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的文化本质与乡村义化建设的反思

2018-05-14李莹莹

财讯 2018年10期
关键词:特色旅游文化

李莹莹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出现普遍的乡村旅游资源浪费、乡村旅游产品趋同、乡村旅游文化特征显著模糊等问题。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在于乡村的文化魅力。因此,解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在于乡村文化的挖掘;反思以往旅游开发的粗放模式,打造富有乡村特色文化的旅游品牌,绽放乡村旅游魅力。

乡村旅游

文化本质 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剖析

(1)规划不合理,旅游资源浪费

我国农村面积广泛,随着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为了提高GDP,并没有整体的规划而盲日开发农村旅游。没有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没有考虑到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反而破坏地方发展的平衡性。

其次,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有限,眼光的狭隘,往往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对于自己拥有的资源,第一,没有专业的规划师、设计师打造独家特色品牌。第二、缺乏充足的资金,无法得到系统的开发。第三、缺乏足够的市场,销售渠道单一。第四,缺乏吸引力。因此,农民靠自己简单的想法、拍脑袋决定开发出来的农村旅游业,发展起来受益较低、发展的“寿命”较短、资源浪费严重。

(2)缺乏特色,旅游产品趋同

目前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自然景观环境、乡村文体活动、乡村土特产、乡村制作、文化民俗、农业生产、饮食、居住等等。然而我国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方式,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类型单一、模式趋于雷同、产品的供给经营粗放化、同质化严重,缺乏新元素及未能有效的开发地域特色文化。乡村旅游,基本都停留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层面上,游客能参与的活动以就普通餐、钓鱼和打牌为主,在开发过程中重模仿轻原创。进而导致乡村旅游开发的杂乱无章,使乡村旅游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3)旅游产品缺乏体验性,效益低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模式包括,一是以自然景观环境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这种模式的旅游是建立在大规模的农业基地上,分区域设计、种植观光植物。但往往由于配套基础设施条件差、享受体验的项目单一、参观享受的满足感较低,因此,增收的可能性教差。二是以乡村民俗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主要了解当地乡土风情以及特色的乡土文化。但是,游客也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并未涉及到亲自参与、深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三是以特色农家产品为依托的乡村美食旅游。主要是以该地区的特色美食作为推广主题。由于农民着眼于短期收益,更关心的是产品的销售量,在开发过程中,无暇与游客交流这些美食中的地方文化,因此,游客只享受了美食,并没有起到对特色文化的传播,降低了影响力。四是以参与或体验某项农业劳作活动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开发一些丰富有趣的农业劳作活动供游客参与体验。但是,参与性项目基本都是在原有农业生产基础上稍加改动,缺乏参与性项目的创新设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4)乡村旅游发展对振兴乡村经济的效果较差

从全国范围来看,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经济效益没有明显的提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缺乏合理的资源整合,缺乏创新型人才的注入,乡村旅游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困境,因此,对振兴乡村经济的效果较差。

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在于文化本质

乡村是一个地域概念,相对于城市、郊区而言。就中国的发展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科技进步、现代化、工业化加速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越来越拥堵的交通.越来越快速的脚步,越来越冷淡的人情……。写字楼里面的人们,紧张、忙碌的工作之后,期待能够释放内心的压抑,想去乡村寻找本真、寻找大自然的优美,想找个可以发呆的地方,想找回人与人之间最初最温暖的情感。

(1)乡村旅游的条件

乡村,既有视觉上最纯洁、真实的存在物,又能够满足人们精神追求的享受。成为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乡村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慢步调、静谧的乡村环境是很多人期待的宜居地。在这个地方,人们短暂性的忘记紧张的城市生活,忘记了工作的压力,全身心的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体会生活最温柔的一面。二是,乡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包括乡村的饮食、耕作、生活方式。这些地方特色带给游客不一样的生活体验,感受了农民劳作的辛苦,满足游客内心的好奇,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认识到各个行业工作的不易,从而达到各自内心的舒缓。三是,最具核心吸引力的就是乡村的传统文化。这是经历了历史的积累、一代一代人的传承、生活在这个地域的人们共同拥护的一种文化。游客可以体会到这个地方人们共同信仰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质朴、单纯。游客可以有选择的体验乡村生活的味道,拥有当地农民最真实的感情。最重要的在于这是所有的旅游景点不能满足的。

