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南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抗性诱导及抗性菌株生物学性状研究

2018-05-14梁巧兰魏列新柳利龙吴琼徐秉良

植物保护 2018年1期
关键词:白粉抗药性白粉病

梁巧兰 魏列新 柳利龙 吴琼 徐秉良

摘要

为了解甘肃省裸仁美洲南瓜白粉菌对己唑醇敏感性及抗性产生情况,采用小株喷雾法对采自兰州、武威、景泰等地的20个南瓜白粉菌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利用紫外诱导、药剂驯化、先紫外后药剂驯化三种方法对敏感菌株进行了抗药性诱导,并对抗性突变菌株的生物学性状及其对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和戊唑醇的交互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个南瓜白粉菌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EC50值在17.77~285.54 μg/mL范围内;与其他两种诱导方法相比药剂驯化方法获得的抗性突变菌株的抗性倍数最高,为 8.94倍。敏感菌株和抗性突变菌株孢子萌发的最佳时间分别为36 h和48 h;抗性突变菌株产孢量和致病力明显高于敏感菌株;适合度测定表明抗性突变菌株与敏感菌株之间存在竞争力,孢子萌发率、芽管个数之间差异显著,菌丝分支数、产孢量之间差异不显著;抗性突变菌株在抗性突变菌株和敏感菌株混合比例为80∶20的群体中,存在頻率比较稳定,连续培养7代后仍占85.69%;己唑醇抗性突变菌株对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和戊唑醇4种药剂未表现出交互抗性。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防治南瓜白粉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裸仁美洲南瓜; 白粉菌; 己唑醇; 抗性诱导; 抗性菌株; 生物学性状; 交互抗性

中图分类号:

S 481.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688/j.zwbh.2017152

Resistance induction of Podosphaera xanthii in pumpkin to hexaconazole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its resistant strains in Gansu

LIANG Qiaolan, WEI Liexin, LIU Lilong, WU Qiong, XU Bingliang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iocontro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Crop Diseases and Pests of Gansu Province,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sensitivity and resistance of the pathogen powdery mildew in hullless pumpkin to hexaconazole in Gansu Province, the sensitivity of 20 Podosphaera xanthii strains collected from the fields of Lanzhou, Wuwei, Jingtai and other places to hexaconazole were measured in pumpkin seedling leaves by smallseedling spray method; the resistance of sensitive strain to hexaconazole was induced by using three kinds of UVinduction, fungicide screening, UVinduction before fungicide screening methods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sistant strains and its crossresistance to propiconazole, myclobutanil, flusilazole, tebuconazole were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20 strains of Podosphaera xanthii to hexaconazole, with EC50 value from 17.77 μg/mL to 285.54 μg/mL.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methods, the resistance fold of the resistant mutant strains obtained by hexaconazole screening in the laboratory was the highest (8.94 fold). The optimum times for spore germination of sensitive strains and resistant mutant strains were 36 h and 48 h, respectively. The sporula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resistant strain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ensitive strains,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in conidial germination percentage and the number of germ tubes between resistant mutant strains and sensitive strains; however, the difference in their mycelial branch and sporulation rate were not significant. Resistant mutant strains were more stable in the mixed ratio of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strains of 80:20, and still accounted for 85.69% after continuous cultivation for 7 generations. Resistant mutant strains to hexaconazole exhibited no crossresistance among the 4 kinds of triazole fungicides, i.e. propiconazole, myclobutanil, flusilazole, and tebuconazole. The results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fficient application of hexaconazole for the control of pumpkin powdery mildew in the field in Gansu Province.

Key words

hullless pumpkin; Podosphaera xanthii; hexaconazole; resistance induction; resistant strain;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crossresistance of triazole fungicide

裸仁美洲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 ex Lam.为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其种子有种仁而无种皮,故而又称无壳南瓜,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变异类型。由于其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经济效益高而发展非常迅速[1]。目前,裸仁美洲南瓜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约18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1/3[2],对提高农民收入和带动本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白粉病Podosphaera xanthii的发生日趋严重,已成为我国乃至国外生产绿色南瓜的主要制约因素[34]。南瓜白粉病不仅能降低植株的光合利用率,严重时还能使整株黄萎干枯,早衰死亡,最终导致南瓜产量和果实品质下降[56]。目前,南瓜白粉病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药剂,化学药剂具有防治迅速、见效快等特点。三唑类杀菌剂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防治瓜类白粉病的高效药剂,其中又以己唑醇防效最为突出[7],具有高效、低毒、广谱和内吸活性,对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保护和铲除作用[8]。该药剂于2004年在我国登记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具有用量少、对植株相对安全性高的特点,应用潜力较大。但由于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共同的作用位点,长期、大量使用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9]。1984年用该类药剂防治瓜类白粉病菌表现出药效下降的现象[10]。另据报道,三唑类杀菌剂还存在抗药性风险以及同类药剂之间的交互抗性问题[11]。

