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赫逋婚与“叶赫氏不得备椒房”考述

2018-05-14林硕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明万历年间,叶赫纳喇·布寨和其子布扬古反复利用“叶赫老女”,在诸部间纵横捭阖,却终不践诺。建州女真部努尔哈赤遂以叶赫延宕婚期为由,攻取其地。由于叶赫贝勒金台什死前留下“亡建州者必叶赫”之语,故清皇室素有“叶赫氏不得备椒房”的祖训。通过考证可知:“椒房”系指“中宫皇后”,普通妃嫔不在此列,因而康、乾诸帝延纳叶赫嫔妃并不悖祖制。时至晚清,叶赫纳喇·静芬得以封后,则是慈禧皇太后违反祖训的产物。

关键词:叶赫逋婚;清代兴衰;叶赫氏不得备椒房

中图分类号:K249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8.04.009

一、叶赫纳喇的姓氏源流

“纳喇”是最古老的女真族姓氏之一,又写作“那拉”“纳兰”,均系满语Nara的音译。此姓早在金代就被列为“白号之姓”,系尊崇的贵族姓氏。譬如:《金史》中出现有纳兰绰鲁、纳兰忔荅,以及纳兰胡鲁剌等人。金政权灭亡以后,“纳喇氏”继续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繁衍生息,其中有一支生活在叶赫河两岸(今吉林省四平市境内),遂被称为“叶赫纳喇”。除叶赫部之外,扈伦女真的另外三部(哈达、乌拉、辉发)亦有以此为姓者,分别被称作“哈达纳喇”“乌拉纳喇”和“辉发纳喇”。(见图1)清太祖努尔哈赤生前最宠幸的妃嫔就是乌拉纳喇氏,即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人的生母,后来被皇太极逼迫生殉的大妃阿巴亥。与“乌拉纳喇”“哈达纳喇”等三姓绵延五百余载不同,叶赫纳喇氏在明中叶被蒙古土默特部攻占其地,却继续沿用叶赫纳喇的姓氏。①因此从族属上划分,此后的叶赫纳喇属于蒙古族。

占据叶赫的土默特部之所以沿用旧称,主要是为了继续打着“叶赫”的旗号与明朝展开朝贡与互市,这是有前例可循的。明朝中叶,葡萄牙人攻占满剌甲王国(今马来西亚马六甲),为继续保持同中国的贸易,就曾经冒充“满剌甲贡使”入华。待到马六甲王族入京哭诉国破家亡之事,葡人身份方被识破。同样,土默特部众冒叶赫之名的伎俩也很快被明政府探知,但念在他们毕竟是蒙古阿勒坦汗(明人称其为俺答汗)的部属,为了维持隆庆朝“俺答封贡”以来北部边境的和平态势,朝廷对其瞒天过海、冒名顶替之事未予追究。

公元十六世纪前期,叶赫首领褚孔革及其子孙分别在叶赫河两岸修建了东、西两座城寨。其中西城兴建较早,被称为“叶赫老城”或“夜黑寨”,城主被称西城贝勒;而东城由于褚孔革长子台柱兴修,故称“台柱寨”,城主为东城貝勒。这种在扈伦四部中是绝无仅有的体制被称为“叶赫两贝勒”。待到布寨、纳林布禄堂兄弟二人继承贝勒头衔之时,不仅兵强马壮,更善于利用联姻关系:不仅控制、操纵哈达首领猛骨孛罗,更运用“聘女”之计杀死劲敌歹商,在争夺扈伦盟主的战争中脱颖而出。到1591年(明万历十九年),叶赫部基本实现了“以强为霸”的战略目标,取代了哈达部称为盟主。

正在布寨、纳林布禄弹冠相庆之际,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依靠古出(满语Gucu,即朋友)为骨干组成的军功集团已逐步统一苏完、栋鄂以及完颜等部,开始与之争锋。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叶赫两贝勒纠集哈达、乌拉、辉发以及蒙古科尔沁等九部联军共三万兵马征讨建州,与努尔哈赤在古勒山爆发“癸巳大战”。是役,西城贝勒布寨落马身死,东城贝勒纳林布禄侥幸逃回。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春,为了弥合与建州部的关系,布寨之子布扬古再次使出父亲屡试不爽的“联姻”手段,将其妹许配给努尔哈赤——这便是《满文老档》所记载“乃为亡国而生”[1](P30)的“叶赫老女”。

