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伦理批评的中国话语建构

2018-05-14李敏锐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6期

李敏锐

内容摘要:本文在世界文学语境下对杨革新教授的专著《美国伦理批评研究》(2016)作了述评。该新著历时性地考察了西方尤其是美国伦理批评的兴起、发展、衰落、回归与复兴,并共时性地探讨了各个时期伦理批评的表征形式与特质。笔者认为,该专著既为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建构及其内外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走向世界提供了典范。

关键词:美国伦理批评;中国话语;《美国伦理批评研究》

Title:Chinese Discourse in the Research on American Ethical Criticism: A Review of American Ethical Criticism: A Survey

Abstract:The article attempts to make a review and comment on Professor Yang Gexin's new monograph American Ethical Criticism: A Survey (2016) in the context of world literature. This monograph diachronically examines the springing-up, development, decline, return a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western ethical criticism, in particular, of the American ethical criticism; meanwhile, it also synchronically explores the various forms and features of the ethical criticism in the different times. The author insists that this monograph not merely provides the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grow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Chinese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but also offers the typical model for the Chinese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toward the world.

Key words:American Ethical Criticism; Chinese Discourse; American Ethical Criticism: A Survey

Author:Li Minrui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Moder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Narrative Studies and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E-mail: barcocolmr@mail.hzau.edu.cn

一、引言

自古以來人类就有深厚的伦理批评传统,而伦理批评又源于道德批评,无问西东,均为如此。在中国,文学的道德批评可以追溯到《诗经》;而在西方,文学的道德批评源头则可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然伦理批评历史久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其发展并非乘风破浪,它如天空骄阳,总有起落。伦理批评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和艺术发展密切关联,并呈现出不同的表征和特质,当然,主要还是受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的影响与浸染。这里主要以美国为个案加以分析和探讨。随着美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全球领导地位的确立,美国文化和文学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文化和文学,在众多影响世界的理论和思想中,美国的伦理批评研究按理来说应该是全球学者不容忽视的研究领域。但事实令人诧异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人对伦理批评的起源、发展与变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梳理”(聂珍钊 3)。故此,杨革新教授的新著《美国伦理批评研究》(American Ethical Criticism: A Survey, 2016),既填补了这一阙如,建构了中国话语语境下的美国伦理批评研究,实现了其应有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也体现了一位中国外国文学学者独特的视域与洞见,值得学界关注。

二、内容简述

《美国伦理批评》全书共6个部分:具体分为4个章节,以及导言和结语。第一部分“导言”。首先,作者从历时的视域论述了作为批评术语的“伦理批评”的演变历史,评析有力,论证缜密。作者认为,尽管从古希腊柏拉图时代肇始,就出现了文学与伦理学关系的探讨,但是,文学与伦理学的真正融合是直到19世纪中后期的事情,换句话说,伦理批评是以讨论文学与伦理或道德之间关系为发轫的。然而,好景不长,文学伦理学研究发展至20世纪初期至中期之后,显然呈现出了下滑和沉寂之势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21世纪初期,西方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出现了回归热潮,并开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转向伦理批评。这一时期,文学伦理学已然发展成为一个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并得到众多学者参与的新型学科(3)。但是,在这一时期,真正吸引学术界关注的,把伦理批评推向深入的是理查德·波斯纳(Richard A. Posner)和韦恩·布斯(Wayne C. Booth)以及玛莎·努斯鲍曼(Martha C. Nussbaum)之间的论战,这一论战使得伦理批评逐渐从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和文化批评等批评的挤压中摆脱出来,并从文学批评领域中崭露头角,形成了新的批评热潮(5)。作者在此着重论述了伦理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界的传播和完善,并且被中国学者进行了创新和重构,“伦理批评”经过华丽转身,变成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其实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次,作者专门论述了美国伦理批评发展的历史渊源。在此,作者论述了文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古老之争,尤其是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文学与伦理观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进一步指出了古代文论中的道德批评传统。作者认为,道德批评不能等同于伦理批评,在伦理批评没有真正形成之,大部分的伦理批评就是道德批评,这些道德评判是真正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丰厚土壤(19)。