目前针对瓜类白粉菌抗药性的研究,仅在黄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的抗性、室内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连续2次使用己唑醇防治南瓜白粉病菌后,病原菌对5%己唑醇ME产生了轻度抗性的报道[7,9,1213],而己唑醇等三唑类药剂尚未在南瓜田广泛应用,所以有必要对其抗药性风险进行评估。本研究测定了采自甘肃省不同地方的20株南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药剂驯化方法获得了对己唑醇的抗性突变菌株,对抗性突变菌株和敏感菌株的生物学性状、适合度进行了比较,并测定了己唑醇抗性突变菌株对4种三唑类杀菌剂的交互抗性。试验结果对指导己唑醇在南瓜白粉病防治中的科学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评估南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抗药性风险以及制定科学的抗药性治理措施奠定基础。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

供试药剂:95%己唑醇(hexaconazole)原药,江苏丰登农药有限公司;95%腈菌唑(myclobutanil)原药,漯河市新浩元农资有限公司;95%丙环唑(propiconazole)原药,温州绿佳化工有限公司;98%氟硅唑(flusilazole)原药,常熟恒耀新材料有限公司;98%戊唑醇(tebuconazole)原药,河南万山化工产品有限公司。

供试菌种:供试菌株从南瓜种植田中感染白粉病的南瓜上采集,其中兰州9株、武威5株、景泰4株,甘肃农业大学1株;甘肃农业大学农药实验室提供的室内培养的南瓜白粉病菌菌株(SY2)1株。

供试品种:裸仁美洲南瓜感病品种‘天然,由武威金苹果种业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材料:光学显微镜、毛笔、紫外灯、烧杯、小型喷雾器、考马斯亮蓝、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 简称SDS)。

1.2 方法

1.2.1 南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敏感性测定及敏感菌株的获得

用环己酮和二甲基甲酰胺将农药原药溶解,然后加乳化剂E l10和1602#,配制成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为5%的微乳剂,喷施时直接用水稀释至使用浓度。病害调查参考贾忠明的方法[7]。采用小株喷雾法测定南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敏感性,将采自不同地方的南瓜白粉病菌孢子用毛笔刷下溶于5 mL含0.1%SDS的溶液中,接种在实验室盆栽的健康南瓜植株上(两叶期)。发病后将病原菌制成临时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形态,确定为南瓜白粉病病原后,取单个病斑接种到健康南瓜植株上进行白粉菌扩繁,将扩繁得到的白粉菌配成孢子悬浮液,孢子浓度为50~60个分生孢子/视野(10×10倍),采用涂抹法接种健康南瓜植株,3 d后喷施系列浓度的己唑醇水稀释液(浓度分别为:1 000、500、250、125、62.5 μg/mL、CK)。每浓度处理10株,重复3次,放置在室温下(25℃)培养7 d,按下列分级标准调查病斑(表1),并按下式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14]。

1.2.2 南瓜白粉病菌抗药性突变菌株的获得

南瓜白粉菌对己唑醇抗性的诱导参考杨连来等[12]的方法进行,略有修改。根据1.2.1毒力測定的结果,选取对己唑醇极敏感的菌株在实验室内接种培养作为敏感菌株,将其分生孢子配制成悬浮液,孢子浓度为50~60个分生孢子/视野(10×10倍),采用涂抹法接种在南瓜叶片上,在25℃、RH 60%、4 400 lx光照12 h/d的培养箱内培养3 d后,备用。