因此,发展乡村旅游重在根据地域文化、地域特色打造地域风情。站在乡村发展的时代脉搏之上,站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方位卜,乡村旅游应该紧握文化之根,挖掘地域特色,打造文化品牌,创新旅游方式。

(2)乡村旅游的文化本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正是因为乡村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使得游客得到心灵上的慰藉、思想卜的升华,因此,当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就能够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世界指导人类创造更丰富的物质力量,实现更有意义的人生。

乡村旅游中的特色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传统的乡村有原始的、复杂的人类耕作技术,具有乡土特色的农家工具代表了先辈们智慧的杰作,很多城市的年轻创意家、设计师能够从中得到灵魂上的启迪,从而增加自己的创作灵感。

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反思

(1)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的“原生态”

乡村古老的农舍、传统的生活方式、久远的制作工艺、健康的有机蔬菜、美好的神话传说……代表了农村人的“原生態”,这种简单、纯粹又富有人的情感在的存在正是游客所期待的、渴望的。人们常说回不去的是故乡、到不了的是远方。乡村旅游也寄托了已经离开故乡、渴望故乡情,但又回不去的游子的一种情结。因此,乡村旅游建设中,并非是要打造高科技的现代大楼,或者琳琅满日的商铺,而是要保留这种富有故土味道的、人文情怀的、能够紧握的一种乡情。游客可以从中寻找初体验、满足对乡土最初味道的留恋感。

(2)青年才子反哺家乡,打造文化创意小镇

乡村旅游建设中人才的引进是一项重大的工程。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一群有想法、有远见的优秀人才。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一方面引进旅游业、农业等优秀的海内外人才,一方面可以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从农村走出去的青年才俊。海内外的优秀人才可以给当地带来新的思想、先进的技术。此外,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对这个地方有更深入的了解、更浓厚的感情,他们是最清楚乡村特色的主体,能够更容易把握地方的文化精髓,从而合理的规划、设计、打造出地方特色,走出一条创意小镇之路。

(3)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建立开放式的互动机制

打破传统开发模式,建立一种开放式的乡村旅游互动机制。以往的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总体卜是地方打造、规划建设好旅游基地,游客作为一个外来者单纯观光、游览。这种模式,游客缺乏与当地人的交流,体验性较差。基本上没有思想的交流、文化的传播空间极小。

站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更好更快发展的角度。乡村可以吸纳一部分想在农村有所居、有所为的游客,给予他们政策优惠,在此安家,推广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同时,他们带来打造乡村旅游的资金与创意。

乡村旅游的规划发展中,把游客当做主体,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在整体设计中,为满足游客需要,在了解了当地的文化特色、游览了当地的自然风光之后,方可根据游客的想法给地方发展建言献策,如:开展游客与地方村民的面对面交流、手工艺学习与交流等活动。从而,游客有更多的获得感,带动乡村旅游更好的发展。

[1]何丽芳.试论乡村旅游原生态文化的本质特征[J].商业时代,2008(36):87-88.

[2]段俊霞,刘玉.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向反思——基于文化与教育互为促动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08):6-8.

[3]张金凤,谢小芹.乡村旅游本质的再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5(05):61-67.

[4]陶玉霞.乡村旅游根性意涵的社会调试与价值重建研究[J].人文地理,2015, 30(05):117-125.

[5]赛江涛.乡村旅游中的文化素材及其表达[D].北京林业大学,2005.

猜你喜欢

特色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旅游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