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族传统民居的时空演变及形成机理研究

2018-05-14吕庆月吴凯

工业设计 2018年7期
关键词:时空演变传统民居汉族

吕庆月 吴凯

摘要:本文以汉族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分析汉族的发展过程以及汉族民系的空间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汉族传统民居进行分类,归纳汉族传统民居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汉族传统民居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出汉族传统民居的演变机制。

关键词:汉族;传统民居;时空演变

中国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7-0087-02

传统民居是一个时空概念,区别于现代建筑和官式建筑,“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传承下来,具有地域或民族特征的民间居住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目前关于传统民居的研究,多是在传统民居遗存的建筑实体上展开,而现存传统民居多为明清时期遗留下来,从更宏观的时间维度上来看,现存的传统民居仅是传统民居发展的某个阶段所呈现出的静止的外在表象,而对于各种传统民居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的研究较少。传统民居是由相似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古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动态系统,民居的演变是一个时空耦合的动态过程,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特征。因此,本文从传统民居目前呈现的静态结果着手,结合建筑学、考古学、民族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人口地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以汉族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探寻其演变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归纳汉族传统民居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总结出汉族传统民居的演变机制。以期能填补传统民居历时性研究的空缺,为传统民居理论研究添砖加瓦。

1 汉族传统民居特点及分类

1.1 汉族传统民居特点

相对于少数民族民居,汉族传统民居最大的特点为院落式布局,受到汉族传统文化中宗法、伦理、等级和礼法等思想观念的影响,院落式布局具有中轴对称、左右两厢、内向封闭围合、向天开敞的特点。按照围合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合院式布局和天井式布局。

合院与天井之间具有诸多差异,区分二者最根本的特征为,合院是一种相离式布局,即房屋之间相互独立,用围墙或连廊相接,院落是建筑的外部空间。天井则是相连式的布局方式,各房屋之间相互联系为一个整体,天井式的院落是建筑内部的一部分。此外,从空间尺度上来看,合院式民居的庭院较大,而天井式民居的庭院较小;从建筑功能来看,合院式民居的功能主要是活动、采光、保暖,天井式民居的功能主要是采光、通风、排水;从建筑层高来看,合院式民居层高一般为一层,而天井式民居的层高多为二层以上(表1)。

1.2 汉族传统民居类型及分布

根据汉族传统民居的类型及分布,可以将其划分为北方合院区、东南天井区和西南混合区。北方合院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包括华北、东北和西北陕甘等地,可以分为北京四合院、晋陕合院、西北窑洞和东北大院等四种类型,空间布局的方式为合院式布局。东南天井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东南沿海及中部地区,包括皖南徽派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湘赣式民居、岭南广府民居和闽南民居等民居类型,空间布局方式为天井式布局。西南混合区主要包括川东、渝西以及滇西等地,包括巴蜀民居、云南“一颗印”和“三坊一照壁”等类型,空间布局既有合院和天井等汉族传统民居布局形式,也有西南地区传统的干栏式布局,为合院、天井和干栏的混合区。

2 汉族传统民居时空演变特征

2.1 时间演变特征

1)先秦时期——起源阶段。这一阶段,南北出现两种建筑形式,北方以黄河流域为穴居式建筑、南方以长江流域的干栏式建筑为代表。汉民族核心文化基本形成,穴居式住宅发展为合院式住宅,但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南方少有汉人定居,南北建筑的传承与发展仍保持較大的独立性,受到外来影响较少。

2)秦汉至元——融合阶段。北方合院式民居经过长期的传承和演变,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已基本定型,随着人口迁移,北方汉人文化传播到南方,南北文化不断融合,形成汉族民系,继承合院式民居,并与干栏式民居相融合。

3)明清时期——形成阶段。合院式民居的形式逐渐制度化、规范化,南方汉族演化出天井式民居,汉族民居两大格局最终形成。

2.2 空间演变特征

从空间上来看,汉族传统民居,随着人口迁移由北方中原地区不断扩散至南方,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少部分分布在西南地区,同时也影响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民居形式,汉族民居形成北方合院式民居和南方天井式民居,并在西南地区形成干栏、天井与合院的混合区。

3 汉族传统民居形成机理

3.1 形成基础——顺应自然

汉族传统民居的演变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受到不同因素影响,在民居演变的初始阶段,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民居的形成主要是顺应当地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是汉族民居产生的渊源和基础条件。

北方合院式民居起源于穴居,北方冬季气候严寒,建筑的主要居住空间放置在地下,地上部分简单遮盖,以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后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出厚重的墙体,能够满足抵御严寒的要求,于是将居住空间逐渐转移到地面。干栏式建筑由“巢居”发展而来,巢居最初是为了躲避虫兽,后来南方气候湿热,水系众多,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干栏式建筑底层架空,采用“楼居”的形式,将居住生活空间置于二层以上,既能起到防潮防湿的作用,又能适应各种地形地貌,在临水的河谷湿地地区发展出“高干栏”,在丘陵山地地区发展适应出适应山地的“低干栏”。目前,四川、重庆等地的汉族人为了适应环境,仍保留干栏的布局形式。