第一章“文学伦理学研究的兴起与衰落”。作者再度从历时的视域,具体论述了从古以来的道德批评之发展,以及在其基础上发轫的文学伦理学研究,到19世纪中后期,勃兴发展的文学伦理学研究已然成为文学研究的主要流派。但是到了20世纪之后,作者指出,随着“否认文学与道德之间任何关系”的唯美主义批评的兴起,以及文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和读者接受研究这两个转向,文学伦理学研究也因其自身的缺陷,从而开始走向衰落。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作者之死”和罗曼·英加登(Roman Ingarden)的读者接受理论,使得文学研究从对作者的研究转向到了对作品和读者的研究,但是,实际上此时的文学伦理学研究主要就是探讨作者著述的道德功能,以各种道德标准为基础来评价文学,故此脱离了文学主流发展趋势的文学伦理学研究走向衰落成为必然。除此之外,作者敏锐地发现,文学伦理学研究走向衰落还有两个原因不可忽视,即道德批评的哲学转向和解构主义的盛行。传统道德知识的崩溃、意义世界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都是文学伦理学研究衰落的重要原因。最后,作者认为,文学伦理学研究要立足、发展和振兴,必须要有新的内容、找到新的突破口(31)。

第二章“美国伦理批评的回归与复兴”。这是该书的核心章节,作者指出,伦理批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新人文主义伦理批评的兴起和解构主义伦理批评的反拨,美国伦理批评迎来了新一轮的回归与复兴。这里作者既详细地分析了F.R.利维斯(F. R. Leavis)、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和诺斯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等旧人文主义批评的各种问题以及他们在伦理批评发展中的推进作用,也重点分析了新人文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韦恩·布斯的“共導”伦理思想和玛莎·努斯鲍曼的“多元性”伦理评价理念,以及解构主义伦理批评的代表人物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和亚当·扎克瑞·纽顿(Adam Zachary Newton)的伦理批评思想。在此,作者力图复原美国伦理批评的复兴之路,指出了其优点和长处,当然,也指明了其潜藏的问题和危机。

第三章“美国伦理批评的对话与论战”。在这一章节中,作者进一步论述了美国伦理批评的内部对话,既包括了传统的正反双方诸如自主论与反自主论、认知论与反认知论、后果论与反后果论;也涵盖了激进的论战代表,诸如反对伦理批评的波斯纳和为伦理批评辩护的努斯鲍曼与布斯。在阐述了这次论战的细节和主要思想之后,作者富有创新性地指出了这场论战的实质或核心,即论战之分歧不仅体现在文学层面,更反映在政治方面。

第四章“美国伦理批评在中国的重构与完善”。这一章节也是本书的最终旨归,作者在此分别论述了美国伦理批评在中国的接受、创新、重构、完善和勃兴。在中国学界,伦理批评被大多数人误解为简单的道德批评,为此,起初鲜有人关注和进一步研究。然而,近年来随着聂珍钊教授对其进行了富有颠覆性的创新和体系上的完善,美国伦理批评在中国迎来了新的春天,并且逐渐成为当今广泛运用的文学批评方法。作者进一步指出,基于美国伦理批评之上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能重估经典的文学作品从而得出“全新的阐释”,而且还能“更接近文本的真正意图”(172)。

最后一部分是“结语”。作者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又历时性地总结了文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道德批评与伦理批评的关系、以及美国文学伦理学研究的勃兴、衰落、复兴与发展之路。最终,作者在书中总结了美国伦理批评现存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出了伦理批评应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进一步深入探索:1. 要以批评的实践性为导向,进一步构建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不同文本的范例。2. 要以批评的多元性为基础,努力融合其他批评方法的精华以增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阐释力。最后,伦理批评的理论建构与完善还要具备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视角。当然,作者同时还强调,“无论是以布斯为首的美国伦理批评,还是发展到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它们都已彰显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作为批评方法的强大的阐释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学伦理学批评虽然有其独特的品质,但绝不能夸大这种批评方法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从而认为它是无所不能、能揭秘所有文学想象的万能钥匙。其实,任何一部作品或文学现象都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由多个侧面交织而成的立方体,任何一种批评方法只是对某个侧面的解读”(180-181),充分显示出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宽广的学术视野。

