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自然环境下的民族地区贫困问题

2018-05-14高玉航

财讯 2018年2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西藏

高玉航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当前的十三五建设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少数民族的贫困现象依然存在,且发展态势不容乐观。本文将主要从自然因素出发,选取西藏自治区为例,从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对特殊自然环境下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现象进行分析。

反贫困 民族地区 生态环境

引言

当今,我国贫困问题作为体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的现象,受到党与国家的高度重视。缓解并消除贫困,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义务及党和国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截止2017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为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1%。其中,分布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占全国总数的30%以上。我国的少数民族人数众多且分布位置距国家边界较近,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关乎国计民生。

我国十三五时期的脱贫目标要求确保所有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于2020年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在这个大背景下,解决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贫困地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致贫原因往往更为复杂。首先,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其次,聚居区民族众多,文化复杂交错,历史、社会因素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影响较大。同时,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的几率远高于其他贫困地区。因此,关注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藏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

(1)西藏贫困现状

西藏位于中国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有高峻逶迤的山脉,陡峭深切的海沟以及冰川、裸石、隔壁等多种地形。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西藏气候类型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变化。

2011年,西藏贫困人口83.3万人,占西藏农牧区总人口的34.42%,贫困发生率全国最高。2012年西藏贫困人口减少到58.3万人,占西藏总人口的19.42%。而全国贫困人口比例为9.34%。根据贫困标准测算的原则来看,甚至仅按照温饱水平来看,西藏地区目前的贫闲问题仍较为典型。以维持人类基本温饱所需的热量标准为例,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人类则需要3000-3200千卡的膳食热量。西藏自治区扶贫攻坚目标制定的温饱标准中,农区每人每天日膳食热量为2337.46千卡,半农半牧区每人每天膳食热量为1914.54千卡,牧区每人每天膳食热量仅1609.04千卡,仅相当于平原地区的65%左右。

西藏地区环境恶劣、生产落后、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困线高等问题都反映出西藏的贫困问题比数字所呈现的更加严重。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内地各省市都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逐步积累发展能力,依靠自身力量提高收入。但西藏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计划调节的帮助和扶持,自身的生产积极性比较低,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缓慢。

(2)影响西藏贫困的自然因素

1.氣候

西藏的气候因受到特殊的地形、地貌和高空气流及天气系统的影响,较为复杂多样。基本特点是:气温低、空气稀薄、大气干燥清洁、太阳辐射异常强烈。由东南到西北,气候逐渐变冷干燥,生物(尤其是农林物种)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呈现出了带状更替,即形成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和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带状更替,从而决定了高原动植物和农业分布的特征。复杂的多变的气候使得西藏农业结构多变,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农业系统。特别是北部昆仑山脉,由于气温特别低,农作物几无分布,简单的高原草甸植被稀疏,生长量小,载畜力很低。独特的高原气候是致使西藏贫困发生的重要客观成因,人们难以完全改变。

西藏的气候除了对农牧业有根本性的影响,对人体也有巨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气压低,空气中含氧量低,新生儿由于缺氧等原因导致死亡率较高。

第二,西藏太阳辐射强烈,人的皮肤容易晒黑,产生红斑或者日光性皮炎,人眼易损伤,白内障的发病率高。

第三,昼夜温差较大,易患感冒、鼻炎等疾病。

西藏高原独特的气候条件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是多方面的,容易发生肺水肿、高原性心脏病等。甚至在无病的情况下也会使人感觉记忆衰退、疲惫,工作效率降低,与同龄人相比,体力和精力比平原人差3-5年。

2.地形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由一系列巨大的山系、高原面、宽谷和湖盆组成。自然环境复杂,地形地貌多样,基本上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种类型。此外,还有冰缘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火山地貌等。高原的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给西藏农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为西藏农牧民进入市场经济带来了苦难。

3.水源

青藏高原是我国极大河流地发源地,水资源丰富,但分配极不合理,水资源充裕地地区,浪费现象突出,而缺水干旱地地区,作物不能得到及时地灌溉,严重的地方以以雨养农业为主。西藏地区的水资源导致贫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土不均衡、蒸发量大,决定了西藏的灌溉型农业。

第二,发展工业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和水,这使得西藏一直没有脱离欠发达的情况。

第三,西藏山地灾害及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退化突出,载畜力降低。

第四,西藏大部分贫困地区的饮水困难,边境地区水利发展滞后。

4.土壤

西藏的耕地面积绝大部分分布在江河干、支流的河谷阶地、山麓斜坡、冲积扇地和湖泊平原一带。而且大部耕地是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甸土等开垦而来的。土壤类型因分布环境条件不同,在质地上有很大差异。大部分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低,即使有少数土地含腐植质较多,亦因温度低,微生物繁殖慢、数量少、分解缓慢,很少被作物所吸收。由于气温很低,土壤中的各种元素都难以溶解,产量很低,地区粮食不能自给。部分耕地还存在着地面不平整、耕层较浅、砂性重、石砾多、质地偏粗、易漏肥等现象。不合理的掠夺式经营,致使土壤恶化更加严重。

