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诈骗常见手段梳理

2018-05-14

中国防伪报道 2018年2期
关键词:个人信息二维码诈骗

社交软件中,要论用户量,微信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概也因为此,微信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频率也非常高。用户在刷朋友圈、晒朋友圈的同时还要与不法分子斗智斗勇,以免成为骗局受害人。

微信诈骗又出新招

有微信网友收到这样的消息:由于您的微信账户尚未二次实名认证,即将冻结账号,请点击下面链接重新认证。兰州警方表示,这条消息是不法分子打着“严厉打击网络诈骗”旗号的一种新型诈骗方式,千万不要去点击这种不明链接,以免上当受骗。

警方表示,这条消息是一个利用“微信支付”图片作为头像,用户名为“微信安全管理中心”的账号发出的,以你没有实名认证为由,让你点击网址链接。这种链接里很可能是含有木马病毒的程序或者是虚假钓鱼网站,一旦点击,木马病毒随之而来,或是进入了骗子的圈套,导致账户存款受损。

兰州警方提醒,务必安装手机安全软件,长时间收不到短信及电话,马上检修手机;不要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不要透露短信验证码,转账前一定要电话确认,尤其是大额转账。

微信诈骗常见手段

接龙红包

受骗者会被拖进一个陌生的微信群,一进群就抢到一个101块的大红包,然后群里很多人就会@受骗者继续发,此时受骗者才意识到在群里手气最佳的要红包接龙,于是只能按照规矩发一个200元的红包让大家抢。在接下来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受骗者玩微信红包接龙就赔了2000多元。

接龙红包拼的是手气,通常抢到最少或最多的继续发。类似玩法还有比红包尾数大小,石头剪刀布等。一些庄家会利用软件作弊,设定不抢最小包或者最大包、位数修正、单双等,至于石头剪刀布、丢骰子根本不需要软件,先把网络断开,接连发送几个骰子,无网络状态则发送失败,然后玩的时候连接网络选点数大的那个重发,骗取不知情玩家的钱财。

抢红包神器

徐女士在微信群认识一个朋友向她介绍了一款抢红包神器,称可以设置自动抢红包以及降低小包概率。徐女士听后很心动,就花350元购买了这个软件安装到手机中,这二天徐女士登陆微信发现一万多余额被转走了。

为了抢到红包,运用抢红包软件作弊的做法慢慢传开,在某宝输入“抢红包”,各种控制尾数、降低小包概率等的“神器”价格从几毛钱到几百元不等。其实抢红包软件中暗藏木马的可能性很大,一旦安装使用,就面临个人信息被盗取,微信钱包及银行卡余额被盗走的风险。

合体“红包”

王小姐在小学群里看到同学分享一个“微信红包”链接,点开居然是96.68元。点击“领红包”后弹出一个页面显示需要将红包链接分享到2个微信群,红包将自动存入零钱包。按照提示操作后,王小姐却一分钱都没有收到。

微信并没有推出此类需要“转发”才能获得的红包,真红包拆开后资金会自动进入零钱账户。该类诈骗案件为个别公众号滥用企业付款功能仿造微信红包,通过“合体抢红包”“转发分享领红包”等方式对“红包”实施诱导分享,目的是获取用户个人信息,也是一种营销手段。

付款码截图

小赵在朋友圈做化妆品生意,一天收到昵称“美美”的人要购买眼霜,“美美”称自己当日红包和转账金额已经超额,让小赵发二维码给自己扫码付款。小赵将收款码截图发给“美美”后对方称该码不对,并诱导小赵将付款码发给自己,在“美美”的提示下小赵一共发送了3个付款码损失1500元。

该类骗局在于受害方搞不清微信的付款码和收款码。片子通常会以当日红包上限或者扫二维码更方便为由索要二维码,并误导受害者将付款码当成收款码。根据微信钱包使用说明“在安全系统保护下:每笔小于1000元订单无需验证支付密码”,也就是说商家使用扫码枪或者摄像头扫付款码即可直接完成交易,不需要密码。

微信盗号

小林的微信收到好友消息,称手机刷机后联系人号码没了,要重新新建联系方式。得到小林手机号码后,对方又发来微信称登陆微信需要好友验证,要小林把收到的验证码发给他。小林将验证码发过去后却登不上自己的微信,再修改密码登陆发现零钱已经没有了。

微信盗号方法十分简单,知道账号或者绑定的手机号码后,使用手机号码验证可以绕过密码直接登录。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漏洞在骗取你的手机号码和验证码后,可以轻易盗号。注意很多骗子可能会分两步,第一步先骗取你的号码,第二步就是隔断时间会伺机说需要发验证码或者网址到你的手机。这样的骗局往往容易掉以轻心。因此,不要轻易将手机号和验证码告诉别人,另外微信錢包登录一定要设置密码。