3.2 发展动力——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汉族民居传播发展的动力。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秦至宋元,南北方向人口迁移,主要是北方汉人向南方移民;明清时期,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东西向移民。第一阶段的移民是汉文化向南扩展的过程,第二阶段则是南方各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对移民通道地区的影响最为突出,移民通道地区处于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民居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巴蜀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兵家首要必争之地,使得巴蜀之地成为南北文明推进的“太极眼”,每一次战争都使其受到汉文化的浸染。因此,西南巴蜀民居既有受到北方汉族民居的合院式,又有百越的干栏式,也有为了适应地形將干栏与合院相结合的山地合院式民居。此外,清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也为巴蜀民居注入新鲜血液,来自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移民将东南地区的天井及封火山墙等建筑文化带到了巴蜀地区,打上了移民的烙印。

3.3 演变实质——文化交流

文化是一个能够互相交流的开放系统,人口迁移促进了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产生碰撞、交流和融合,并不会导致某一方文化被完全取代。文化交流导致移民地区表层文化和底层文化的分离,这是汉族传统民居演变出多样化类型的实质。

表层文化,是指多个文化圈内共有的文化特征,具有通行性和标准性,通常在文化交流中可以向其他文化扩散。底层文化,是指单一文化圈内特有的文化特征,或者开始在多个文化国存在,逐渐萎缩至少量文化圈内。不同文化圈的碰撞,都会使得各文化圈内部分文化扩散开来,部分文化沉淀下来,扩散开的即为表层文化,沉淀下来即为底层文化,形成表层文化与底层文化的分离。一般来说,处于弱势的、发展不成熟的文化圈的部分文化会被强势的、发展较为成熟的文化圈所替代,强势文化中替代的那一部分通常成为表层文化,可以继续扩散,成为多个文化圈的共性文化特征,而未被强势文化替代的部分则会沉淀下来,成为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这种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动态交流过程是我国汉族传统民居类型演变的实质。

中原地区是汉文化的核心,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多次越过长城占领中原地区,然而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比游牧民族要先进,尤其是在居住方面,汉族民居比游牧民族的毡帐的舒适得多。因此,汉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始终作为表层文化而存在,汉族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从而得以不断延续、传承。

相对于强大的汉族文化,“百越”文化则处于弱势。当大量北方移民迁入南方时,汉族文化作为表层文化在移民地扩散开来,合院式布局方式取代了干栏,被广泛应用于民居建筑中,并成为南方汉族聚居地的主流建筑形式,而“楼居”则沉淀下来,作为底层文化在某些地区得以保留。在这一过程中,表层文化的扩散使得不同地域的建筑具有共同的风格特征,由于各个地区沉淀下来的底层文化不尽相同,在共性的基础上也留有一定的特殊性。马头墙起源于徽州,是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明清时期,徽商足迹遍布长江中下游各省,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作为表层文化扩散至江浙、江西等地。随着“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马头墙也出现在湖南、四川、重庆等地的民居中,几乎遍布长江流域。

4 结论

(1)汉族传统民居的演变是一个时空耦合的过程,北方汉族传统民居经历了由穴居到合院的发展过程,而南方传统民居则是由北方合院式布局和本土干栏式建筑融合发展的结果。从时间上来看,汉族传统民居的类型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制度化、规范化;从空间上来看,汉族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由中原地区向西北、东北、东南和西南扩散。(2)汉族传统民居演变过程是汉民族与其他民族融合发展的过程,而民族融合的实质是文化交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人口迁移是动力因素,民居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影响是文化交流带来的结果。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JCX17_0664)。

参考文献

[1]熊梅,我国传统民居的研究进展与学科取向[J].城市规划,2017, (02):102-1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EB/OL].2013-2-16 http://www gov.cn/zwgk/2013-02/16/content_2332662htm.

[3]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赵慧勇.合院式民居在云南的发展演变探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5.

[5]吴正旺,关瑞明,天井与院落[J],福建建筑,2000, (04):5-7.

[6]杨字振冲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2.

[7]何智亚.巴渝建筑风格源流探析[J],重庆建筑,2015,(08):5-13.

[8]潘莹,施瑛.比较视野下的湘赣民系居住模式分析——兼论江西传统民居的区系划分[J],华中建筑,2014,(07):143-148.

猜你喜欢

时空演变传统民居汉族
国清荣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主要客源国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贡献分析
和田传统民居格扇装饰初探
基于豫西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下的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梅山传统民居装饰纹样的审美及文化内涵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基于WebGIS的城市空气质量时空演变动态可视化系统研究
江苏省物流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的时空演变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