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电影《起跑线》美学分析

2018-05-14胡晓晴

新丝路(下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起跑线美学

胡晓晴

摘 要:《起跑线》是印度导演萨基特·乔杜里执导的一部剧情片,讲述的是印度中产阶级夫妻为了让唯一的宝贝女儿上全市最好的私立小学,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本文主要从电影海报、音乐、视听语言等方面探讨其美学特点。

关键词:《起跑线》;美学;视听语言

一、电影海报的美学所在

电影《起跑线》的海报采用的是对称结构。海报左边是穿着破烂的衣服,拿着大包小包的一家三口;海报右边是穿着高档服装的一家三口。从海报左边的三人形象中,可以看出父母两人脸上拥有沉重的表情,愁容满面,而小女孩皮娅则笑容满面,形成反差。而在右边海报中则正好相反,父母脸上充满了笑容,而皮娅看上去很不开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呈现出父母与孩子的需求和快乐点是不同的。在海报的上部三分之一,充斥了用简笔画出来的学习用品,间接地说明了影片的主题和教育有关。而在海报中间,则直接点明电影的主旨,即择校大战全面打响!孩子的比赛,父母的战场。这个主题毫不避讳地将择校问题的关键放到明面上,即孩子能不能上好的学校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父母的层次决定了孩子受教育的情况。从电影海报中不仅可以窥探影片的大概内容,而且还充满了美学特征,让人赏心悦目。

二、音乐的叙事功能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电影语言,除了娱乐功能之外,也会参与到故事的叙事中,在影片担当着一定的叙事功能。

在影片《起跑线》中有几处音乐的使用有叙事作用。其中一个场景是拉吉和米塔从原来居住的地方搬进学区房的时候,为了女儿皮娅上学,而进行了个人改造。两人穿着名牌服装从车上下来,这时音乐响起来,歌词为“他们穿戴杜嘉班纳和阿玛尼,并应成为品牌的组合”,这句歌词反复出现,加深了喜剧效果。同时也与场景相配,既说明他们只是在形式上用简单的方式靠近上层社会,又为后面培训班的老师说的“就像搬空了奢侈品店”这句话埋下了伏笔。在影片1:57:08处,来自公立小学的孩子在家长会上为德里文法学校的家长和同学表演了舞蹈,这是全片的一个高潮点,也推动了影片的发展,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孩子们的内心想法。在表演的前半部分,几乎全部使用特写镜头,这部分共有39秒,却用了34个特写镜头进行展示。特写镜头之间的转换非常快,致使节奏鲜明,与后面的抒情表演截然不同。同时也表明即使是在公立学校上学,依然挡不住这些孩子的超人才能,就像歌词里所说:我们的未来如太阳般闪耀,我们梦想触摸蓝天。……大声说出来吧,生命只有这一次,可我有百种渴望,我会将它们一一实现。尽管教育存在不公平,但是他们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依旧想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改变自己的人生。而这段歌舞既表明这些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间接讽刺了那些为了孩子能上私立学校而不择手段的大人们。

三、视听语言中释放美学特质

1.封闭构图

封闭构图,多是在画面中挤压中心人物的占幅,以此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影片0:08:00处,拉吉让店员拿没有拆包的衣服时,拉吉和店员处于同一画面中,但是拉吉是正面镜头。此时,镜头前方有窗纱挡住,而拍摄拉吉就是从窗纱的缝隙中拍摄的。此处的封闭式构图表现拉吉作为一个商人的“狡猾”,被窗纱挡住的镜头虚虚实实,增添美感,却与主人公拉吉的行为截然相反,这种反差美也是别具一格。在影片00:19:50处,在米塔和拉吉搬新家的过程中,米塔请求拉吉不要叫自己“米图”,拉吉反问应该叫什么。搬家工人在身后说可以叫“哈尼”,这时镜头由全景转换成了封闭式构图,以工人为前景,以所搬电视为切割线,将米塔和拉吉放在画面的右上角。封闭的构图犹如一个小窗口,窥探到了米塔的内心世界。因为此时的米塔极力想要摆脱旧市街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名字,也要由“米图”改成“米塔”。而拉吉是不具有上层意识的人,尽管米塔费尽心力地引导他,但依然想不出不叫原来的名字叫什么,而米塔又不好意思将自己的想法直白地告诉拉吉。搬家工人的提醒,既缓解了拉吉与米塔之间的尴尬,又说出了米塔的心里话。但是被点破又让米塔有些没面子,所以采用封闭构图,将米塔矛盾的内心世界展漏无疑。

