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初中生对书本偶像的崇拜

2018-05-14韩丽霞

课外语文·上 2018年2期
关键词:崇拜书本偶像

韩丽霞

【摘要】无论选择怎样的偶像,我们都必须明白对偶像的崇拜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对偶像的选择、学习、超越,引导学生在选择恰当的偶像之后,去寻觅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

【关键词】偶像;书本;学生;崇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偶像崇拜自古皆有,无论什么社会都存在、需要偶像。偶像的存在填补了人们心灵上的空虚,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与追求。而在中学阶段,语文课本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偶像,他们承担着改造思想、教化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的重任。这些生命力旺盛的偶像,在一代代的传承中竟然渐渐变得萎靡不堪,甚至各种网络段子层出不穷,恶搞各种我们曾经奉若神的偶像。这些偶像为什么失去了他们的号召力呢?

第一,偶像与现代社会距离远。“经验”往往是人了解世界的必要条件。书本中的偶像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离得太过遥远,学生有限的生活环境、阅历、观念使学生无法体会到那种感情,导致偶像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没有感同身受,就没有真切的理解。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成长需要在形象直观的生活情境中去体验、感受,才可能有所收获,所以,學生更喜欢身边那些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有血有肉的人,因此,学生对书本中偶像的崇拜总是言不由衷。

第二,偶像塑造程式化和符号化。课堂上对偶像的选择和塑造过于抽象和完美,以致于遥不可及,学生拒绝接受这种缺乏现实意义的偶像。在初中课本中塑造的偶像都有千篇一律的标准:爱国、贤能、奉献。这种偶像对学生来说,是杜甫还是司马迁,似乎只是名字的区别。谈到司马迁,学生就知道他遭受宫刑,创作了《史记》;提到海伦·凯勒,学生知道她双目失明,身残志坚;说到鲁迅,学生知道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然而这些并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这些活生生的人物都变成了某种精神的象征,人物塑造太过死板,老师教起来无聊,学生学起来无力。

第三,学校教育的失衡。学校教育越来越沦落为单纯追求知识传授、成绩提升的价值观教育,偏离了青少年身心成长和社会实践的特点。在教育内容上,也脱离了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在课堂上,人文的关怀日益缺失,老师很少有暇关注学生的个性,只能在短短的课堂上“求异存同”,把知识传授当作课堂上最重要的目的,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杜威说过:“任何教育如果只是为了传授知识技能,这种教育就是不自由和不道德的。”缺乏情感的价值观教育与学生内心世界存在距离感,造成学生情感上的迟钝。

第四,文化多元化的冲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接收到的知识越来越繁杂,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小。学生更倾向于自己去发掘偶像,他们喜欢偶像偏向于娱乐化,这与学生娱乐生活匮乏,教育重智轻德与重成绩轻心理体验等因素都是不可忽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少年学生的偶像崇拜是他们审美心理需求未得到很好满足的一种补偿过程。学生对歌星、影星的崇拜,让他们了解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尽管这种学习良莠参半,但值得反思的是,除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一般的说教,形象生动的影视作品与歌舞等文化形式也是青少年成长中的一种共同的心理需求。

那么,老师应当在课堂上怎么去让这些学生发自肺腑地接受这些偶像呢?

一是学而不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读书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老师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我们的教学实际包含两个过程: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课,仅仅从到教学参考书中“顺手牵羊”,学生得到的只能是照搬来的乏味的答案。现在,多媒体的应用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对于书本中这些偶像形象的塑造,仅仅结合教案中人物生平的介绍,教起来寡淡无味,学起来不痛不痒,而教师必须在对要讲解的人物形象进行透彻地了解之后,再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图文并茂的教学,增加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提高学生探究书本偶像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是从心交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实际上是一场心灵的交流。老师的喜好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的喜好。很多老师在去给学生讲授这些人物形象时,内心都缺乏认同,只是象征性褒奖一番。那么,怎么让学生切身接受呢?老师在分析书本偶像时,适当融合活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比如教师读课文,要深挖课文的潜在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品味出语言的趣味来。如果教师不先被文章感动,进入情境,也就无法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动人之处。教师可以是一个演员,随时扮演各种需要的角色,全身心地去表演,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与时俱进——江山代有才人出。

越来越多的学生崇拜影视明星,实际是学校书本偶像失去魅力下的一种新的资源替代形式。教师不能只树立道德榜样、英雄人 物,而忽视青少年审美心理需求和感性接受的现状,应注意帮助学生选择与个人成长积极相关的,富有审美性、艺术性、多样性、思想性的榜样,而非盲目崇拜对象,使其偶像崇拜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成长的过程。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研究学生所喜欢的偶像明星身上的特质,寻找古今偶像的共同点。只有有了共鸣,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发自肺腑地思考。老师适当帮助学生从表层肤浅的欣赏中跳脱出来,引导他们将偶像所代表的正能量转化为自我内在成长的动力。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提到偶像,很少有人会说李白、杜甫等,可是这些人物确确实实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啊!与之相反的是,为了追求那些明星偶像,屡屡冒险的事情比比皆是。到底是这个社会异化,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这实在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偶像说到底是一种学生消解精神困惑的主要形式,学生将自己无法完成的理想寄托在偶像身上,满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需求。无论选择怎样的偶像,我们都必须明白对偶像的崇拜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对偶像的选择、学习、超越,引导学生在选择恰当的偶像之后,去寻觅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崇拜书本偶像
玩转书本
打开书本
偶像报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我崇拜的那条“龙”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
崇拜
开在书本里的花
我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