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2018-05-14钱晋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18年4期

钱晋

【摘要】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比较独特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保留了很多优秀的地域文化遗产,而大规模的商业开发缺乏对地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传承。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中村改造典型模式有:特色品牌的杭州背街小巷改造工程模式、有机更新方式的北京菊儿胡同模式和新地域主义的上海新天地模式。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特色品牌;新地域主义;有机更新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曾说:城市是一本石頭的大书,每个时代增添新的一页。在城市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历史的积淀。城中村就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比较独特而又普遍的积淀,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城中村有着丰富的不可再生的地域文化资源,而大规模高强度商业开发使这种资源消失殆尽,亟待加强城中村地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传承。

1、城中村与城中村改造

1.1城中村现象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比较独特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时代遗留下来的大量村落逐渐被城市蚕食、分割、包围,形成“城中村”。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原因,造成规划管理无序,布局结构混乱,基础设施缺失,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问题突出,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面貌,已成为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发展的“痼疾”。

1.2城中村与地域文化特色

在许多城市,都有其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城中村,如杭州的背街小巷是始建于南宋时期的古村落,北京的南锣鼓巷则与元大都同期建造,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传统民居、祠堂古树、石桥等等被完好保留。此外,城中村村民靠着血缘、亲缘、宗缘、地缘多重因素结合成村民集体共同体,保留了很多优秀、独特的民俗文化遗产,体现在饮食习俗、邻里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这些无形的地域文化是基于城中村这一物质的载体生存和发展的,因而这些有形的建筑本身也被赋予了文化的意义。“城中村中那些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其本身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物的概念,而已成为一种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及象征意义的村民生活的精神中心所在,深植于村民的内心世界之中”。风俗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许多极具价值的地方性民风习俗事象,是我们地域文化中的一份宝贵遗产。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特别是城中村改造中,不少过去很有特色的风俗事象在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快速地消亡,永远地淡出我们的记忆。

1.3城中村改造模式

城中村改造模式主要有:政府投资的改造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改造模式,政府引导下开发商投资的模式。实践中,大多是借助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整体改造开发。这主要是因为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兴起,我国许多城市旧房拆迁改建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性地产开发逐渐成为城市房屋建设的主要方式,而且随着国家对商用土地有偿使用的强制管理(即走招、拍、挂程序政策),这使城市土地更为紧张和稀缺,房地产企业为减少资本投入,降低开发风险,同时希望利用政府城改政策,注意力转向城中村,以有偿置换的方式对城中村实施大规模高强度的拆迁改造和商业开发。

1.4商业开发缺乏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大规模高强度的商业开发必然会导致全部拆除、重新规划、重新建设的格局。不难发现,现有改造模式忽视了地域文化特色保护的因素,其后果不仅使一些具有文物价值的传统民居、祠堂、村民社交活动场所灭失,更重要的是一些民俗传统、技艺、邻里关系因丧失了其存在的载体而难以传承和保护。千楼一面、千城一面比比皆是,“权力美学”和“拆迁经济学”成为理解当代城市变迁趋势的关键词。

2、地域文化特色与建筑文化的结合

吴良镛先生说: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因为建筑是在文化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并成为文化之有形和具体的表现。地域文化往往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在建筑中表现为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即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建筑群体或个体、建筑空间方面的反映。其特征为:运用地方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吸收包括当地建筑形式在内的建筑文化成就,具有文化特异性和明显的经济性。实际上,当我们超越某个地区的建筑表象内容去寻找隐慝在背后的渊源所在时,就会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真正的民族传统,绝不仅指通过建筑物质载体所体现出来的具体形态特征,更多的是指它的文化内涵,只有在深层次理解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抓住民族传统真正的内核。继承传统并不是给现代建筑披上传统建筑形式的外衣,而是要继承传统建筑中所包含的审美意识、设计观念、哲学蕴涵等。

