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灯具开发设计”“慕课”建设实践研究

2018-05-14肖知明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思路目标创新

摘 要:“慕课”作为一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由于其教学资源的“精品化”“精细化”,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开放性”,吸引了众多学习者的广泛参与。“灯具开发设计”“慕课”创新项目式教学方法,精细的、碎片化的知识点,以学生“会学”为目的,实现教学目的转变;以实际项目为载体,通过“实践—学习—再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转变;以工作室为平台,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变。课程建设以“两大资源、八大模块”为基础,系统设计训练项目,搭建能学、易学、乐学的课程平台。

关键词:目标;创新;思路;建设

作者简介:肖知明,硕士,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东 中山 5284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山职院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灯具开发设计‘慕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编号:JYB15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5-0047-02

一、课程简介

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灯饰方向)的职业能力核心课,课程通过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灯饰设计能力。本课程开设在三年级上学期,课时80学时,前导课程有手绘表现与快题设计、设计思维与创意、AutoCAD、RHINO、灯具行业标准与认证、灯具材料与工艺等,后续课程为毕业综合实训。

2. 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完成灯具开发设计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设计调查的知识进行灯具开发设计的前期调研,掌握灯具创意设计的方法,并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工艺与恰当的结构,运用效果图表达出来。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参与全流程链的灯具开发项目的运作过程,掌握不同类别灯具开发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3. 课程历史沿革。本课程开设于2009年,课程开设之初限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仍沿用传统知识传授型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做分离,理论与实践分离,实用性不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2013年本课程开始项目化教学改革尝试,结合古镇灯饰产业特点,以工作室为平台,以实际项目设计为突破口,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近几年来,课程在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工场+市场”三结合循环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框架下,通过优化教学环节和实训项目,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场景,依托教师工作室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工场、灯饰产业市场,深化“项目引导,循环递进”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职业能力。课程教学以企业项目为载体,课程的实训项目来源于合作的灯饰照明企业,实现课程任务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课程建设的特色与创新点

以学生“会学”为目的,实现教学目的转变;以实际项目为载体,通过“实践—学习—再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转变;以工作室为平台,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变。

1. 教学目的的转变——变“学会”为“会学”。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对不同类型灯具设计的实践,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懂得了思考,掌握了工作的方法,实现了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2. 教学过程的转变——变“理论传授”为“项目体验”。打破“传统理论学习+集中实训”的教学模式,以典型的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校企合作开发学习性工作任务。将基本理论知识融入项目中,且每个项目突出一个能力培养主题,按照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对项目进行优化。通过“先做—再懂—再做”的过程,实施“实践—学习—再实践”的循环,逐步实现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3. 学生角色的转变——创新工作室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创新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并适时引入企业的生产任务,借鉴企业的运作流程进行项目教学。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创设“工作小组”组织形式,实施师—生、生—生互动教学,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工作室营造了与实际工作岗位高度一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转变,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向“职业人”社会角色的转变。

三、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1. 建设目标。以“能学”“辅教”为核心,通过校企多元合作方式,建成面向多元化使用者,具有行业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课程将围绕“两大资源、八大模块”进行系统化设计,借助先进的网络教育技术,实现开放式学习和管理。通过持续化更新,逐步丰富专业资源,以满足相关专业教学、企业培训和社会学习者的需求,提升我国灯饰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2. 建设思路。

(1)系统设计,满足学习者需求。根据专业、企业、社会学习者的需求,系统设计本课程网络架构和资源种类,建设“两大資源、八大模块”,力求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在教学资源、课程资源、设计素材、行业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两大资源包括基本资源和扩展资源,八大模块包括教学文件、典型项目、网络课堂、校企合作、设计资源、考证指导、设计前沿、教师工作室,每一个资源模块下面包含若干子模块。

(2)多元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多元合作,筹建优秀专业团队,整合灯饰设计资源,吸纳企业优质案例,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支撑,建设共享开放、持续更新的在线开放课程,满足多元使用者的需求。

(3)多样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和虚拟仿真等多样资源形式,提高微课程、动画、虚拟仿真等资源比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4)持续更新,保持网络课程的先进性和时效性。灯具设计更需要领先行业,保持课程的先进性与时效性尤为重要。设立校企信息互通系统,设置企业在线、技术前沿等专栏,及时更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实现高效互动和持续更新,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课程的效能,增强使用率和社会服务能力。

四、课程建设内容

1. 课程整体设计。课程设计总的思路:行业企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知识、能力、素质分析—课程内容解构与重构—项目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教学评价设计。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行业企业调研为前提,校企共同对灯具设计所必需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共同制定本专业学生所需的课程知识体系、职业技能和素质目标,重构课程内容。

(2)以“设计任务书解读—资料收集—方案设计—方案修正—方案评价”的实际设计过程为导向,设计工作项目和学习情景。并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构建课程项目,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优化。

(3)在课程实施中,創新工作室教学模式,创设职业氛围,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高度一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落实工学结合。通过“实践—学习—再实践”,实施“做中学、学中做”,变学生“学会”为“会学”,并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社会角色的转变。

2. 课程网站建设。优化网站功能与结构,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试题库和交互式测试系统、网络交流和答疑平台以及在线作业提交与评阅系统等。

3. 课程资源建设。围绕两大资源、八大模块建设课程资源,扩大信息量,实现资源冗余,以方便主讲教师或企业兼职教师自主搭建课程内容以及方便各层次学生自主拓展学习。

(1)基本资源。课程基本资源建设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等、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以及相关微课程等。课程基本资源建设能系统、完整、科学地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课程的教学设计、资源配置及利用与课程改革成果,能有力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基本资源的建设中,主要采用文本、图像、视频、语音、动画和虚拟仿真素材等各种形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微课程、动画等资源比例,重点建设一批针对各模块知识点或技能点的微课程。

(2)拓展资源。加强交互性、多样性的课程辅助资源建设,收集能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环节,支持教学过程的各类典型新技术应用、设计制作案例、项目开发案例、专题讲座、素材资源、技能考证指导与练习题库、各级专业技能竞赛章程、竞赛试题,做到能涵盖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培训、新技术普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对相关重难点拍摄制作微视频、FLASH动画等,进行专题研究、重点突破;对典型项目编制更为完善的作业指导书,补充设计案例,更好地支持学生线下自主学习。

4. 课程团队建设。建设一支校企融合、优势互补,且分工明确、协作有序、执行力强的课程教学团队。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吸收引进企业能工巧匠担任课程主讲老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学过程校企结合,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要求教学活动融教、学、做于一体。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和专长,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

课程建设过程中将继续采用培训、进修、企业实践等各种途径和方法提升团队成员的职业教育执教能力。同时,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和具有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加入教学团队,进一步优化教学团队结构。

5. 课程运营管理。在线开放课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运营管理作为保障。课程的运营管理包括课程用户的账号管理、课程资源的更新、课程内容的发布、网络交流答疑平台的管理、作业的发布与评阅等。为了保证课程平台流畅高效地运行,必须做到课程团队成员分工协作、责任明确。

参考文献:

[1] 孟汇海. 基于MOOC的高校德育课程新模式探究[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60-64.

[2] 田文艳. 慕课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转型实践与思考[J]. 理论观察,2015,(3):170-171.

[3] 顾钰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5-117.

责任编辑 秦俊嫄

猜你喜欢

思路目标创新
我的思路我做主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