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

2018-05-14孙宇

今日财富 2018年3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金融

孙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对能源的消耗呈现攀升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气候变暖、雾霾现象等频繁出现,已引起社会公众对当前恶劣环境的担忧,尽快转变低产能、高能耗、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增长模式的呼声不断升温,为解决这些棘手且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国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绿色”成为了新时代的标志。在全世界各国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绿色金融也悄然兴起。

一、绿色金融的定义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在平投资决策和日常业务中,将环保与清洁能源作为目标,在相关政策配合下,充分考虑环境影响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作为重要的因素纳,从而达到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向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域集聚的这一种创新性的金融模式。

绿色金融的目标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以金融市场为手段,保障绿色经济。相关标准和操作指引是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中国虽然是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但同时也承受着最严重环境、资源、气候风险,急需也必须要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金融作为支持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从金融部门的角度来看,绿色金融是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运作金融业务调整生态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金融相关介绍

(一)绿色金融产品种类

第一,绿色信贷。所谓绿色信贷主要指包括了针对银行零售业的个人客户群体的房屋贷款、汽车贷款、绿色信用卡业务,以及面向部分企业的项目融资、建筑贷款、设备租赁等等。目前在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支持鼓励绿色信贷的规定和政策意见,但就大形势而言,由于受传统业务及思想影响较深,大多数商业银行仍然将其看成一种具有公益性的活动或政策相应活动,真正在落实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责任等问题上,仍然不重视,在思想上出现了一定认识上的偏差。

第二,绿色债券。发行绿色债券,主要是为具有积极环境效益或气候变化效益的项目提供资金。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市场之一。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央结算公司)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绿色债券市场2017》报告,2017年,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总额达371亿美元(2486亿人民币),比上一个破纪录的年度增长了4.5%。在中国发行总量中有229亿美元(1543亿人民币)的发行与国际定义接轨,占全球发行总量的15%,这使中国成为2017年世界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潜力较大,且近今年一直作为全球绿色债券市场成长最快的部分,目前包括英国在内的全球投资者已经将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看作重要的合作伙伴。

第三,绿色银行。绿色银行主要说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2017年5月16日,大同绿色商业银行方案评审会在京召开且经过评审,方案得以通过。据了解,这是国内首个经过专家评审通过的绿色银行组建方案,标志着大同绿色商业银行从方案研究,进入组织筹建阶段,更标志着国内“绿色银行”这一组织形式的落地,也给全民参与搭建了一个常态化的平台。

(二)绿色金融行业分布

第一,绿色能源。绿色能源,即清洁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地热能(包括地源和水源)海潮能这些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国家。目前部分商业银行虽然也逐步开始加强了对清洁能源产业的关注和支持,但由于此类企业属于新兴企业,相较于传统行业,银行了解不深,商业银行往往挑选项目时更集中在技术成熟、收益明显的大型企业,对清洁能源行业仍采取谨慎或限制的授信政策。

第二,低碳工程。低碳工程方面我国目前其实现状并不理想,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开始逐步涉及碳金融业务,但总体而言只是流于表面,并没有广泛而深入地介人其中,并且涉及开展的业务模式相对单一且较浅,对于碳交易二级市场涉及过少,仍停留在“绿色信贷”的浅层次上。

(三)绿色金融市场参与者

绿色金融覆盖了很多金融行业,其参与者较多,现阶段最重要的绿色金融市场参与者除商业银行外还有保险业、证券业、投资业、金融服务业、信托担保业等,同时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及绿色非政府组织在绿色金融市场中也开始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补充作用,苏子和金融体制的改革,绿色金融市场正在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三、我国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现状

整体而言,我国绿色金融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几年来国家给予了大量的绿色金融政策上的支持,但受限制于绿色金融本身的特点,与传统金融业务我国绿色金融的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导致了商业银行对于发展绿色金融认识不是很充分,积极性也有限,各方面业务都处于探索阶段。