1.2.2.1 紫外诱导

接种敏感菌株后培养3 d的南瓜幼苗放在功率为30 W的紫外灯(波长254 nm)下分别照射(预热30 min,距离南瓜子叶30 cm)2、3、4、5.5、10 min后,放置在培养箱内20℃黑暗条件下培养24 h后转移到25℃、RH 60%、4 400 lx光照12 h/d的培养箱内继续培养,待产生大量孢子堆后,用毛笔扫下,配成孢子悬浮液再次接种,3 d后用小型喷雾器均匀喷施系列浓度的己唑醇水稀释液,晾干后继续在培养箱内培养7 d,有明显可见病斑后检查并记录叶片发病情况。按1.2.1中的方法检查病斑个数并计算药剂防治效果,求其EC50,将紫外照射后获得的菌株EC50与敏感菌株EC50相比,计算抗性突变菌株的抗性倍数,抗性类别参考慕立义害虫抗药性类别制定,略有修改(表2)[15]。评价室内诱导的抗性突变菌株的抗性水平,确定紫外线最佳诱导时间;选择抗性水平最高的菌株以筛选出的最佳诱导时间再通过紫外照射,连续诱变7代,记录第1、3、5、7代的抗性水平。孢子悬浮液浓度和培养条件同上。

抗性倍数RF=抗性菌株EC50/敏感菌株EC50。

1.2.2.2 药剂驯化

用小型喷雾器向接种敏感菌株后培养3 d的南瓜幼苗均匀喷施系列浓度的己唑醇水稀释液,晾干后在培养箱内继续培养7 d,检查并记录叶片发病情况。计算其EC50。用毛笔扫下发病的孢子堆配成孢子悬浮液再次接种南瓜叶片,培养3 d后喷施浓度为EC50值的己唑醇水稀释液,发病后获得的白粉菌孢子作为药剂驯化的第1代,如此连续驯化7代后,测定每一代的EC50和抗性水平。孢子悬浮液浓度、培养条件和计算方法同上。

1.2.2.3 先紫外诱导后药剂驯化

按上述筛选出最佳诱导时间紫外诱导结束后,将产生的孢子堆配成孢子悬浮液接种在南瓜叶片上,以第1次药剂驯化所测得的敏感菌株EC50作为药液浓度喷施处理接种发病的南瓜幼苗后,产生的白粉菌作为第1代诱导菌株,再用第1代诱导菌株接种南瓜幼苗,培养3 d后用紫外线照射相同的时间,然后喷施己唑醇水稀释液(浓度为第1代诱导菌株的EC50),重复上述步骤,共诱导7代,测定每一代的EC50和抗性水平。孢子悬浮液浓度、培养条件和计算方法同上。

1.2.3 南瓜白粉病菌抗性突变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1.2.3.1 抗性突变菌株的抗性稳定性测定

将上述药剂驯化获得的抗性突变菌株在不施药的情况下连续培养5代后,喷施系列浓度的己唑醇(浓度同1.2.1),计算每代的EC50,比较抗性水平的变化。

1.2.3.2 抗性突变菌株的生物学性状

选取对己唑醇极敏感的菌株在实验室内接种培养作为敏感菌株,以药剂驯化的为抗性突变菌株,观察两者的孢子萌发,将敏感菌株和抗性突变菌株的孢子悬浮液分别涂抹接种于南瓜叶片,在25℃、RH 60%、4 400 lx光照12 h/d的培养箱内培养,于接种后不同时间打取叶子圆片后按照Kuzuyal等[16]所描述的方法观察并计算孢子萌发率,每12 h检查1次结果,试验重复3次,按下式计算孢子萌发率。

孢子萌发率=萌发的孢子数/孢子总数×100%。

敏感菌株和抗性突变菌株致病力和产孢量测定参考杨连来方法[12]进行。接种的南瓜植株放置于25℃、RH 60%、4 400 lx光照12 h/d的培养箱内培养,7 d后按表1中的分级标准调查发病情况,分别计算敏感菌株和抗性突变菌株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重复3次。

1.2.4 抗性突变菌株适合度及其与敏感菌株的竞争力测定

参考杨连来等[9]的方法进行,略有修改。将相同浓度的敏感菌株和抗性突变菌株孢子悬浮液(1×105个/mL)分别涂抹接种在南瓜叶片上培养,于接种40、52、96 h、发病10 d后显微镜下对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的分生孢子萌发率、分生孢子芽管数目、菌丝体的分支数目和病斑中分生孢子的数量进行适合度测定;竞争力测定中,将敏感菌株和抗性突变菌株的分生孢子悬浮液(1×105个/mL),分别按照20∶80,50∶50和80∶20体积比混合后,涂抹接种南瓜叶片,14 d后收集分生孢子接种下一代,如此重复1、3、7代后,再将收集到的第7代分生孢子配制成悬浮液接种南瓜叶片,发病后用打孔器将单个病斑取下,漂浮在对敏感菌株具有最小抑制作用浓度(10 μg/mL)的己唑醇药液中。然后放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7 d,观察病斑扩大情况,记录其数量,按下式计算抗药性菌株频率。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 19.0进行LSD法统计分析,P<0.05。

