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2018-05-14张晓晗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8年8期
关键词:课程表社会化法治

张晓晗

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主编鲁洁教授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活论意义中的‘成人之道是使道德从远离人的存在和生活世界的抽象理性的规范体系重新回归人类生存的自觉意识,它呵护人的实践的、自由的本性,为人的生成发展的可能生活提供终极关怀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因此,《道德与法治》试图为儿童社会化发展探寻一条具有可行性的道路。

一、价值迷失:当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现状

传统的品德课堂教学内容是以教材为主的,即使在品德新课标大力倡导“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的情况下,品德课教师们大多也只是将学生的生活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材料,而非主要材料。从今年秋季,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在全国开始使用。从“品德与生活(社会)”到“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更名意味着课程内涵的丰富与深化,帮助儿童重新建构对生活的认知,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法治规则观念,探寻更为贴切的社会化发展的途径。

二、德性关怀:课程内容深度剖析

《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立意,法治是作为社会人的底线,道德是制高点,人的道德完善没有上限,从这两个维度推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目标导航,正视儿童社会化发展

《道德与法治》的目标确立以“价值立意”指导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分析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其具体目标包括: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对于道德成长和法治意识的目标进行精准化定位,体现了儿童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2.内容护航,紧贴儿童社会化发展

统编《道德与法治》呈现三种时间维度的生活,即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为儿童社会化发展建立了现实基础。以一上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为例:第一课《开开心心上学去》回忆:学校里什么样儿?交流:第一天上学的感受,属于“过去的生活”。 分享:书可真好看,怎样把它们保护好?讨论:弹弓也能带吗?实践:学习整理书包,属于“当下的生活”。实践:学习整理书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属于“未来的生活”。本单元其他三课《拉拉手,交朋友》《我认识您了》《上学路上》也是以同样的生活逻辑进行搭建。

“小学生”是儿童入学后首先建立的社会身份,如何适应这一新身份,以及相匹配的社会环境、行为准则、情感唤醒等,都是课程中促进社会化发展的相应体现。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立足于学生的最佳发展区域,着眼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力求实践生活,倡导在生活现象的解剖过程中整合知识逻辑的内容,在社会话题的探讨过程中领悟理论逻辑的基本观点,提升社会发展能力。

二、幸福指向:课程多重实施策略

1.感悟,自我概念的客观形成

认识自我,从而判断自我,才能更好地理解自我。在道法课的具体实施中,通过各种生活情境的引入和创设,有利于学生真实感悟的生发,从而有效形成自我概念。

统编《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用男孩、女孩的形象替代了原先《品德与生活》兔子的卡通形象,让学生更有代入感。在动作上,小兔子很多时候是拿着话筒做出采访的姿势,与学生依然有距离感。在语言上,男孩、女孩是用第一人称在思考,他们代表的是学生自己。因此,教材中出现的各种场景和孩子们更显亲近,让孩子们觉得这就是自己的生活原生态。

在俞李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上课了》这一课中,俞老师用和学生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表进行引入,并在整堂课中进行贯穿,让孩子们说说在哪里见过课程表,课程表有什么用,并且小组观察讨论,从课程表上看到了什么,考考孩子们哪天的哪一节是什么课等等。小小一张课程表的引入运用,像一个中介将孩子们的真实生活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了联结,使孩子们首先认识到小学生这一自我身份定位,并了解到按照课程表进行学习生活的校园准则,实现自我调整与自我期待,从而完成社会身份的过渡。

2.合作,社会交往的能力提升

在执教一年级的《大家一起来》这堂课时,为了凸显教学目标中学会合作这一主题,我们安排了“情境引出合作”“游戏体验合作”“小组运用合作”“校园实践合作”“儿歌赞美合作”五大合作板塊。让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习合作,在交往中学会交往。

在“情境引出合作”这一板块中,老师出示教材绘本中小鹿和小猴的图片,一边板贴一边演故事,“我们来到了一条小河边,遇到了小猴和小鹿。原来呀,河对岸有一棵茂盛的桃树,小猴想爬树去摘桃子吃。小鹿打算吃鲜嫩的桃树叶子。可是河太深,小猴过不了。小鹿可以过河,但是桃树太高,够不到桃树叶子,他们俩站在河边都犯难了,想请××班的小朋友来帮忙,你们能帮助他们吃到自己的美食吗?”接着老师请两个孩子们上台,一个讲接下去的故事,一个用贴图动画的形式,配合着把故事表演出来。在这个故事的讲述与表演中,孩子们既感受到了小鹿、小猴两个动物之间的合作,帮他们自己解决了困难,更是通过自己和同学的合作,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尝试着在课堂中与同学进行合作。

3.体验,社会适应的基本建立

说教式的社会性教育难以促进儿童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行为的形成。所以,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行为后果,加深他们的感受、体验,从而使他们理解正确行为的意义,获得内化的行为品质。

励娜老师在设计一年级的《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的体验活动:

1.活动:午餐开始了,我们该怎么排队打汤呢?由一组孩子上台排队拿碗盛汤。

2.反光镜:感受学校里不排队的危害

(1)不排队发生的意外:讨论教材中的案例——挤门。

(2)不排队而造成的悲剧(看新闻视频):讨论云南昆明的一所小学,因为孩子们没有主动排队而发生的一起导致6人死亡,26人受伤的校园踩踏事故。

三、温暖践行:课程完整性的搭建

《道德与法治》课的完整实施,是一个从课前到课后、课内到课外,贯穿学生所有生活情境和社会场所的落地过程。因此,课程必须要实现“生活的回归”。首先,课程实践要充分利用多重环境,联同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等,进行实地践行,在真实的社会践行中培养德行。其次,积极推动角色认同,以正面榜样、班级文化等手段,采用情感诱导、布置任务、交流实践等方法,让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社会角色。最后,让多元评价落地生根。学生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不是单线的,容易起伏,内容也具有复杂性,各方面的能力发展更是具有不均衡性,因此道法课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体现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的社会化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表社会化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课程表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做生意
自制课程表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