在当前阶段,由于对于绿色金融的探究较浅,各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绿色信贷仍是绿色金融的主体业务。绿色信贷指的是银行在贷款中,将项目及其运作公司与环境相关的信息作为考察标准纳入审核机制中,并通过该机制作出及最终的贷款决定。目前,這一业务模式与传统的抵押信贷等信贷方式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在信用标准方面加入了对于环境因素的考察。就目前银行大规模贷款的企业统计可得,相当一部分都是现金需求量大、劳动密集度高、环境污染重的工业企业,如果真的严格实施绿色金融标准,那么银行就必须放弃某些贷款业务,进而导致商业银行利润的下降,因此这一业务完全靠银行自愿完成,难度很大,其推动主要靠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政策推进。而除去行政推动之外,要想要想真正地调动起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积极性,那么从内部而言,商业银行自身也必须不断创新,在绿色信贷中找到新的盈利点和增长点。

碳交易,简单来说就是以市场化的手段来配置温室气体排放量,首先由政府综合考量,确定社会总的排放量,之后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的盈利水平和产业规模,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自由交易这些排放量,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绿色金融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这一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已经在北京、天津等地开放了碳交易所,但是市场开放程度还比较低,未来碳交易应当进一步开拓业务范围,降低准入门槛,积极探索碳股票、碳期权等新兴碳交易模式。

包括系统性的法规、政策、绩效考核这一整套绿色金融配套支持体系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在当前一段时期,这一体系发展的还很不完善。我国的绿色金融在当前只能算是起步阶段,至今还未摸索出一条可以将环境保护与商业银行利润有效统一的途径,因此,国家政策的推动是必不可少的。但就法规的制定、政策的执行来看,当区域利益、部门利益与环境保护出现冲突与矛盾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的需要往往选择忽视甚至无视环保部门。并且再加上,环保部门的信息不够透明,针对企业污染控制时缺乏有些社会或者舆论手段,而是过度依赖行政手段,这与绿色金融的市場化理念是冲突的,从长期来看作用有限。

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新常态必然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以往传统的采矿业、制造业势必逐渐向清洁能源、环保水务、轨道交通等低碳、节能、绿色行业专业,带动资金、人员、技术等要素优化配置,调整生产结构来推进经济绿色转型亦是大势所趋,在新常态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既是形势所推,更是中国对于以往粗放式经济发展的一次大调整。

(二)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绿色家园

中国正在加快推进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立足自身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在“新、奇、洁”上下功夫,培育生态农业、建立创意城市、利用好电商平台和扶持健康绿色产业发展。科学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去发展经济,所以只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逐步解决目前严重的雾霾、污染等环节治理问题,只有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建成美丽中国。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始终少不了绿色金融的“助力”。

五、绿色金融为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一)明确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拓展资金运用路径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营销,银行的不良贷款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小微贷款以及部分中小型企业贷款,不良贷款率很高,造成银行对于除一些大型企业和政府平台类企业以外的企业,贷款很难审批下来,同时以往的贷款金额也在不断地萎缩。同时,受到互联网金融对于市场的不断抢占,使银行传统的利息差收入空间受到较为严重的挤压,资金的使用效率下降,利润缩水。而这时发展绿色金融恰好为银行信贷结构转型拓展了一条新的路径,逐步退出传统的高消耗行业,增加在绿色环保领域的布局,重新配置信贷资金,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融资需求强劲,发展空间与潜力巨大

据统计可知,2015至2020年期间,中国目前已经制定的环境规划、计划和标准所需要的绿色金融资金需求为14.6万亿元,基于环境无退化原则、提高环境标准、实现更高水平环保目标所产生的资金需求为30万亿元;2015至2030年,基于当前规划以达到环境标准所需要的资金为70.1万亿元,总需求共计123.4万亿元。中国存在着巨大的绿色融资需求,绿色融资需求将包括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项目,都是期限较长,需求强劲的,可以为银行信贷投入和债券发行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降。

(三)突破传统客户群体、锻炼队伍提升创造力

目前,银行传统的信贷客户群体相对稳定,尤其是近两年经济下行时,为减少风险,各行不在培育新客户,只服务于建立了多年信贷关系的老客户。但绿色金融的推出,无论是信贷投放还是发行债券,都是一种新的突破。银行必须根据环保、节能、低碳类的绿色标准和要求重新营销拓展新的客户,这就要求银行人员要加强对新业务的学习和掌握,对是否符合、怎样符合绿色标准的企业开展调查、分析和认定,研究创新适合的绿色金融产品,无疑这些都会促进银行锻炼队伍提升创新力。