三、评价

恰如纪秀明教授所言,本书“从历时与共时双重维度进行归纳、演绎与钩沉,并积极融合中国意识与主体意识,翻越强制阐释与失语之藩篱,钩沉鉴史、考衡重估,搆思文学伦理批评新秩序之可能。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理论奠基与内外增长,椽添学术研究史重要一笔”(纪秀明 173)。总体而言,该书既在学术理论建构方面贡献突出,也在批评实践方面提供典范,具体来说至少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本书突出了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研究视域。首先,作者从历时的视域梳理美国伦理批评的历时渊源,考据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以来的伦理批评或道德批评的起源、兴起、发展和衰落,以及回归与复兴,直至现如今中国特色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勃兴,脉络清晰,条理清楚,有理有据,详略得当,绘制了一副宏伟壮丽的伦理批评的“清明上河图”。其次,作者从共时的视域比较、分析和总结了美国伦理批评发展同时期的论战与对话,探讨了论战之根源、分歧和殊途同归之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颇有创新性地指出了论战双方的根本问题所在,从而也为论战双方发现自身的症结和问题、找到最终的出路提供了可能。

第二,本书突出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研究方法。作者放眼世界文学,跨越了中西文学之壁垒,以美国伦理批评发展史为基点,钩沉鉴史,着眼于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建构,堪为学术史中“洋为中用”之典范;此外,作者从古希腊罗马的伦理批评出发,重点论述了20世纪中叶之后的美国伦理批评,重估经典,立足当代,为当前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建构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和支撑,也为新时代中国文学理论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堪为学术研究中的“古为今用”之圭臬。作者在书中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学家、理论家和批评家,由此可见,作者收集的文献资料之充分和完备,完全可以作为伦理批评尤其美国伦理批评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它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研究文献。

第三,本书突出了建构中国话语体系下的理论与方法相融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这本专著是文学伦理学批评建设丛书之一,建构中国话语体系下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改变中国的文学批评诗学失语现状是该套丛书的基本目标。作为该丛书重要的基础理论支撑之一,本书始终抓住了文学的伦理属性这一核心观点,从文学的起源入手,分析文学批评中伦理批评尤其是美国伦理批评的各种表征形式及其特质。同时,作者也对美国伦理批评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进行了梳理,重点探讨了美国伦理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中的重构以及新的发展。作者认为,中国学者创新性地提出的“文学起源的‘伦理需求和文学价值的伦理论,文学功能的教诲论等新观点”(聂珍钊 6)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最后,本书具有厘清基本概念,区分模糊术语的参考价值。作者通过比较中西伦理批评的研究,指出并阐述了伦理批评中一些混淆不清的、模棱两可的核心概念和术语,诸如伦理与道德、道德批评与伦理批评,以及理性与意志等等。并高屋建瓴地指出,伦理批评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以批评实践为导向,进一步构建运用伦理批评方法分析不同文本的范例,并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视角对伦理批评进行更加深入的完善,从而真正建构中国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

一言以蔽之,《美国伦理批评研究》既追溯了美国伦理批评的发展史,也佐证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科学性;既明晰了伦理批评到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变通路径,强化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践功能,也阐明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中国话语建构的现实意义。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说,“每一本书就像是一台机器……只有阅读后,你才会发现它是怎样运转的。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人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云,却能把那些微粒都抖掉”(卡尔维诺 5)。杨革新教授的该本专著,正如有学者指出,它“预示着当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必将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也必将掀起中西文学学者之间学术交流的新浪潮”(廖衡 340)。诚然,任何一本书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在抖落其“微粒”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该专著提出的观点和引发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学界以及读者关注与研究的。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Calvino, Italo. Why to Read Classics. Trans. Huang Canran & Li Guimi. Nanjing: Yilin Publishing House, 2014.]

紀秀明:美国伦理批评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语境的重构——学术史视域下的《美国伦理批评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2017):172-175。

[Ji, Xiuming. “Re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Ethical Criticism in China: Research on American Ethical Critic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History.”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2 (2017): 172-175.]

Liao, Heng. “A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Study of American Ethical Criticism: A Review of American Ethical Criticism: A Survey.” 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2 (2017): 333-340.

聂珍钊:《“序”,<美国伦理批评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Nie, Zhenzhao. “Preface”. American Ethical Criticism: A Survey. Wuhan: Central China Normal UP, 2016.]

杨革新:《美国伦理批评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Yang, Gexin. American Ethical Criticism: A Survey. Wuhan: Central China Normal UP,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