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都市玉米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18-05-14曹昌明艾刚华李叙斌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5期

曹昌明 艾刚华 李叙斌

[摘要]湖北省宜都市玉米常年种植面积1.07万hm2,占全市粮食面积的2/3,是玉米主产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抓好玉米生产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宜都市玉米生产存在出苗不齐、缺苗断垄、倒伏、缺粒突顶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加大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和管理。

[关键词]烂种死苗;缺苗断垄;倒伏; 缺粒突顶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1 玉米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品种不适宜

随着种子经营市场的开放,多个玉米新品种纷纷涌进市场,极大方便了农民群众购买。但是,在多个新品种中,哪些品种适合宜都市的气候、土壤、海拔等自然条件,具有很大的争议性。个别商家,为了赚钱,不经试验示范,就盲目乱调乱引;利用老百姓一味追求新品种的心理,将只能在高山、二高山种植的品种引到低海拔的低丘、平坝地种植,不考虑该品种的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故意夸大宣传,忽悠老百姓,导致玉米病害重、稀米多、产量低、损失大。有些品种第一年小面积引种种植还可以,第二年大面积种植会导致苞子小、产量低,这说明该品种的稳定性差;有些品种在高海拔地区种植,苞子大、产量高,在宜都市低丘、平坝地种植,会导致植株瘦弱、苞子小、稀米多、产量低,说明该品种适应性差,不能在当地种植。

近几年农民投诉的品种有鄂玉21、鄂玉22、渝单19、长玉3号、织金3号,这些品种都只能在二高山种植,在丘陵、平坝种植就容易出现大问题,表现为植株瘦弱纤细、苞子小、大小斑病重、稀米多,一个苞子只有十几颗、几十颗米,产量极低。有些品种抗逆性差,在气候正常时种植,病害轻,若遇到气候异常,病害就会大暴发,轻者造成减产,重者颗粒无收,如鄂玉16、鄂玉22、郁青272等,这些品种风险极大,买种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1.2 播种时间过早

据调查,一部分农户认为种田越早越好,才过正月十五种子就下田。结果遇到低温阴雨寡照和寒潮,造成大面积烂种死苗,缺苗断垄,多次补种补苗,形成子、孙三代苗,大苗欺小苗,大苗结苞子,小苗成空杆,产量不高。经多年测定,玉米种子发芽的起点温度是6~8℃,但发芽极慢,出苗率低。在10~12℃时,发芽出苗才正常,最适宜这个温度出现的时间大概在3月20日左右,在这之前播的种,由于温度低、发芽慢,种子在土壤中呆的时间太长,消耗了营养,苗体瘦弱,碰到寒潮冷害,造成冷僵、叶片发黄,成了僵苗。等到温度回升后才能发新根、新叶,延误了季节。笔者认为,大田直播的最佳播期应在3月16日至月底为最佳播种期。

1.3 施肥不科学

一是化肥施近了,烧了芽子和苗子。有些农民认为肥料离种子和苗子越近,肥效就越快,其结果适得其反。种子在出苗之前,是不需要任何肥料的,因为种子胚乳中贮存着大量养分,可供种子发芽、出苗到长出真叶。把肥料施在种子上容易烧芽;在苗期追肥时,将肥料施到蔸子上,引起烧苗,造成肥害,导致下部叶片发黄枯萎,植株死亡。这种情况称为肥僵,包括猪吃配合饲料拉的粪便,若没有发酵好,也不能直接淋到蔸子上,必须开沟兑水浇施才行。肥害烧苗引起肥僵,这叫反渗透现象,跟人被酒精烧伤和开水烫伤是一个道理。

二是肥料施少了,导致植株没长起来,中后期早衰,苞子小,产量不高。据有关资料表明,春玉米从土壤中吸收矿质营养元素,其中氮素最多,钾次之,磷居第三位。每生产50kg籽粒,需吸收纯氮2.86kg、五氧化二磷1.14kg、钾2.63kg,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不一样,苗期少,中期增多,后期较多。特别注意的是,从吐丝至成熟还要从土壤中吸收总氮的46.7%,对钾的吸收集中在中期和后期,抽雄后不再从土壤中吸收钾。

玉米对氮肥敏感,需求量大,增施氮肥增产效果显著。按现阶段对产量的要求,每667m2要达到600~700kg,需吸收纯氮17~18kg,相当于40kg尿素或100kg碳铵;需纯磷6~7kg,相当于50kg過磷酸钙,但宜都市大部分土壤含磷较高,不需施过多磷肥,需纯钾15~16kg,相当于25kg氯化钾。在缺氮土壤上,每1kg纯氮可增产玉米27~41kg,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每1kg尿素可增产籽粒6~8kg。宜都市大部分田块产量不高的原因,就是有机肥施的少,氮肥施用量不足,增施氮肥和补施钾肥,增产效果显著,特别是重施穗肥效果更好。

1.4 种植密度太大

现在有些农户,一味追求大苞子,每667m2不到2000株,少数农户只有1600~1800株/667m2,苞子虽大,但实际产量不高。玉米的产量是由每667m2苞子的个数、每个苞子的行数、每行的粒数、千粒重这四大因素组成,缺一不可。不同品种,每个苞子的行数和每行的粒数不一样,但变幅不太大,如宜单629,一般就只有14行,少数有16行,不可能有18行,每行一般35~45粒。单个苞子再大,每667m2只有1000~2000个,而且单个籽粒也不会超过0.25kg米,最多不过0.2kg米,按2000株/667m2,每个0.2kg米,产量也只有350~400kg/667m2,如果达到2800株/667m2,产量就有550~600kg/667m2。株数少了,浪费了光合资源,群体增产优势得不到发挥,密度稀、产量低。