二、叶赫老女与“亡建州者必叶赫”的由来

尽管史料中并未留下“叶赫老女”的名字,但其姓氏无疑是“叶赫纳喇”。作为西城贝勒布寨的掌上明珠,叶赫纳喇氏自9岁就引来群雄逐鹿、竞相下聘,相继与各部贝勒订立婚约。他们依次是:歹商(女真哈达部)、布占泰(女真乌拉部)、努尔哈赤(女真建州部)、孟格布禄(女真哈达部)、拜音达里(女真辉发部)和莽古尔岱(蒙古喀尔喀部),所谓“一生六嫁”。此外,也有老女七嫁之说,实际上是七次婚约,因她曾经先后两次许配给布占泰。被誉为“女真第一美女”的叶赫纳喇氏,为了父兄和部族的利益,深陷于政治婚姻的旋涡之中,直到三十三岁方才出阁远嫁,以致于在史籍中留下了“叶赫老女”称谓,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剩女”之一。

在不同的典籍当中,“叶赫老女”的称谓亦不尽相同。譬如,在《清史稿·布扬古传》中,她被称为“布扬古女弟”。[2](P9140)在《明史纪事本末·辽左兵端》将她记作“北关老女”,[3](P1408)而在《明实录·神宗实录》里又被写成“白羊骨老女”。②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关内汉族对关外女真各部知之甚少,甚至连满蒙地区广为传颂的佳人芳名也未知悉,仅仅称其为“布扬古女弟”,或“白羊骨老女”(“布扬古”的另一种音译);而后者显然是混淆了布寨、布扬古父子的关系,才错把叶赫纳喇氏误作布扬古的女儿。至于《明实录》将其记作“北关老女”,则与辽东马市有关。明代自永乐朝既已在开原设立马市,此后又陆续在抚顺、清河、叆阳和宽甸增设,成为汉族和女真族之间互通有无的重要交易场所。汉族主要使用盐、米、布帛、耕牛同女真各部交易马匹、人参、貂皮、蘑菇、松子、蜂蜜、东珠等。马市一处设在镇北关,地点位于开原城东;另一处则在广顺关,位于开原城偏南。相对而言,镇北关比广顺关互市偏北,故前者称为“北关”,接待叶赫部;后者称为“南关”,主要面向哈达部。为行文之便,明政府便以“北关”指代叶赫部,“南关”指代哈达部。因此,《明实录》中才会出现“北关老女”的叫法,实际上与“叶赫老女”是同义词,均指背负了“不祥之名”的布寨之女。

布寨、布扬古父子再三利用“许而不嫁”的欺诈伎俩,挑唆诸部,从中坐收渔人之利。面对“叶赫逋婚”,有人选择隐忍,有人选择沉默,更有甚者如歹商命丧于迎亲途中。可是,建州部的努尔哈赤绝不是任人戏耍的歹商、布占泰和孟格布禄之流。他一方面以叶赫部“逋婚”,“将原许之女悔婚不与”[1](P30)为由向其宣战;另一方面借此指责明朝偏袒布扬古,默许他将妹妹改嫁给喀尔喀部的莽古尔岱,引“七大恨”之五,在道义上占据了主动。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8月,努尔哈赤率领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以及皇太极等四大贝勒兵临叶赫城下,先后攻取了东、西两城,收编其精锐部卒万人。叶赫东城贝勒金台什(又译锦泰希,《满文老档》)、西城贝勒布扬古相继被擒获处死。原本,努尔哈赤曾派皇太极规劝其舅金台石投诚,遭到后者断然拒绝,并咒骂爱新觉罗家族:“我死之后,即使叶赫部只剩下一名女子,也要倾覆建州”,即“亡建州者必叶赫”。金台什的临终之语始终萦绕在爱新觉罗家族的耳畔,直至晚清仍然经久不衰。曾经在紫禁城中教授慈禧太后外文和西洋文化的德龄,在其著作Son of Heaven(《光绪秘记》,又译《瀛台泣血记》)之中还独辟一章,专门讲述这则“可怕的誓言”;③至于她是否是亲耳听“老佛爷”叶赫那拉氏口述,便不得而知了。

