1个小组在首次喷施药物后7d再次喷施,共计2次药物处理,试验周期共42d。只进行1次处理小组分别标记为A1、B1、C1,进行2次处理小组分别标记为A2、B2、C2。药物处理后第2天在组内与组间采集叶片,迅速用清水洗净擦干,测定含水量,重复5次。

1.2方法

1.2.1总含水量测定。新鲜叶片准确称重后,105℃杀青10min,然后80℃烘干至恒重,再次称重。

1.2.2自由水含水量测定。采用蔗糖溶液浸泡法测定自由水含量,准确称取叶片后放入蔗糖溶液,放置于暗处6h,经常轻轻摇动,待反应平衡后利用阿贝折射仪测定浓度。

1.3计算公式

总含水量=(叶片鲜重一叶片干重)/叶片鲜重

自由水含水量=蔗糖溶液原重×(蔗糖溶液原浓度-蔗糖溶液浸叶后浓度)/(蔗糖溶液浸叶后浓度×叶片鲜重)

束缚水含量=总含水量-自由水含水量

束缚水/自由水比值=束缚水含量/自由水含量×100%

2结果与分析

2.1气温变化 图1为试验进行时哈尔滨当地气温变化图,其中9月4-9日出现连续阵雨天气,9月25日起进入降温天气。

2.2植物叶片内含水量变化 由图2可知,除第2周因持续阵雨总含水量略有增加外,各个小组植物叶片总含水量随着时间均呈现下降趋势。以CK小組为对照,其他小组总含水量在进行药物处理后的各个阶段均低于同期CK小组的总含水量;同时进行2次药物处理的小组叶片总含水量要低于同区域只进行1次药物处理的小组。其中,A2小组叶片总含水量在各个阶段均明显低于其他小组。

自由水含量变化与前面总含水量的变化相同,相同时间阶段纵向比较,CK小组与处理小组,以及同一区域内1次药物处理小组与2次药物处理小组相比,后者自由水含量均低于前者(图3),A2小组自由水含量仍明显低于其他小组,而C2小组在第6周时下降幅度最为显著。

由图4可知,随着气温逐渐降低,植物叶片内的水分逐渐向束缚水转化,束缚水含量逐渐提高,并且经过处理的小组束缚水含量均高于CK小组。在第1、2、3周时,由于哈尔滨当地气温较稳定,各个小组之前的差异不明显,而当气温开始降低时,A1、A2、B1、B2小组中束缚水转化积累的速度要明显快于此时尚未进行药物处理的C1、C2以及CK小组,而低温环境下C1、C2小组经过药物处理后变化速度明显加快。

在不同处理下,对气温变化、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束缚水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气温与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呈正相关,与束缚水含量呈负相关;总含水量与自由水含量呈正相关,同时均与束缚水含量呈负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2.3植物叶片内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变化束缚才(/自由水比值是衡量植物抗寒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面临低温胁迫时各个处理下叶片中束缚水/自由水比值除第2周因为连续阵雨叶片自由水含量增长明显导致比值降低外,整体走势为上升趋势,抗寒能力逐渐增强。整个试验周期内A1、B1、C1小组与CK间无明显差异,整体走势与变化幅度大致相同;而A2、B2、C2小组的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在经历降温过程后明显高于CK小组,其中A2、B2第5周分别高于CK小组8%和4%,而第6周达24%和15%,C2小组第5周时仍与CK小组相似,第6周高于CK小组20%,自身增长26%。其中A2小组叶片中束縛才(/自由水比值在各个时间段均高于其他小组,反映出在此小组对应的处理方式下,银中杨抗寒能力提高最显著,抗寒性最强。

3结论

水以自由水和束缚水2种方式存在于植物叶片中,而何种存在形式以及含量多少则与植物抗寒性密切相关。在低温胁迫下,植物会以降低植物体内含水量或者改变存在方式的方法来提高自身抗逆性,因此叶片内含水量是衡量抗寒性强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当气温适合植物生长发育时,植物内水分主要以自由水的形式直接参与各种生长代谢活动,而当气温降低,随着细胞内亲水性胶体含量增加,束缚水逐渐增多,自由水含量下降,因此,当束缚才(/自由水比值低时,细胞原生质呈溶胶状态,植物代谢旺盛,生长较快,但抗逆性弱;反之,当束缚水/自由水比值高时,细胞原生质成凝胶状态,代谢活性减弱,生长缓慢,抗逆性强。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不同处理下银中杨叶片中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束缚水含量变化极显著,总含水量以及自由水含量逐渐降低,束缚水含量增加,束缚水/自由水比值整体走势为上升趋势,抗寒能力逐渐增强。

对比各组数据可知,对氨基苯甲酸对提高银中杨抗寒能力有明显的效果,经过药物处理的小组抗寒性优于对照组,而进行2次处理的小组更优于同区域1次处理小组,其中A小组,即9月1日进行第1次药物处理,9月8日进行第2次药物处理的小组各方面数据均优于其他小组。该试验只针对不同处理方式下对氨基苯甲酸对银中杨叶片含水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后续可进一步探讨其对叶片中糖、蛋白、总酚等其他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优选出最佳的处理方式,为以银中杨对代表的杨树防冻抗寒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

抗寒性含水量
西番莲不同种质资源抗寒性测定
成熟期玉米籽粒含水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结合Sentinel- 1B和Landsat8数据的针叶林叶片含水量反演研究
一次冰雹过程成雹机理的数值模拟
应用V-Score体系评价不同含水量苜蓿青贮饲料品质
枣树抗寒性检测方法的筛选
自然低温对4种榕属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及抗寒性评价
巴梨的抗寒性试验情况初报
基于两相混合流理论PEMFC含水量特性分析
马铃薯普通栽培种杂交后代抗寒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