抗药性菌株频率=病斑扩大的数量/打取叶片的总数量×100%。

1.3 己唑醇抗性突变菌株对4种三唑类杀菌剂的交互抗性

配制己唑醇F7代抗性突变菌株和敏感菌株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涂抹接种于南瓜叶片上, 96 h后分别喷系列浓度的氟硅唑、丙环唑、戊唑醇和腈菌唑等药液,每处理重复4次,喷药7 d后调查统计南瓜叶片上的病斑数目,计算防治效果及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的EC50,并进行比较,求出抗性倍数(公式同1.2.2.1中抗性倍数计算公式),按表2中标准确定抗药性水平。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瓜白粉病菌己唑醇敏感菌株的获得

对采自兰州市、武威、景泰和甘肃农业大学校园等不同地区的南瓜白粉菌19个菌株和SY2对己唑醇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20个菌株对己唑醇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采自武威的菌株EC50最高达285.54 μg/mL,甘肃农业大学的菌株EC50最低,为17.77 μg/mL,相差15.07倍,其余各菌株的EC50介于两者之间;将采自甘肃农业大学的菌株ND1经室内接种南瓜幼苗培养扩繁5代后,测定其对己唑醇的EC50后发现,与SY2菌株的EC50相接近,为此以SY2作为己唑醇敏感菌株(表3)。

2.2 南瓜白粉菌对己唑醇抗性的获得

2.2.1 紫外照射不同时间对南瓜白粉菌抗性突变体的诱导

通过紫外线对以上敏感性测定获得的南瓜白粉病菌敏感菌株SY2照射不同时间后,获得了南瓜白粉病菌抗性突变菌株,且随着紫外线照射时间的增加,南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抗性倍数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以照射2 min时所获得的抗性倍数最低,为1.39,照射3 min所获得的抗性倍数最高,为2.53,其他照射时间的抗性倍数均低于2.53,分别为1.81、1.73和1.67,而且照射时间超过3 min后南瓜幼苗死亡严重,因此,紫外线最佳照射诱导时间为3 min(图1)。

2.2.2 抗性突变菌株诱导方法比较

通過对三种方法诱导南瓜白粉病菌SY2菌株对己唑醇产生抗性的比较,发现三种方法均能获得抗性突变菌株(每种方法诱导获得1株),随着抗性诱导代数的增加, 抗性倍数逐渐增大,其中药剂驯化方法获得的抗性突变菌株的抗性倍数最高,且与其他两种方法诱导产生的抗性突变菌株抗性倍数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表4)。

2.3 南瓜白粉病菌抗性突变菌株稳定性测定

通过对己唑醇药剂驯化获得的抗性突变菌株抗性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将抗性突变菌株(F7,RF=8.94)连续培养5代后(F8、F9、F10、F11、F12),其抗性倍数相对于F7菌株的抗性倍数差异不大,表明抗性稳定性较好(图2)。

2.4 南瓜白粉菌抗性突变菌株生物学性状研究

2.4.1 南瓜白粉菌敏感菌株和抗性突变菌株孢子萌发观察

通过对己唑醇药剂驯化获得的抗性突变菌株(F7,RF=8.94)孢子萌发率测定,结果表明敏感菌株(SY2)和抗性突变菌株均在接菌8 h后开始萌发;其萌发的最佳时间分别为36 h和48 h,孢子萌发率分别达到13.58%和16.26%。方差分析表明,抗性突变菌株和敏感菌株孢子萌发率在48 h差异极显著,其他时间差异不显著(图3,表5)。

2.4.2 敏感菌株和药剂驯化菌株致病力和产孢量的测定

通过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药剂驯化次数的增加,诱导菌株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高于敏感菌株,第1、3、5、7代药剂驯化菌株的发病率分别比敏感菌株(SY2)提高了1.71%、16.00%、12.55%和15.65%;病情指数分别比敏感菌株的高3.16、7.31、5.95、13.48,表明药剂驯化菌株的致病力随着药剂驯化次数的增加而增强。方差分析表明,第7代驯化菌株和敏感菌株的发病率和平均病情指数之间差异极显著,其他各代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介于两者之间(表6)。

