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2018-05-14覃汉拖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发病原因纹枯病综合防治

覃汉拖

摘 要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水稻种植过程中易受各类病虫害的威胁,其中水稻纹枯病是影响水稻生长的三大病害之一,所以当前需要结合纹枯病的发病规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全面提升水稻种植产量技术,为水稻种植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而才能促进广大农民增产增收,不断提高水稻生产的效益。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11.4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7.003

水稻纹枯病是种植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在我国水稻各种植区域都会发生[1]。此病会为害水稻叶鞘、叶面,导致其直接枯死,使水稻的实际结实率不断降低,秕谷增多,千粒质量下降,从而会对水稻优质高产造成严重威胁。近些年,从水稻种植现状来看,纹枯病呈现不断加重的趋势,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以提高防病效果。

1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原因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在常规条件下对其进行观察,菌丝初时无色,成熟时出现淡褐色的菌核[2]。病菌菌核的实际抗逆性较强,在各类恶劣环境中都能生存,是水稻纹枯病大面积传播的首要诱导病菌。此外,水稻种植密度过大、水肥管理不当、药物防治措施不合理等,都会导致发生纹枯病,影响防治效果。

2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特点

水稻纹枯病是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的病害,当水稻种植区域田间温度不断升高之后(大约在20 ℃,湿度在80%时),纹枯病开始逐步发生与散播[3]。种植区域田间温度大于25 ℃、相对湿度大于90%时,病害传播速度会不断加快。田间种植环境温度如果低于10℃,或是高于40 ℃病害将会停止传播。在温度低于13 ℃以及高于31 ℃时,立枯丝核菌开始逐步形成菌核,在温度较高的时间段菌核形成数量最多,此时也是水稻生长的重要阶段。水稻种植田块中长期积水,湿度较大,为纹枯病大面积发生和传播提供了基本条件。如果在施肥管理过程中添加氮肥过多,在禾苗分蘖旺盛期提前封行,使水稻植株间的湿度不断提升,也为发生纹枯病创造了条件。在正常种植的情况下,不同品种的实际抗病性以及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异,高秆水稻品种发病率较低,矮秆水稻则发病较重。粳稻相比于籼稻的实际抗病性更强。

3 水稻纹枯病的基本发病症状

纹枯病对水稻叶鞘、叶片、穗部和莖部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为害。起初发生阶段主要在植株与水面靠近的叶片和叶鞘部位。水稻初期感染过程中,病部大多数都呈现暗绿色水浸状模糊斑点,病斑进一步扩散后,逐步形成云纹状。病斑中间位置会出现灰绿色或是灰褐色,对水稻组织被破坏后,边缘呈现暗褐色。在病害发生较为严重时,多个较小的病斑交集之后会产生较大的病斑,导致叶片开始发黄然后逐渐枯死。茎秆位置受害情况与叶片较为相似,在为害后期茎秆会呈现黄褐色,并且茎秆软弱,容易折断。当穗部受侵害后,起初会呈现出暗绿色,随着侵害时间的延长,会呈现灰褐色,水稻不能正常抽穗。在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中,纹枯病发病部位会出现菌核,菌核颜色较深,容易脱落。

4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规律

水稻纹枯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的菌核在种植土壤、禾秆病部、杂草等环境中越冬,是形成病害的初步传染源。在春季进行耕种时,大多数成功越冬的菌核都会在水面上漂浮,然后附着在水稻植株上。当自然环境温度较为适宜时,菌核会不断萌发,形成菌丝,侵染水稻,使水稻发病,水稻封行后,病害越来越严重,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导致水稻纹枯病流行性爆发。由于水稻连年耕种,轮作机会很少,导致稻田中存量的菌核基数很大,加上稻田耕作过程中未能对菌核浮渣进行有效清除,造成稻田中病源菌过多。在水稻种植后,病害发生过早、过多、过重,是当前稻区普遍存在的现象。

该病主要为害水稻叶鞘和叶片。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均可能发病,但在生产实践中看,水稻大胎期最容易感病,抽穗前后病害发生和为害最为严重。