3、基于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3.1特色品牌的杭州背街小巷改造工程模式

杭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处处有遗迹、步步有文化。老街老巷蕴涵着杭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古朴遗风,承载着杭州这座城市的繁荣兴旺和历史沧桑,延续着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孩儿巷98号,传说陆游的名句“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即作于此。耶稣堂弄、万寿亭弄……每一个街巷名字后面,都有一个历史故事,都有大量可供挖掘的文化资源。保护好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首先就要保护好老街老巷,保护好老街老巷中的历史文化遗存。《城市怎么办》工程篇·第七卷就指出,实施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就是要重新捡起历史的碎片、文明的碎片,“串珠成链”,延续文脉,打造市民素质高、人文气息浓的和谐杭州。从这个意义上说,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是一场延续文脉的“保卫战”,是建设文化名城的“前哨战”。在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杭州注意做到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尊重历史,对背街小巷内的建筑进行专业考证。二是展现历史,考证后具有历史价值的进行展现挖掘保护。三是传承历史,对已消失但历史意义重大的景点及历史区域进行修复或重建。四是弘扬历史,将街巷中的历史建筑进行串珠成线,并介绍给中外游客。杭州坚持了统筹兼顾,将历史保护与背街小巷改造工程融合起来,借助专家、文保专家外脑,挖掘名列于历史街巷中的历史人文,以修旧如旧、追本溯源为主基调,实现人文挖掘与保护、满足需求与风格过渡“四效合一”的统筹效果。最大程度的还原旧仁和村、学士坊、祠堂巷、小营巷等百余条历史街巷和建筑,并将散落的历史建筑串珠成线,整合街巷旅游资源,合力打造人文杭州特色品牌。

3.2有机更新的北京菊儿胡同模式(下转54页)(上接51页)

“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先生在对北京旧城规划建设的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他总结了一套关于我国旧城更新规划方式方法的科学理论系统,主张“按照城市内在发展規律,顺应城市的机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采用适当规模、适合尺度,依据改造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城市目前与将来的关系问题,使每一片区域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促进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标”。北京南锣鼓巷四合院保护区邻近的菊儿胡同旧危房的改建规划充分运用了有机更新理论:一是重视构成原有城市特色的“肌理”,尽可能地维护、适应原有“胡同系统”,根据“有机更新”的原则,在保护旧有完整的街坊格局的前提下逐步建设新的邻里;二是从中国传统四合院“原型”中,发掘尚有生命力的部分,即“院落体系”,并利用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创造“类四合院”新“原型”;三是结合北京市房改,做到既保护又开发。具体做法:①保留有文化价值和质量较好的四合院;②修补改造一般建筑;③拆除更新危房;④探索新四合院体系,既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又适应旧城肌理,又有较高的容积率。在传统文化比较厚重的北京,这个作品没有采用复古的四合院建筑,也没有采用塔式或板式现代住宅,它从传统四合院住宅中,把有优秀传统的建筑手法如院落、里弄、宅门、轴线、色彩等用发展的观点进行改变,把公寓住宅中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合理内核衔接过来,重新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新四合院体系。

3.3新地域主义的上海新天地模式

新地域主义,是地域主义建筑在20世纪下半叶经过拉美建筑在“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下的发展和演变后所产生出来的建筑理论,有“当代乡土”、“新地域主义”等称谓的变化。新地域主义关注建筑所在地的地方文脉和都市生活状态,试图从场地、气候、传统习俗和都市文脉中去思考建筑的生成条件和设计原则,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和归属感。新地域主义来源于地域主义,但更关注当代。上海石库门建筑出现在19世纪中叶,它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代表了近代的上海历史文化。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昔日风光显赫的石库门早已不能满足居住需求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上海新天地项目开发之前,这里是一片拥有近一个世纪历史的石库门里弄建筑。项目改造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和典型建筑及典型的建筑符号,而每座建筑的内部,则按照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订做,在建筑风格上新旧对比,在形态上古今相融,在文化上中西合璧。一方面为人们保留了一片上海旧城的特有风情,另一方面造就了一片适合时代要求、使人们更加回味无穷的新的海派建筑,使人感受到了建筑领域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新地域主义。

结语:

城中村改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工程计划立项到前期调查、方案设计,直至施工和验收,倡导当地原住民全过程参与其中,不仅从设计方案、征求意见、管理移交等环节处处体现人性化关怀。以集约化的手法实现城区定位与城中村改造的优势整合,力求营造出改造的最大乘数效应。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取决于城市特色,取决于良好的城市形象。通过对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保护,风俗文化的继承发扬,结合合理有效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继承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升华民族传统哲学意蕴,进而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增强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城市怎么办工程篇·第七卷(套装全12卷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13.

[2]袁镔,邹瑚滢.理性与创造——评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J].世界建筑,1992(3):65-67.

[3]荣明芹.新地域主义在旅游酒店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9(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