对敏感菌株和药剂驯化菌株产孢量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药剂驯化次数的增加抗性突变菌株后代的产孢量相对于敏感菌株(SY2)有所增加,接种10 d后第1、3、5、7代药剂驯化的抗性突变菌株产孢量分别比敏感菌株高1.07×105、1.21×105、1.28×105、1.85×105个/mL。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第7代药剂驯化的抗性突变菌株(F7)产孢量与敏感菌株(SY2)的产孢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他菌株产孢量介于两者之间(表6)。

2.4.3 抗药性菌株适合度的测定

通过己唑醇药剂驯化第7代的白粉菌抗性突变菌株(F7,RF=8.94)适合度测定,结果表明抗性突变菌株在孢子萌发率、芽管个数、菌丝的分支数目和产孢量等方面均高于敏感菌株,其中药剂驯化菌株和敏感菌株的孢子萌发率、芽管个数之间差异显著,而菌丝的分支数目、产孢量差异不显著(表7)。

2.4.4 敏感菌株和抗性突变菌株分生孢子竞争能力的测定

使用药剂驯化后获得的抗性突变菌株(F7,RF=8.94)和敏感菌株之间的竞争力测定结果表明,抗性突变菌株和敏感菌株等量混合培养中,抗性突变菌株的频率在混合群体中逐渐下降,但培养7代后,仍然有30%的抗性突变菌株存在;混合比例在20∶80的处理培养7代后,只有2.47%的抗性突变菌株存在;混合比例在80∶20的处理中,抗性突变菌株的频率在混合群体中变化趋势是先上升后缓慢下降再上升,但变化幅度不大,培养7代后仍有85.69%的抗性突变菌株存在,表明抗性频率基本保持稳定(表8)。

2.5 己唑醇抗性突变菌株对4种三唑类杀菌剂的交互抗性

己唑醇抗性突变菌株对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和戊唑醇的抗性水平分别为2.86、1.09、1.85和1.04,表明己唑醇抗性突变菌株对这4种药剂未表现出交互抗性(表9)。

3 讨论

南瓜白粉病是南瓜种植中发生和危害较重的病害之一,由于用药频繁,致使病原菌对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防效大幅度降低。因此对白粉病菌进行抗藥性监测和筛选更高效药剂是一项长期工作。在抗性试验中,建立敏感基线最为重要,是抗药性鉴别和监测的基础。南瓜白粉病菌是专性寄生菌,无法离体培养,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最为重要,国外Bardin等[17]和Mcgrath等[18]采用固体培养基子叶叶盘法进行抗性测定,国内严红等[19]采用子叶法监测了北京地区瓜类白粉病菌对三唑酮的抗性。为了明确兰州市周边地区南瓜白粉菌对己唑醇的敏感性现状,分别采集、分离了19个南瓜白粉菌菌株,采用小株喷雾法测定了其对己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9个白粉菌株对己唑醇表现为极敏感、敏感、低抗、中抗,EC50在17.77~285.54 μg/mL范围内。对敏感菌株采用三种方法进行了抗药性诱导,共获得3株抗性突变菌株,其中药剂驯化获得的抗性突变菌株的抗性倍数最高,先紫外诱导后药剂驯化的菌株抗性倍数最低,紫外诱导的菌株抗性倍数介于两者之间,随着诱导代数的增加,3种驯化方法诱导的菌株抗性倍数逐渐增大,其中药剂驯化第7代的抗性倍数最大,为8.94,表现为低度抗性,这与在实验室采用离体叶片法连续两次使用5%己唑醇微乳剂后产生低度抗性的结果相一致[13]。

敏感菌株、抗性突变菌株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其孢子萌发最佳时间分别为36 h和48 h;且抗性突变菌株的产孢量和致病力明显高于敏感菌株,其适合度在孢子萌发率、芽管个数与敏感菌株的差异显著;抗性突变菌株和敏感菌株之间的竞争力测定表明,在培养7代后抗性突变菌株的频率在80∶20混合群体比较稳定,为85.69%, 在20∶80混合群体中(抗性菌株∶敏感菌株)不稳定,只有2.47%的抗性突变菌株存在;这与杨连来等报道的研究结果一致[9];实际生产中抗药性能否产生与病原菌抗性突变体出现的频率有关[20],本试验也表明抗性突变菌株与敏感菌株的竞争力可能与它们各自在病原菌群体中的比例有关,当己唑醇抗性突变菌株在病原菌群体中占80%时,即使离开药剂的选择压力,它仍然保持较高频率。

