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划艇运动员有氧工作能力实验研究与分析

2018-05-14黄志鹏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5期

黄志鹏

摘 要:本文通过对某省皮划艇青少年运动员的递增强度运动时最大摄氧量进行了测试和研究,目的在于了解长期系统进行有氧耐力专项的运动员递增强度运动时有氧工作能力的特征,以及耐力训练对运动员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1)长期系统进行专项耐力训练的运动员的测试结果最大摄氧量高于的正常值;(2)在测试过程中随着负荷的递增,心率和摄氧量基本呈稳定增长状态;(3)测试反映出专项耐力训练对氧运输系统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有着积极影响。

关键词:皮划艇运动员 最大摄氧量 有氧耐力 有氧工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8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2(b)-0201-02

人体有氧工作能力决定于机体氧运输系统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其中心泵功能是制约运氧能力的主要因素;肌肉利用氧的能力主要取决于肌肉的供氧量与肌细胞中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血流量与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等因素。杨锡让、田野[1]认为耐力训练可以提高有氧代谢水平,特别是最大摄氧量的利用率;在力竭性运动中,线粒体钙聚积抑制细胞呼吸,可造成氧代谢能力下降。陆绍中、李开刚[2]认为最大摄氧量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最大摄氧量水平的高低受许多生理机制的影响,它代表着人体氧化能力的最高水平是一项综合性指标,不仅与心肺功能有关,而且与氧的运输能力,肌肉(包括慢肌纤维和氧化型以及酵解型快肌纖维)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有关。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某省皮划艇青少年运动员有氧工作能力。对其递增强度运动时最大摄氧量进行了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受试者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本实验采用直接测定法,让运动员在自行车测功仪进行极限运动,使用气体分析仪直接测定摄氧量。实验步骤具体如下。

(1)测量受试者的体重与身高并校准气体分析仪。

(2)测试前,受试者以50%V'O2max的运动强度进行准备活动4~5min。

(3)佩戴呼吸面罩与Polar表,连接气体分析仪。

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方案:起始运动强度25W,踏蹬转速60圈/min;每2min递增25W,踏蹬转速保持不变,直至力竭。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整个实验过程中,每5分钟负荷、VO2/kg、EE/BSA、HR、VE/VO2 、VO2/HR、VO2、VE、RER等各项参数记录一次(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各项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其中HR(心率)最终达到191次/min,RER(呼吸商)最终达到1.19,表明达到最大摄氧量。将时间、负荷、HR 和VO2汇总成分析表(见表3)进行分析对比。

将各参数绘制成统计图(见图1),进行数据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负荷的递增,受试者的心率和摄氧量也随着不断上升;在测试前进行了热身测试起始心率为95次/min,由线性趋势线可以看出,心率随着负荷增加,上升平缓,且峰值较高心率最大值为191次/min,说明受试者的心血管能力较好。在逐级递增负荷的过程中,当负荷增大时,VO2逐级增加并与心率呈线性并系,当测试时间达到12min左右时,VO2值出现明显拐点,说明受试者出现了疲劳。实际测试中受试者调整了呼吸,增加了摄氧量,在15min左右摄氧量变化趋于缓和,在第18min摄氧量达到最大,乳酸大量聚积,直至20min左右受试者力竭,测试结束。在到达最大摄氧量后,受试者仍坚持了一段时间,反映受试者最大有氧做功能力较好,氧运输能力较强。

在随后的调查中了解知道,在第2天受试者的晨脉为53次/min,身体无酸痛感,这说明受试者心血管系统能力较好,有氧能力强,身体恢复能力好。同时说明长期进行专业耐力训练对受试者有氧工作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3 结语

测试结果显示,长期进行系统专项耐力训练的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高于的正常值(3.0~3.5L/min),受试者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为3.63L/min。

测试青少年运动员的最大有氧做功能力和心血管能力较好,心血管氧运输能力较强。根据运动持续很长时间且不易疲劳的特点,分析得出运动员肌组织(包括慢肌纤维和氧化型以及酵解型快肌纤维)利用氧的能力较强,且恢复能力也很强。

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通常采用持续负荷法和间断负荷法训练来提高有氧耐力。持续负荷法有助于提高心脏和中枢神经功能,提高机体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间断负荷训练法有利于使运动员摄氧量和每搏输出量处在较高水平。测试反映出专项耐力训练对氧运输系统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有着积极影响,可以提高机体有氧能力及最大摄氧量。

参考文献

[1] 杨锡让,田野,张士祥,等.有氧代谢能力的应用及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3(4):38-44

[2] 陆绍中,李开刚.有氧代谢能力与耐力项目训练中运动强度的选择[J].体育学刊,2002,9(6):41-44.

[3]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孙小华,张晓,申醒,等.赛艇运动员有氧能力测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