对策及建议

(1)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

贫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是造成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社会非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农村反贫困实践中,许多贫困地区运用掠夺式开发脱离了贫困,但当地的特色资源遭到破坏甚至是消耗殆尽。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模式不仅没有带来产量和收入上的大幅提升,反而使很多农村贫困地区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的怪圈。在农牧区的发展当中,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中之重。

1.在水资源方面,一方面要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西藏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节水潜力很大。应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人民的节水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大污水治理力度,重點治理大城市生活污水和重点企业废水,提高废水的处理利用率,减少排污量,改善水资源环境。

2.在土壤保护方面,首先要农、林、牧、工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壤资源,使土壤的生产投入与输出相平衡,土壤生产力与承受力相适应,肥力、生产力以及环境景观都得到改善和提高,达到土壤保护的目的。

(2)改善民族文化的不利影响

1.引入市场机制。在尊重民族文化的基本条件下,注重改变贫困人口的陈旧观念,增强其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引入市场机制,让贫困人口亲身体验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参与市场分工获得利益,以改变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和原有的生活方式,逐步消除陈旧观念对其生产生活的束缚,通过观念层面的开发使品口人口逐步的转型。

2.加大教育扶贫力度。针对潜力不同的贫困人群进行不同的教育扶贫方式。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另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不仅要对年龄较大的人群进行技能的再教育,还要树立民族学生及其家长接受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意识。

3.改善医疗卫生习惯和医疗卫生条件。许多民族地区表现为贫病交加的状况。要从民族学生、孕产妇抓起,进行卫生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医疗习惯。同时要加强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让他们“有病可以医”。

(3)未来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重点

1.制定合理的反贫困标准

在贫困线的设定上,尤其是食品支出这一方面,一定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气候、地理和传统等因素,人均每日热量摄人量大于普通标准。另外,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畅、气候恶劣,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需要从外面运人,因此物价相对内地更高。因此不能依靠统一的贫困标准和物价指数来反映当地的贫困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贫困线成为了一个比较迫切的问题。

2.充分考虑少数民族自身特点

一方面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和习俗,例如,不能为了改善膳食结构而破坏其饮食习惯或触及其饮食禁忌或者强制地将少数民族推人市场经济。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各方面的风俗习惯,更要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另一方面,要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并利用文化活动的契机,在当地推广先进的文化知识。例如,在藏族的沐浴节中推广卫生知识、进行健康检查等。

3.加强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财政资金不足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有限的反贫困资金没有形成合力,财政、发改委、扶贫办、银行等各自管理一部分,各有侧重,资金不能有效配合。

另一方面,在国家财政投入不宽裕的情况下,地方财政又十分困难,但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大,依靠县乡群众自筹解决资金难以完成。同样的,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使得资金的分配不公平,例如藏区的喇叭和当地有威望的人更容易获得资金和机遇。

结语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贫闲现状多是由各种因素综合而产生的。自然条件恶劣或者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当地的历史与社会因素对人们的生活观念的影响、人口整体素质不高等原因均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所增加。在解决这些贫困问题的时候,我们所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表面现象,更应分析其中深层次原因,采取合适方法,从根本上改善当地人民生活质量,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整合与协调发展。

[1]李庆涛.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与对策[ J].宏观经济,2013(2).

[2]张帆.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3]毛阳海.西藏农村的贫闲状况与财政反贫困政策[J].西藏研究,2006 ( 11).

[4]张明.正视西藏农村的相对贫闲深化扶贫开发工作[ J].西藏研究,2001 (2).

[5]韦泽秀.西藏农业生态系统研究进展及展望[J].西藏农业科技,2008 (3).

[6]莫光辉.价值导向与贫困治理: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路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 04):621-626.

[7]徐伍达,张伟宾.西藏农村贫困问题研究[J].西藏研究,2009( 06): 86-97.

[8]罗绒战堆著.西藏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01.

[9]徐伍达.西藏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路径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第5期).

[10]杨明洪著.西藏农牧民的民生发展基于田野调查的综合实证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11.

[11]孙前路,乔娟,李秉龙,刘天平.组织公平和群众参与对贫困户识别满意度的影响——基于西藏646户农牧民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18,(第3期).

[12]师佳媛,马彪,王继谦.西藏畜牧地区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及对策一一以那曲地区班戈县佳琼镇为例[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第25期).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西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谢雱绥宁少数民族村落油画写生作品选
天上的西藏
少数民族的服装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定义的新思考
神奇瑰丽的西藏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