目前,国内外对禾谷类作物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的抗药性研究较多,结果均是由于病菌潜育期短、再侵染频繁、流行速度快,同时,病原菌群体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潜在适应力,对杀菌剂产生了抗性,表现出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大幅度降低;另据Collins等[21]对禾谷类白粉病菌的研究发现,三唑类杀菌剂品种之间存在交互抗性,而在本研究中,己唑醇诱导的抗性菌株对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和戊唑醇均未表现出交互抗性,表明在南瓜生产中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上述5种三唑类杀菌剂不仅可以有效防治南瓜白粉病,同时还可延缓白粉菌抗药性的产生,延长三唑类杀菌剂防治白粉病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兰州周边不同地区19个南瓜白粉病菌株和SY2对己唑醇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EC50值在17.77~285.54 μg/mL范围内;通过己唑醇诱导敏感菌株SY2 7代后,获得了抗性突变菌株,抗性突变菌株产孢量和致病力明显高于敏感菌株;适合度测定表明抗性突变菌株与敏感菌株之间存在竞争力,两者孢子萌发率、芽管个数差异显著,而菌丝分支、产孢量差异不显著;在抗性突变菌株和敏感菌株混合比例为80∶20的群体中,抗性菌株存在频率比较稳定,连续培养7代后仍占85.69%;己唑醇抗性菌株对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和戊唑醇4种药剂未表现出交互抗性。

本试验采用室内盆栽试验,仅对兰州周边的19个南瓜白粉病菌株及SY2对己唑醇的敏感性、抗性诱导方法和诱导获得的抗性突变菌株生物学特性、己唑醇抗性突变菌株对4种三唑类杀菌剂交互抗性进行了测定,对于其他地区南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的敏感性、田间抗药性试验以及与其他农药交互抗性等问题尚未涉及;另外三唑类杀菌剂由于作用位点相同,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极易产生交互抗性,但本试验中对己唑醇产生抗性的白粉菌并没有对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和戊唑醇表现出抗性,有关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洪伟,徐亚琴.南瓜功能成分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04,20(4):5557.

[2] 王鸣.南瓜属—多样性(Diversity)之最[J].中国西瓜甜瓜,2002(3):4245.

[3] 梁巧兰,徐秉良,颜惠霞,等.南瓜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及寄主范围测定[J].菌物学报,2010,29(5):636643.

[4] 周威,李彩霞,王飞,等.白粉病菌入侵对不同抗性南瓜品种的病理和生理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111713.

[5]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蔬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713.

[6] 吕佩珂,李明远,吴钜文,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1718.

[7] 贾忠明,刘峰,慕卫,等.黄瓜白粉病菌接种及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方法[J].植物保护学报,2006,33(1):99103.

[8] 廖金海.南瓜白粉病的危害与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6):4546.

[9] 杨连来,刘玮玮,刘跃群,等.黄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的敏感基线及实验室抗性获得[J].植物保护学报,2007,34(4):431435.

[10]HUGGENBEGER F, COLLINS M A, SKYLAKAKIS G. Decreased sensitivity of Sphaerotheca fuliginea to fenarimol and other ergosterol biosynthesis inhibitor[J]. Crop Protection, 1984, 3 (2): 137149.

[11]KENDALL S J. Crossresistance of triadimenol resistant fungal isolates to other sterol C14 demethy lation inhibitor fungicides [C]∥ Brighton Crop Protection Conferencepests & and Diseases, 1986: 539547.

[12]楊连来,慕卫,刘峰,等.黄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抗性诱导及抗性菌株生物学性状的研究[J].农药学学报,2007,9(1):2933.

[13]梁巧兰,魏列新,徐秉良.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菌对几种杀菌剂敏感性及抗药性诱导[J].农药,2012,51(11):840844.

[14]方中达.植物病害研究法[M].第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5]慕立义.植物化学保护研究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

[16]KUZUYAL M, HOSOYA K, YASHIRO K, et al. Powdery mildew (Sphaerotheca fuliginea) resistance in melon is selectable at the haploid level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3, 54 (384): 10691074.

猜你喜欢

白粉抗药性白粉病
温室白粉虱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图谱组装成功(2020.4.13 科学网)
甜瓜白粉病抗性基因遗传及候选基因定位
蔬菜白粉虱防治困难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综合治理
涂白
变叶木新病害白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棉蚜对吡虫啉的抗药性及其抗性治理对策
温室番茄白粉虱的生态防治
黄瓜为什么易感白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