(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加了人民币作为绿色交易的主导货币的筹码

人民币争当绿色交易的主导货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作为绿色交易的主导货币的筹码,使我国银行间的资金往来,特别是和国际上的资金往来节省了管理上、程序上、人力上的麻烦,节约了成本,并进一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

六、银行业实施绿色金融所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时间主要以传统绿色信贷为主。实施绿色信贷的银行数量还不多,力度也不够到位,尤其是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还处于实践的初级阶段。另外银行系统会受到期限错配的制约。能够提供中长期贷款的能力非常有限,这就制约了中长期绿色项目融资能力,或者说使得中长期绿色项目容易产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挑战不容忽视。

(一)各行明细的政策制度欠缺且标准不尽统一

由于对绿色金融产品缺乏界定,投资者不知道哪些是绿色項目或绿色资产,并且对于企业而言,由于绿色的概念不明确,政策标准也很难统一。虽然人民银行已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并将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指标评估结果、银行绿色评估结果作为重要参考,纳入相关指标体系。但各家银行开展尽职调查的政策依据缺乏,大部分银行都还未出台具体明细的政策、流程和标准,且各银行出于对“绿色金融”内涵、外延的不同理解,可能会存在不尽相同的信贷政策、发债政策和执行标准,导致各家银行开展尽职调查的依据和决策会有所不同,最终影响数据的统计汇总。

(二)环保技术的不确定性

环保技术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复杂且难以解决,这是我国商业银行难以进人绿色金融交易的重要原因。由于绿色金融涉及的技术研发所需时间太长,过审困难,同时存在注册、签发、交付风险等问题,造成了关于绿色金融项目的贷款面临项目风险等诸多风险。商业银行面临客户开发和应用新技术的风险,很可能导致客户的经营和银行的信贷产生严重经济损失,对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创新适合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成本较高

绿色金融的推出也是银行经营战略和信贷结构转型的有利时机,所以开发创新适合农林牧渔、节能节水环保、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和交通运输等绿色项目的金融工具,如相应的信贷品种和发行相应的绿色债券以及服务手段,支持绿色融资活动因无参考标准,需要银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慧等。同时由于绿色融资项目期限相对较长,使银行资金还存在期限错配问题。

(四)信用体系不健全

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在推行实施绿色金融方面没有一个准确的信用评级,同时我国目前缺少权威的风险评级机构; 容易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使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金融活动时面临信用风险。

(五)国际金融同业竞争

目前抢滩大陆的国际商业银行都已经实施绿色金融多年,有着丰富的项目操作管理经验,相较于我国银行刚起步,管理操作经验不足,国外商业银行有着巨大的优势,是中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目标客户的有力争夺者。因此,面对这些同业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征程。

七、国内外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多方面探索

发展绿色金融在国际银行业早已成为一种共识和潮流,而其履行标准集中体现为著名的“赤道原则”。该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额度超过1000万美元项目贷款时,需综合评估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并利用金融杠杆手段促进项目与社会和谐发展。

(一)国外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典型实践。目前,国外许多大型商业银行不但采纳了赤道原则,还建立了与其相适应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

1、美国花旗银行。作为赤道原则发起者之一的花旗银行,采取了全面绿色金融政策, 花旗银行非常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运营管理方面,花旗银行设立了专门的物业服务机构,来管理公司在运营中的环境足迹并实行目标管理。2007年花旗银行就承诺在未来十年对气候友好型项目投资500亿美元,这个目标在2013年提前完成;2015年花旗银行又制定了在未来十年投资 1000亿美元的新计划,主要领域包括清洁水、垃圾处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节能产品及可再生能源方面。根据花旗银行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2014年,花旗银行依据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准则对405起客户交易进行检查。

