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工匠精神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探析

2018-05-14郭英才付洪涛唐娜娜赵玉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10期
关键词:工匠体系精神

郭英才 付洪涛 唐娜娜 赵玉

[摘 要] 培育具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国家需完善职教体系,为职业人才培养营造政策环境;高职院校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将“工匠”与“精神”并重,不断探索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合格人才。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职教体系;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0-0062-03

当今世界国与国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素质竞争,一流素养人才造就一流质量的产品。新世纪要实现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对人才素质、创新精神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个新词、新概念受到广泛关注和热议。“工匠精神”的提出同时也反映了高职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更加凸显培养学生追求产品精益求精,严谨耐心、敬业专注的工匠精神。良好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加快发展现代高职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题中之意;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制造业升级,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工匠专指从事手工制造和劳作的匠人,一般来说,他们忠于职守,辛勤劳作,但是文化不高,地位低下。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现代意义上的工匠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剑桥大学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教授在其作品集《匠人》中指出,工匠的领域远远大于熟练手工劳动的范围,既可指手工作坊的师傅,也包括实验室技术人员和乐手等。我们认为,凡是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从生产技术人员、艺术创造者到科技研究人员,从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一切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有专长的劳动者,都是工匠。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执着与创新,是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体现出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具体来讲,工匠精神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内含严谨细致、一丝不苟、耐心专注、锲而不舍、专业敬业和批判精神。“工匠”强调的是生产专业方面的技能、技艺和技术,“精神”强调的是专注、忠诚、创新及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

二、培育职业素养打造工匠精神的现实必要性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必备的职业能力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隐性素养,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思想素养、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心理素养以及行为素养等,其与工匠精神的内涵是相通相连的。工匠精神代表一个时代劳动者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暗含着对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较长时期,职业教育过分侧重“工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精神”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重拾工匠精神,呼唤工匠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匠心”,既培养工匠专注、细致于技术工作的专业精神,也要培养工匠忠诚、献身于技术工作而必须具备的良好职业态度和乐于技术工作所必须具有的较高人文素养,这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当前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表现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职业认知模糊、职业精神缺失、职业行为失范等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发展职业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增强国家竞争力。高职教育除了要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要重视其职业素养的提升。通过从国家层面引导、学校层面实施、教师层面落实、学生层面内化、企业层面反馈,形成五方联动机制,用“匠心”“职业性”彰显高职院校特色。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中,在思想认识上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理念,在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

当代发达国家普遍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实现其经济和政治目标的重要途径。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提出了2020年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近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各方面更多的认可,高等职业教育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但从整体上看,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依旧比较严重,职业教育招生政策也存在不公平现象,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总体上缺乏资金和教育资源等,我国的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依然面临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令人无奈的现实。由此带来的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是,我国从高职院校毕业而成为行业权威和技能大师的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据统计,日本高级技工在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占比达到40%,而德国更是高达50%,而中国仅为5%,全国高级技工的缺口近1000万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今天,要加快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制造强国转变,不断完善职教体系,更加重视高职教育建设,增强高职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培养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我国经济实现从外延向内涵、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推动,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升级。

三、以职业素养培育为着力点打造工匠精神的对策思考

(一)国家层面引导:完善顶层设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从国家层面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与投入,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规范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体制,优化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促进高职教育快速良性发展,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氛围。

1.加强政府主导落实政策保障,提高职业教育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当前,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职业教育方面的文件,地方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法规和政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要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和信息环境,重视职业教育整体升级。各地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不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差别,我国当前针对各地区差异化法律制度并未形成完整体系。地方政府要建立完善并认真落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职业教育软硬件建设,从制度上保障职业教师的待遇和职业教育地位。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行倾斜政策,对地方紧缺专业技术人才要加大投入力度,优先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

2.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吸引优秀学生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建立适应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职业学校与普通教育互通融合、适合终身教育需要的开放性职业教育体系。”当前需要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体系之间沟通与衔接模式,推进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分级培养或联合培养,构建“中高职衔接”“专升本贯通”“本硕相连”的课程体系与相关学制,推进中职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过程、课程改革、专业实训、考核评价等方面相衔接。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学历和学位层次提高的深造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平台,改变职业教育是次于普通教育的“二流教育”偏见,吸引优秀的学生资源进入职业院校,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