三、“叶赫氏不得备椒房”考辨

对于叶赫的诅咒,爱新觉罗家族采取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留下祖制:“叶赫氏不得备椒房”,[4](P52)被后世子孙奉为圭臬。关于这一点,很多学者认为所谓祖训乃是子虚乌有。他们的理由是努尔哈赤之后,还有清代多位君主拥有出身叶赫纳喇家族的后妃,比如天聪朝的侧妃、康熙朝的惠妃、乾隆朝的舒妃、咸丰朝的懿贵妃、光绪朝的孝定皇后,上述五人均出自叶赫纳喇氏。[5](P7、13、76、99、107)笔者认为:五位出身叶赫纳喇氏的皇后、嫔妃的出现,并不足以证明努尔哈赤的“祖训”不存在,关键在于对“淑房”两字如何理解。

所谓“椒房”的称谓,最初起源于汉代的“椒房殿”。据《两汉嶲言·三宫篇》所载:“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④后世用以代指“皇后”或“后宫嫔妃”。如果将“淑房”一词理解为“后宫嫔妃”,那么有清一代确实有许多的叶赫纳喇氏入宫伴驾,可以证实“叶赫氏不得备椒房”确属无稽之谈。但是,倘若“淑房”是指正宫皇后,则在光绪皇帝的孝定皇后之前,并无任何一名叶赫纳喇氏妃嫔登上“中宫正位”。或许会有人提出异议:难道慈禧太后没有做过皇后么?事实确实如此。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咸丰的正宫皇后是孝贞皇后钮祜禄氏,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东太后”慈安。慈禧太后虽然在咸丰皇帝的后宫之中独得眷宠,并诞下嫡皇子载淳,但终文宗一朝,其地位不過是“懿贵妃”而已。直到同治继位,考虑到叶赫纳喇氏乃皇帝生母的地位,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即“西太后”。而她那个被评为历史上最长的皇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则是往生之后的谥号。换言之,在慈禧有生之年,并未亲耳听到别人尊她一声“皇后”,无疑是她心中永远的痛楚。

由于从未做过皇后的自卑心理作祟,慈禧太后与儿媳孝哲皇后阿鲁特氏之间牴牾不断。据巴鲁特·崇彝所写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慈禧太后由于不满儿媳的行为举止,曾经一度欲废掉阿鲁特氏的皇后之位。时任宗人府宗令是咸丰皇帝的五弟惇勤亲王奕誴。这位五爷素来对慈禧的跋扈行径不满,反驳道:“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10](P106)简而言之:贵人出身的叶赫纳喇氏,根本无权废黜由大清门抬入紫禁城的正宫皇后。此等羞辱极大刺激了慈禧太后敏感的神经,据说成为日后阿鲁特氏被迫吞金自尽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个角度分析:在孝定皇后和光绪皇帝大婚之前,确实没有一位叶赫纳喇氏成为中宫之主,恰恰印证了清皇室“叶赫氏不得备椒房”祖训的存在。待到慈禧太后的侄女——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后叶赫纳喇·静芬(徽号隆裕太后)入主中宫之际,已经是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此时,慈安太后钮祜禄氏早已在八年前暴毙而亡,恭忠亲王奕?也在五年前的“甲申易枢”风波中被排挤出权力核心,再也无人可以制衡慈禧太后;是故,权倾朝野的叶赫纳喇氏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违背“祖训”钦点侄女作为皇后。

纵览整部清史:努尔哈赤以“叶赫逋婚”为由争灭其部,使女真达到空前统一,为与明朝争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宣统三年(1912年),隆裕太后叶赫纳喇氏则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寿终正寝。正所谓有清一代,兴盛于吞并叶赫,亦覆亡于叶赫族人之手。而在这一兴一亡之间,恰恰由“叶赫老女”、隆裕太后两位叶赫女子首尾呼应。抛开坊间充斥的神秘主义色彩不论,“叶赫纳喇”四个字与清代兴衰相始终却系不争的事实。

参考文献

[1] 满文老档(第四册)·乙卯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三)·

布扬古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一)·辽左兵端[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 (清)恽毓鼎. 崇陵传信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 唐邦治.清皇室四谱(卷二)·后妃谱[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6](清)崇彝.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注释

①参见《满洲实录》卷一《诸部世袭·叶赫国》(清抄本)。

②参见《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五百三十四(清抄本)。

③参见德龄著,万千译,《光绪秘记》,上海三民图书公司,1946年出版。

④参见(宋)林越辑,(明)凌迪知校,《两汉雋言》(卷一)《三宫篇》(明万历文林绮绣本)。

作者简介

林硕,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明清历史文献和对外关系。

责任编辑 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