扫码送礼

“扫二维码免费送一桶油”,不少网友抱着扫完关注领礼品后马上取消关注的心态,对扫码送礼活动来者不拒。却不知道个人信息,银行卡卡号包括密码等被片子一览无余,导致资金被盗。

二维码暗藏木马风险,光从表面难以辨别其是否隐藏病毒木马。该类案件利用受害者侥幸和贪图小利的心理,以丰富的奖品为诱饵引导大家扫码,但实际这些二维码带有手机木马病毒的下载网址,一旦不小心安装,盗刷就发生了。

砍价0元购

吴女士参加某公众号的“砍价”买包活动,只要邀请朋友在链接页面中帮忙“砍价”就能低价买到女包,最低可砍到0元。在十几个群里都发红包叫人帮砍价后,包包总算降到0元。但兑换时却显示库存不足,与商家联系被告知活动限量5个。

微信“砍价”是商家常用的网络营销方式,或是骗取个人信息与钱财。参与砍价多数要提交个人信息,而你邀请数十数百个朋友砍价后,以为将6000块的苹果手机砍到2000块,最后买到的只是一个山寨机,甚至根本没发货。而微信用户并非实名,案件调查取证难度大,损失难以挽回。

当然,微信砍价活动也不乏真的,消费者在砍价前要先核实信息真伪。

朋友圈集“赞”

这种诈骗方法最多,主要分两种情形:一是集满多少个赞就可以获得礼品或优惠,实际等你集满了要求的“赞”,去兑换礼品或领取免费消费卡时,发现拿到手的奖励“缩水”,主要目的是骗取快递费。二是商家发布“点赞”信息时留了“后手”,并不透露商家具体位置,而是留下电话,要求参与者将自己电话和姓名发到微信平台。一旦所征集的信息数量够多,这种“皮包”网站会自动消失,目的是套取更多真实个人信息。

对这种点赞的信息要先查证一下,打个电话咨询,必要时可把咨询答复录下,防止商家“赖账”;也可直接实地查看,眼见为实。

微信投票

白女士参与某微信公众号发起的“萌宝宝大赛”,不用缴纳任何费用直接微信报名即可。报名后白女士发动亲朋好友一起投票,并花6000元找人刷票,原本一直遥遥领先的白女士到截止日那天不断被超越,最后因排名靠后无缘大赛奖品。

微信投票活动大多需要参与者提供真实相片、姓名、生日、手机号,存在个人信息被倒卖可能性。幫忙投票的也一样,投票外链还可能隐藏木马。另外切勿轻信网络“刷票”,此类存在比赛主办方与刷票公司合作从中提取分成的可能,而主办方在后台可随时改动数据,花再多的钱刷票都可能被别人超越。在此要提醒广大用户,对来源未知的活动要谨慎参与,仔细辨别主办微信公众平台和赞助商。

产品试用

这个与集赞送礼骗运费的套路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换了个理由而已,打着产品试用的幌子实则是骗取人们的运费。人们把运费发过去之后,对方不是消失就是寄来一些价值远远低于运费数额的低劣产品。

“摇一摇”“漂流瓶”交友

微信的“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让用户有认识陌生人的可能,但同时也让不法分子有机可趁。一些不法分子伪装成“高富帅”“白富美”通过这些功能与陌生人“搭讪”,一旦获取对方的信任就以投资、治病救急等各种理由借钱。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认识的朋友,都要牢记“交友需谨慎”,毕竟世上“白富美”“高富帅”是极少数的。

海外代购

不法分子以优惠的价格为诱饵,打折代购。网友付款后,骗子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理由,让网友加付“关税”,等网友付钱后,骗子消失,商品也没了。

微商、海外代购都一度火爆朋友圈,随着涉嫌传销、销售假货等新闻的不断曝光,目前处于“冷静期”,但对此依然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不管是买到假货还是钱直接打水漂,都说明诈骗行为实际存在。

身份克隆

某公司的会计李女士被“董事长”拉进一个新建的微信工作群,群里6人都是公司同事,头像、名称都对得上。在外开会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在群里热聊后,要李女士将公司的85万转给江苏的一名客户。转完帐后李女士发现董事长就在隔壁办公室办公。

该类诈骗主要在于受害者没有确认同事身份而造成的。由于微信非实名制,任何人都可以把昵称、头像改成别人的,这样让受害者从账号上无从分别真伪。不法分子利用这个漏洞,设置场景层层铺垫,将受害人引入精妙的圈套。因此提醒广大微信用户,如果网聊涉及钱财就要提高警惕,应该当面或者电话核实。

除了对个人账号的“克隆”,不法分子还会“克隆”成其它官方微信或者公众号,以此实施诈骗。因此,网友在添加公众号时同样需要仔细识别,尽量不要在未经确认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交易。