3.规范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优化职业教育模式

我国现行的职业标准还不完善,还缺少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很多职业资格认证的管理部门还未实现统筹和统一。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研究制订不同职业所需的职业资格,细分类型,细化标准,形成完整、统一的标准。同时规范各技能鉴定机构,对其资质严格把关。职业教育要将职业资格与学历文凭相衔接,改变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促进各类培训发展,将教育与培训整合起来,采用证书体系,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证书教育的整合、技能证书与专业证书的整合,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4.加大校企合作政策支持,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强调“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自主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地方政府要完善企业融入职业教育过程激励机制,给予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优惠政策,调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入融合的体制机制,不断改善目前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

5.优化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控

要研究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入职的资格要求,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制度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能力提高的在职培训机制,吸引既有實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企业、行业人才作为兼职或专职教师加入职业教育与培训教学队伍,有利于密切学校和行业企业的联系,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前提是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要求,“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前,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行之有效的教学教育管控机制,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对职业院校同类专业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纳入管控机制进行考核督查,定期公布评价和考核督查结果,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规范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建立职业院校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利于增强职业院校的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

(二)学校层面实施:坚持立德树人,全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在2015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把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提升职业素养既要重视技能、技艺和技术培养,也要强调学生专注、忠诚及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要将“工匠”的技能与“职业”的素养并重,要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和企业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职业素养培养规划,健全职业素养培养的体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1.加强领导达成共识,重视职业素养培养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已经逐渐从单一的技能培养转到重视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但职业教育受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不少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仍然比较欠缺,没有将素养教育真正纳入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缺乏整体计划与安排,更多突出技术培养,忽视学生素养养成。这体现在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不完善、人文素养课程不重视、课外教育阵地不丰富、校企合作不深入以及最终的学生评价体系不全面等。这种重技能轻素养倾向,阻碍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制约了学校对工匠精神的有效培育,不适应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

高职院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为抓手,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核心位置,学校领导要达成共识,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确立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培养人才质量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声誉和竞争实力,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相关制度与体系建设,建立职业素养培养长效机制

加强职业素养培养的体系建设,既是学校法制化、规范化的体现,也是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和必要保障。职业素养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构建促进职业素养培育的长效机制,引导学校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包括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与突出学生素养培养的课外活动体系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有关激励、培养、考核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培养能力;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制订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政策及管理制度;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制度,构建校企互动合作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机制,形成基本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无缝对接;完善科学、合理评价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制度,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方向起到导向、检查、控制和激励的作用。通过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将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建立职业素养培养的长效机制。

3.加强课外职业素养培养阵地建设,搭建素质拓展教育平台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拓展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精神是重要的平台,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基本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感恩、进取和奉献意识。另外,国家和社会行业方兴未艾的各种技能竞赛活动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契机。技能竞赛既能展现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水平,也有利于在竞赛中展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学生认识到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同等重要,培育学生敬业、专业、不懈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

4.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双提高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最终要通过企业的使用来验证。企业是社会经济运行的载体细胞,要让“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中扎根,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主导,从政策层面提供支撑,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鼓励激励企业转变观念,主动承担职教育人的重任,积极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环境。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要靠长期工作实践积累,还要靠企业文化的熏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现代学徒制,在教育中贯彻质量管理的理念、标准与策略,使高职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不断受到企业文化和行业精神的熏陶,将“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训和实践中增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工作责任感,使学生获得精神成长和职业成长,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需求,这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有效体制机制,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通、合作共赢、发展共享的联动机制,有利于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最终将职业人的工匠精神固化为一流质量的产品,培养中国制造的牢固脊梁。

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当代职业人是建设制造业强国、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需求,是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在新常态下,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打造制造业强国,高职院校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责无旁贷。国家需完善职教体系,更加重视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在重視技能训练培养“工匠”的同时,更要凸显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精神”的培养与塑造,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探索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大批优秀的具有敬业精神、创新能力的文化基础实、职业道德好、专业技术强和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力,陈焕章.我国工匠精神研究述评[J].成人教育,2018(4):57-61.

[2]崔秀然.工匠精神缘何重要[J].人民论坛,2018(6):94-95.

[3]闫广芬,张磊.工匠精神的教育向度及其培育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7(6):67-73.

[4]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稿,2017(10):25-27.

[5]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J].高教探索,2016(5):85-89.

[6]任军,邹坪,朱凯怡.基于职业能力观的职业素养概念辨析[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6(7):18-20.

[7]王晓漪.“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J].职教论坛,2016(32):14-17.

猜你喜欢

工匠体系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拿出精神
致敬!老工匠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