5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5.1 选种抗病性较好的品种

水稻植株外部含有硅化的蜡质保护层,能够阻挡病原菌体,是对目前水稻抗病性价值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实践研究可知,当前籼稻植株蜡质保护层较厚,硅化物质较多,实际抗病性较好,粳稻次之,糯稻实际抗病性最差。在相同的种植环境中,早熟品种的抗病性较低,迟熟品种的抗病能力较好。

5.2 及时清除病源

在水稻进行插秧之前需要及时捞出稻田水面上漂浮的菌核,全面减少菌源数。实际操作如下:通过放高水位(水位高度3.3~6.6 cm)耙田,使菌核漂浮在水面上,并停留一段时间之后,使漂浮在水面之上的枯枝、杂草、菌核等浪渣随风漂浮集中到下风田角、田边之后,通过细沙网等相关工具及时捞出水面上漂浮的枯枝和杂草、菌核,然后将其烧毁,从而能够有效控制菌源数量,对前期发病的早晚、轻重进行有效调控。

5.3 水肥管理措施

水稻大田施肥原则,应该以基肥为主,施肥量应达到施肥水平的70%以上,并结合水稻生长规律和生长实际情况及时追肥。基肥的施用主要以农家肥为主,结合土地肥力情况适当补充化肥,原则是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追肥以追施分蘖肥为主,应在禾苗返青后,即插田后7~10 d进行,宜早不宜晚。施肥量占施肥水平的20%左右为适。在水稻拔节抽穗阶段,水稻对肥料营养的需求加大,容易缺肥,此时可根据禾苗长势判断,适当追施穗肥、粒肥。通过施肥调控,能更好地促进水稻健康生长,实现抗病高产的种植管理目标。同时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水浆管理至关重要,对病虫害发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针对水稻纹枯病,在水稻生长前期需要浅水勤灌,这样能够促进水稻分蘖。在生长中期需要分次排水露田晒田,这样能够有效促进水稻根部生长发育。在中后期需要进行湿润灌溉管理,能够提升种植地块通透性。通过对种植区域的小环境气候进行调控,全面提升水稻的抗逆能力,对纹枯病的发生、发展进行有效控制。

5.4 采用其他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

培育壮秧、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是实现水稻抗病、高产、优质的重要配套技术,也是对纹枯病进行综合防治的有效措施。种植户应采用宽行稀植,降低水稻种植的密度,增加田间通透性,可减少病害发生,对于采用抛秧栽培技术的,每667 m2抛足17 000蔸,对于机械插秧的,插足18 000蔸,每蔸有3~4苗比较理想。同时,种植户应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不偏施氮肥,既可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产量,又能提高水稻的抗逆、抗病能力。此外,种植户可通过使用化学除草剂控制草害发生,并不断提高田间的通透性,选用抗倒、抗病、耐病的品种,能够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

生概率。

5.5 化学防治措施

水稻纹枯病在发病初期,病情发展较为缓慢,发病后期病情发展迅速,为了控制病情必须及时施药防治。在分蘖期,当发现病丛率达到5%~10%时即可开始用药防治。大胎孕穗期和抽穗期病情发展迅速,必须加强防治,控制病害发展,常规用药可选用井岗霉素粉剂、苯甲丙环唑乳油、已唑醇悬浮剂等农药兑水喷雾,每次施药必须连续使用2次,第1次施药后隔7 d左右再施第2次药,从而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此外,施药时注意兑水多一点,药水足才能有足量的药液喷到植株中下部,提高防治效果。

6 结语

目前,纹枯病对水稻的生长过程为害较大,所以相关种植技术人员需要结合纹枯病的实际发生情况拟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全面提高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进而不断提升水稻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宋立娟.水稻纹枯病症状防治浅议[J].新农村,2014(14):86.

[2] 解俐琪.水稻纹枯病发生机理与综合防治措施[J].农技服务,2015(10):125-126.

[3] 徐建军.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4(19):29-31.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发病原因纹枯病综合防治
四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
水稻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探析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探究
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研究
25%丙环唑乳油(科惠)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