爱心传递

“爱心传递:有人捡到一张高考准考证,杨磊磊,考点在五中,请朋友们转发,让杨磊磊联系这个号码:158xxxx6908。快转起来吧!”高考前几天,这则爱心接力在朋友圈疯狂传开。不少考生和家长没有经过核实就转发到朋友圈。有爱心市民就拨打了联系电话,短短几秒钟就被收取5元电话费。

该类案件十分常见,大部分人只想到爱心,于是随手就转发,却不考虑信息是否真实有效。许多人觉得我只是转发而已,真遇上有需要的人,自然会核实。实际这类“爱心传递”的号码多为吸金电话。类似案件还有“寻人启事”“免费领狗”等,除吸金电话,还会借此领取运费等。

商品返利

一般会以商品为诱饵进行返利,发送的二维码实则是木马病毒。一旦安装,就会盗取个人信息。通常诈骗分子通过下载“二维码生成器”,再将病毒程序的网址粘贴到生成器上,就可以生成一个“有毒”的二维码。只要扫描了这个二维码,个人信息就可能传到对方手中。

长辈玩微信更要多个心眼

对于年轻人来说,微信的操作简直就是傻瓜式的,非常容易上手。而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辈还是需要花一番精力去学习记忆,才能勉强掌握微信的基本操作,一旦出现什么新鲜功能,也不能像年轻人一样一点就通。总得来讲,有部分老年人使用微信的状态是“会用但不懂”。因此,一些不法分子把这些都微信不熟悉的老人作为诈骗的对象。

病毒红包

“病毒红包”跟微信红包十分相像,一旦被点开或进行相关操作后,手机即被安装木马程序,有的木马甚至会自动窃取手机里的通讯录资料,并冒充中毒手机号码给朋友发送“病毒红包”短信,让朋友中招。而一旦输入银行卡信息,木马程序就可能转走卡内资金。不少中老年人由于刚开始接触微信对此不了解,再加上“红包”的诱惑,频频中招。

根据腾讯2017年三季度反电信网络诈骗大数据报告显示,手机病毒感染总数4180万,其中支付类病毒感染数量不降反升,从二季度的137万提升到三季度的255万,环比上升86%,病毒感染总数比例从2.8%提升到6.1%。

冒牌“官微”

看到“官方”发送的微信消息(这里的“官方”不止包括微信,还包括许多骗子冒充的政府部门、正规平台的微信号),不少长辈完全没有警惕性,因此容易受骗上当。

尽管对于老年人而言,要分辨微信号真假有些困难,但防止自己被骗还是很简单—— 不管对方用任何理由说服、威胁、恐吓你提供银行账户或者转账,都不要相信,并立即将此微信删除。首先要明确一点,正规的官方微信是不会要求用户提供银行账户等信息,更加不会要求转账,其次就是要知道不法分子的套路,对方发的链接或者二维码不要随意点击扫描,更加不要向对方提供的“安全账户”转账。

冒充熟人

不法分子往往通过盗号或者借口换号了冒充子女、老同学等熟人,找个借口向受害人借钱。由于是“熟人”,不少长辈碍于面子会答应对方的要求,掉进骗局。

针对这类诈骗,长辈和亲属朋友可约定相互之间用语音沟通,且要用方言沟通,可排除非本地人诈骗;一旦涉及钱财,一定要打电话或者当面确认。子女要多多与长辈沟通,及时普及各类新型诈骗手段,提高长辈的防范能力。

链接:微信群洗脑诈骗 如何保护老人

中国有句俗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传统社会,老人的人生经验可以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可能颠倒了过来:老人容易掉入骗局,子女指出真相,老人却执迷不悟。甚至有的子女在向反传销人士咨询:“去哪里报警能把我妈关监狱里?”

事实上,老人是互联网上的弱势群体。由于他们的认知结构固化,他们对于网络的规则、套路,很多时候是没有概念的被骗子轻轻松松就洗了脑。

首先,子女应该多关心家里父母的网络生活,多一些耐心,就像他们当年教我们学会吃饭、说话那么耐心,培养他们的信息鉴别能力,知道PS图片是怎么一回事。你不关心父母的网上生活,骗子就可能去“关心”。

其次,网络平台、监管部门和民间力量,要对网络安全各司其职。像“民族大业”这种洗脑诈骗群,在微信平台海量存在,本身就值得监管部门重视。微信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交工具,结合了定位、资金支付、音视频传播等多种功能,老年人用得好,就给晚年生活添了一笔时尚浓彩;用得不好,其强大的功能就会成为“精神强制”老年人的工具。

猜你喜欢

个人信息二维码诈骗
保护死者个人信息 维权要不留死角
春节前夕小心“实名诈骗”
敏感个人信息保护: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重要内容
浅论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刑法规制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诈骗
警惕电信诈骗
二维码
注意防范电信诈骗
银联发布二维码支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