1.5 病虫为害严重,影响了高产

玉米病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灾害,常年损失在10%以上,最严重的田块损失达40%~50%。据报道,我国玉米病害有30多种,目前在宜都市普遍发生而且严重的病害有大、小斑病、褐斑病、病毒病、纹枯病、茎腐病等。虫害主要是蚜虫、灰飞虱、玉米螟等。

1.6 管理措施不到位

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目前在家种田的以老人和妇女为主,综合素质整体偏低,科学种田意识差,接受新技术慢,造成户与户、田与田之间生产水平差异大,不够平衡。

2 促进宜都市玉米生产发展的对策

2.1 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

目前市场上玉米品种多,农民购种不知所措。在选择品种时,首先要考虑是空田还是迟茬田,空田选择生育期在120~125天左右的大穗型品种,迟茬田只选择生育期在90~100天、耐迟播、适宜密植的品种;其次要选择穗位较低、重心偏下、抗倒伏、穗轴细、牙口深、千粒重350g左右,具有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强的品种,必须是经过国审、湖北省审定,而且是别人种过的品种。

2.2 适时播种

选择好播期,育苗移栽盖膜的在3月10日前后播种,大田直播的在3月16日以后播种。播种前,施足底肥整好地,用复合肥做底肥的要先开沟、后施肥,施肥后再播种,以免肥料施到种子上,种子离肥料2~3寸远,以免肥料烧种烧芽。

2.3 控制好种植密度

大穗型品种留苗2700~2800株/667m2,中间型的品种,如宜单629、蠡玉16等,留苗3200~3500株/667m2,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协调好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发挥群体增产的作用。

2.4 施好三次肥料

一是施足底肥,按照600~650kg/667m2的目标产量,每667m2用俄罗斯产复合肥30~40kg,加氯化钾10kg。

二是早追苗肥,移栽苗成活转青后,直播苗3~4叶片时,追稀水粪15~20担/667m2,或尿素10kg提苗。

三是猛攻穗肥,于大喇叭口期可见15~17片叶,或有11~12片平展叶,追尿素12~15kg/667m2。此期追肥可促进上部叶片迅速抽出和展开,延长中、下部叶的功能期,穗肥是決定穗大粒多的关键措施,如果此时肥料过少,营养不足,可使植株早衰,果穗发育不良,花丝延迟抽不出,出现秃顶、缺粒、籽粒不整齐、千粒重低等问题。

2.5 防好病虫害

一是大、小斑病。斑病是国内外普遍发生的病害,在温暖潮湿的田块发病较重。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的病斑为椭圆形或纺锤形,较大,不受叶脉限制,灰色至黄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后期略有轮纹。或出现黄褐色坏死小斑点,有黄色晕圈,表面有霉层,多数病斑连片,病叶变黄枯死。

发生规律: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间,深翻土地,控制菌源。适期早播,合理密植,避免脱肥,玉米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病在于防,虫在于治,在斑病发生前期和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80%代森猛锌800~1000倍液均匀喷雾,间隔7~10天一次,连喷2~3次。到了发病中后期病害严重了,喷什么药都没有用。

二是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遇到连续多天阴雨,渍水田发病较重,病菌从下部叶片开始向中上部叶片为害蔓延,造成叶片枯萎,茎杆软腐无力,籽粒不饱满,千粒重轻,导致产量降低。防治方法用5%井冈霉素100~150g,兑水50kg喷雾2次。

三是矮花叶病(病毒病)。全生育期均可感病,但苗期受害最重,抽雄前为感病阶段,感病后植株矮小,叶片上有黄绿相间条纹,在新叶上最为明显,1~2片叶时即可出现症状,7叶前后发病最为严重。有些病株从叶尖、叶缘开始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有些病株黄弱矮小,生长缓慢,根系发育差,易腐烂,染病越早,矮化越明显,多数病株不能抽穗结实,有些病株虽然能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籽粒少而秕。

四是粗缩病。春玉米受害严重,1~6叶期即表现明显症状,病苗浓缩,叶片僵直,宽短而肥厚,顶叶蔟生形状象“君子兰”,心叶不能正常展开,俗称“君子兰”苗,病株根系少而短,生长迟缓,节间缩短,严重矮化,易从土中拔出,重病植株雄穗不能抽出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能结实或籽粒减少,矮花叶病和粗缩病的发生原因是由灰飞虱和蚜虫等为害后而造成的,防治这两种病,主要是先防治好灰飞虱和蚜虫。

五是玉米蚜虫。幼苗期蚜虫群集于心叶为害,拔出病株,带出田间销毁,受害植株生长停滞,发育不良,甚至死苗。象矮花叶病(病毒病)、粗缩病,就是蚜虫为害所致。玉米抽穗后,移向新生的心叶中繁殖,在展开的叶面可见到一层密布的灰白色脱皮壳,这是蚜虫为害的主要特征。穗期除吸汁液外,蚜虫则密布于叶背、叶鞘和穗部的穗苞或花丝上取食,还因蚜虫排泄的“密露”,黏附叶片,引起煤污病,常在叶面上形成一层黑色的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千粒重下降、减产。

防治方法:用10%蚍虫啉可湿性粉剂20g兑水50kg喷雾。

六是玉米螟。又叫旋心虫。防治方法:掌握初见枯心苗,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或用0.3%g百威颗粒剂0.5~0.75kg/667m2点施心叶效果好。

[参考文献]

[1] 谢晓锋.玉米栽培管理技术[J].吉林农业, 2014(8):27.

[2] 迟庆光.玉米栽培技术管理优化[J].农业工程技术 ,2017,37(14):21.

[3] 伍壁.玉米栽培管理技术的有效利用[J].农家科技,2017(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