在影片1:51:54处,希亚姆知道拉吉一家是通过欺骗才有资格进入到德里文法学校,愤怒地去学校准备揭发他们,但是在途中碰到了皮娅,皮娅开心地冲过来。在和希亚姆简单交流之后,皮娅被老师叫走了。此时,希亚姆蹲在门的一侧,看着皮娅向老师跑去。而这个封闭构图,正体现他内心的挣扎与烦闷。蹲在一侧的希亚姆显得特别渺小,特别无助。门里门外是两个不同的选择,他想揭穿拉吉的谎言,让自己的儿子莫汉得到上私立学校的机会,但是他又把皮娅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也不忍心让皮娅失去上私立学校的机会。封闭式的构图在压缩人物的物理空间时,也在压缩着人物的心理空间。

2.画面占幅

人物在画面中占的面积大小决定了人物的强弱关系。在画面中占的篇幅越大,说明在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在影片00:16:36处,米塔劝说拉吉让皮娅进入好的私立学校时,在画面中,拉吉占据画面的左侧三分之一,而米塔占据画面右边的三分之二。并且拍摄米塔时是从正面进行拍摄的。这说明在对于女儿上什么样的学校这个问题上,米塔是有话语权的,具有最终的决定权。在影片00:40:33,00:40:44,00:41:46三处,运用交叉剪辑的手法,将拉吉和米塔进行面试培训和正式面试的情况剪在一起,而在这三个情节中,皮娅始终处于后景中的角落里,在一个人玩玩具。可见,即使皮娅是上学的主人公,但是上哪所学校不是她能决定的,而是由父母决定,皮娅在择校的过程中是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明明是事件的中心人物,却沦为最不重要的人物。这一方面说明,孩子在教育的问题上处于被动地位,只有被安排的命运。另一方面,说明印度的教育阶级固化严重,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

四、美德散发美的光芒

法国导演阿贝尔·甘斯说:“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画面的灵魂就是通过艺术媒介所构造和表达出来的艺术趣味、艺术的感觉、情感、思想……这就是电影美学的对象。”[1]《起跑线》不仅展现了教育的不公平,也展现了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的善良与美德。

当皮娅获得了入学资格,而自己的儿子只能去公立学校,接受质量差的教育时,希亚姆夫妇还是收起自己的悲伤要给皮娅庆祝,甚至是掏出自己身上的钱,为皮娅开派对。这是以希亚姆为代表的穷人的优秀品质,不让自己的悲伤淹没他人的幸福。即使是在希亚姆想要揭发拉吉的欺骗行为时,看到皮娅,还是放弃了揭发的想法,并对拉吉说:“知道我和你的最大的区别在哪吗?在于我不会窃取别人的权利。她也是我的孩子,她会继续在这上学。”把他人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爱,这种博爱之情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影片充斥的这种温情与博爱,让人如沐春风。而更让人觉得散发无限美的地方在于,他们以德报怨,懂得感恩。当莫汉在公立学校学会用英语读课文时,他来到学校当面感谢校长。在得知另有其人时,他坚持要登门感谢。这份执着里饱含着对孩子进步的喜悦,对恩人的感激,这份坚持无不让人动容。

五、结语

影片的最后,拉吉决定在家长会上承认自己的欺骗行为,并揭穿校长的真面目。他安排公立学校的孩子们穿上德里文法学校的校服在台上表演。演出结束后,拉吉冲上舞台,向下面的家长说:“让我们为孩子们喝彩三声。”下面的家长积极配合,但是当拉吉说:“让我们为巴拉特纳加尔公立学校的孩子们喝彩三声。”没有人应和。即使表演精彩无比,却也无法抹去他们不在讲英语的学校上学的事实,他们不在讲英语的学校上学,就不配得到掌声。拉吉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进这所学校不是你们在培养他们,而是他们在满足你们。”当拉吉说完时,有个别人想站起来为他鼓掌,却被周边的人制止。尽管有很多人认为拉吉所讲正是他们心中所想或者是他们所赞同的。但是没有一个人站起来声援拉吉。只有米塔一个人为他骄傲,为他鼓掌,与现场的静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当拉吉走到米塔身边时,米塔一句“我爱你,拉吉”胜过千言万语。

参考文献:

[1]朱小丰.电影美學[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22-23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起跑线美学
印花派对
品读
五行真经(9)
纯白美学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寻找失落的家园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