2、荷兰银行。荷兰银行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荷兰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注重将银行的经济效益同环境、社会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运用专业的知识,结合可持续金融投资策略,荷兰银行实现了银行业务的可持续运营发展及客户满意度的提升,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声誉。荷兰银行一方面减少自身运营给环境的影响 , 能源消耗自2012年以来下降了31%;同时,荷兰银行增加在环保领域的投入,提供更多的绿色金融产品,更好的绿色信贷和投资服务。2014年,荷兰银行在运营的绿色项目资产就已达到53.99亿欧元。

(二)国内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初步探索。相比于国际同业,国内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的认知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本世纪以来,随着加快转型升级和注重环境保护的要求,国内银行开始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并通过总量控制、行业限贷等手段,限制污染型企业贷款,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1、工商银行。2003年,工商银行将环境指标纳入行业信贷政策的项目管理。2007年,率先在国内提出绿色信贷发展的整体战略。2013年,实现“绿色信贷一票否决制”。2014年,加入UNEP FI。2016年,成为国内最大绿色债券承销银行。截至2016年末,工行投向绿色经济领域的贷款余额达到9800亿元。

2、农业银行。2008年,农业银行推出我国首张环保主题信用卡。2006年,发行了国内首支绿色企业资产支持证券。

3、中国银行。2016年,提出“绿+”计划实施方案。2016年,在国际市场上成功发行美元、欧元和人民币3个币种绿色债券30亿美元。同一年,在国际市场发行5亿美元绿色资产担保债权,成为中资银行发行的首笔资产担保债权。

4、建设银行。2006年开始。“一票否决制”开始在环保信贷审核中实行。2016年7月,发布《中国建设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战略》。

5、交通银行。2007年,启动绿色金融工作。2012年,制定《绿色信贷政策》和《绿色信贷实施办法》,在日常信贷管理各环节中全面融入绿色理念。2016年,成功发行3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

6、民生银行。随着北京市东城区正式启动“北京绿色金融商务区”,中国民生银行在东城区设立首家绿色金融专营机构,优先支持东城区“北京绿色金融商务区”的发展。同时加大“绿色信贷产品”,积极支持包括天燃气、电厂排放、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类型的企业,开发出多种形式的低碳金融创新产品。

7、兴业银行。作为国内首家的赤道银行,兴业银行先后创新了能源合同管理、碳排放交易、排污权交易等融资产品,推出“绿金融全攻略”,初步構建了覆盖绿色产业链上下游的金融产品体系。在体制机制方面,兴业银行总行设立环境金融部,在全国33个一级分行设立了环境金融中心,并在二级分行配置专职的绿色金融产品经理。

八、相关建议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标准体系正在成型。2017年上半年,包括绿债认证和披露、绿色评级方法、环境压力测试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这为绿色金融市场未来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打下了基础。并且就国际市场而言,全球绿色低碳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所以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和银行都要抓住机遇,正视挑战,积极应对。

(一)政府相关部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确立“四转”的转型发展思路,即:观念转变、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环境转优,积极探索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一要形成高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政府要着力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机构或办公室总牵头,加强政府部门间在环保信息收集、整理、披露等方面的协作,以及在“大数据”运用方面的系统对接,通过建好“基础设施”,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更加积极地投入绿色产业。同时,加强政府同相关季候以及商业银行的协作。政府金融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发挥好桥梁纽带和组织保障作用,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搜集、环境评级、产品创新、风险保障、信息披露、融资渠道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和有力支持。可以建立定期的银政企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

二要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法律体系。建议制定完善的绿色金融法律,明确规定环境污染者应承担的责任,建立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和惩罚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促使企业有压力和动力去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金融季候更好地督促客户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推行绿色金融。

三要建立专项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针对银行业经营绿色金融业务所实施的财税激励政策作用,例如建立财务贴息、税收减免、税前计提拨备、坏账自助核销风优惠政策,以促进其积极性。对不履行职责的单位也要采取措施加以促进。

(二)银行作为绿色金融实践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绿色金融是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仅关系到银行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一是树立绿色理念,担当金融责任。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既然发展绿色金融能有效降低信用风险和外部风险,在具备良好的发展绿色金融外部环境时,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高起点、前瞻性确立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制定业务绿色标准,例如从准入机制、流程控制、限额管理、内部检查、风险预警等方面制定详细的标准,实现绿色金融发展的全流程控制。

二要完善绿色金融考核机制。商业也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应当着力改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调整考核权重,强化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正向激励,完善绿色金融考核体系。另外加强完善绿色金融管理机制,设置更加科学的评级体系,引入全流程评级机制,设置绿色准入门槛,细化客户分类,建立差变化的绿色金融品评审机制,引导信贷资金向绿色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倾斜。

(三)创新产品设计,强化多元支撑

创新是绿色金融发展的灵魂,商业银行要进一步转变当前已绿色信贷投放为主的“治标”模式,努力将绿色金融推向“2.0版本”,不断更新升级。随着互联网金融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提升的趋势,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绿色金融产品的专业化经营、标准化运作、和批量化推广,以降低绿色金融业务成本,提升客户服务能效,赢得竞争先机。在当前银行业金融市场竞争同质化,利润增长模式僵化、利差收窄、监管要求趋严的大背景下,核心竞争能力和新的收入增长来源成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成果与否的关键点。在国内绿色金融交易市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创新“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金融交易市场融资机制,同时推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支持绿色产业基金等创新业务的发展,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突破现有制度框架限制,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力度,解决目前银行传统信贷业务无法狩猎的环保领域。

(四)优化渠道建设,做好客户培育

商业银行需要培养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外部招聘方面,除了招聘相关领城的专业人才外,还可以考虑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联合定向培养绿色金融人才,在全日制学习阶段给定向招聘的大学生或研究生提供绿色金融相关的实习机会,毕业后到定向培养的机构工作,这样可以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 内部培养方面,可以通过引进金融、环保行业专家或专职培训机构,采取集中学习、现场讲座、视频培训等多种方式,对绿色金融从业人员进行分步分层系统性专业培训,系统学习环保专业知识、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国际国内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模式、绿色金融产品操作实务等,提高员工绿色金融风险识别、判断的能力,提高对项目技术可行性、节能量测算等方面的分析水平,提高对绿色金融的接受力、响应力和执行力。同时培育绿色金融客户群体,当前“三降一去”正在开展,大量“低端”无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被市场淘汰,经过优胜劣汰的洗礼,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要么是科技型、成长型、创新型企业,要么是相对比较规范的企业。但这类“双创”企业在成长期往往因为抵押、担保、资产、准入、前途不明等种种原因,无法得到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地方政府,通过建立严格的评价筛查机制,制定一个双方均认可的绿色企业名单,通过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解决这些企业无抵押、无担保等融资阻碍,实现风险共担。不仅能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能够降低商业银行的融资风险,还能为商业银行自身培育未来潜力客户群,实现共赢。

(五)加深外部合作,实现开放共赢

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要加强业务绿色标准的落地,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事实上,目前对国内企业和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已经普遍制定了比較完备的绿色信贷政策,但目前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去”,这就要求企业的发展必须符合走出去地区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对接就显得更加重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商业银行应该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针对“走出去“企业建立差异化的、有针对性的绿色信贷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走出去”目的地当地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需求。从实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依然习惯“单打独斗”,都想坐上绿色金展的“头把交椅”,但基于绿色金融点多面广的特征,各个市场参与主体往往只能在绿色金融的某一方面独当一面。要想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商业银行可以将发展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市场、基金市场、保险市场、证券市场等交易市场进一步融合,丰富自身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通过智慧服务、开放服务、融合服务更好地投身绿色金融发展进程,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从而加快自身绿色金融发展的经验积累和传承创新。

九、结论

综上所述,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无论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企业盈利的角度看,金融业实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国外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新金融投资理论等学术研究已经深入开展,并取得了相当成果,金融企业亦已行动起来实践新型的金融发展战略,将企业竞争力和改善环境联结在一起。反观国内,有关学术研究尚未真正开始,金融业和公共部门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也没有金融业的深度参与,绿色金融或可持续融资只能是徒有其表。因此,现阶段我们应首先营造全社会的绿色文化,加强全社会对绿色价值的认同感,增强环境责任感。同时,应借鉴国外研究和实践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具体的实践。(作者单位为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追踪绿色的秘密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再造绿色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