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生态型城镇规划建设的思考

2018-05-14卓文淖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可持续生态建设

【摘要】从当前我国生态建设大环境出发,对生态城镇规划的内涵、特点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规划建设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生态;可持续;建设;问题;策略

1、引言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1960年代的系统化现身,给包括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在内的各个领域带来了一场全新的冲击和不可逆转的革命。它是站在一种更为科学与和谐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逐渐渗透到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层面,折射出城市与建筑的经营模式自工业革命与快速城市化以来所发生的根本性转折。

在此大背景下,基于生态理念打造的和谐城镇,实质上就是可持续理念和生态技术在宏观层面上的规模化集成与系统性运用,因而同单体化或散点式的生态实践相比,更易产生广泛的综合效益与示范价值。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与城市化增长的双高峰期,但同时也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一方面面临着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另一方面却陷入了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困境。面对这一形势,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发展所追求的已不限于传统意义上量的增长,而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相协调的质的提升。

2、理论技术研究

有鉴于此,围绕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如何借鉴国际生态型城镇的建设经验,在城市规划现有规划体系的框架内引入生态规划环节,探讨生态规划和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与策略,进而确立生态型城镇建设的整体框架、规划依据与评价体系的集成技术及应用方法,正在成为目前一项具有前瞻性与挑战性、而又备受关注的科学课题。

19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内涵、原则进行了研究。王如松等提出了建设天城合一的中国生态城思想,认为生态城市要满足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和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宋冬梅等认为生态城市可理解为基于城市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是自然一人工系统相互协调、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理想人居环境;姚士谋等提出生态城市的内涵包括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城市生产活动的高效性、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三个方面

综合以上研究,生态城市是融入区域生态系统、充分融合技术与自然的理想城市模式,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以高效的生态产业、和谐的生态文化、多元的生态景观提供最佳的人类聚居地。

1990年代以来,国内外出现了大量的生态城市实践,包括国外的伯克利、库里蒂巴、啥利法克斯、马斯达尔等,以及国内的东滩生态城、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等。总结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和案例,我们将生态城市的特征概括为8个方面:

(1)绿色生态:提供沟通自然、绿色健康的生态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建成区域内的山体、河流、公园、草地、林地、绿色屋顶等),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绿色空间。

(2)循环经济:运用较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可重复利用的产品,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形成投入一产出一使用一回收利用的闭合循环体系。

(3)低碳节约:在水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能源消费方面形成节约和循环利用机制,以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为主。

(4)绿色交通:减少长距离交通出行需求,以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作为主要出行方式。

(5)紧凑集约:城市发展集中在公交枢纽地区,实施商务、办公、居住功能混合开发。

(6)绿色建筑:建筑按照节能标准进行设计与施工,使用自然通风、节能材料、太阳能屋顶、雨水收集等新兴技术。

(7)和谐宜居:建设可持续的宜居社区,为居民的健康和愉快生活提供多样化的设施和保障体系。

(8)文化包容:融合历史、现代与未来的多元文化形态,为各阶层人群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

同国际广泛的生态探讨相比,国内的地理学界、规划学界和建筑学界比较晚着手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当前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背景下,国内的生态探索却处于一种零敲碎补的起步阶段,其中基于生态理念的城镇规模实践更是举步维艰、近似于空白。这除了生态型城镇本身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特征外,还往往交织着许多现实问题。

经济上的可行与否:同一般的建筑项目相比,生态型建筑的建设需要更多的一次性投入和更长周期的收益回收,群体规模的生态城镇建设更是如此。虽然运行费用的节省和超出建设投入的长期回报是生态型城镇存在的最为诱人的经济理由,但对多数投资人而言,任何形式的远期平衡表或成本核算评析,同初期投资和直接效益相比,都难以令其心动,更何况这种长期回报往往为社会和用户所共享,而不一定能讓最初的投资人获益。

技术的成熟与否:我国城镇的生态实践起点低、进展慢,受制于经济与科技水平,更多的是生态化改造的渐进式模式。尚未成熟的生态技术和产品体系、城镇建设的群体规模以及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实际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抬高了其运用门槛,制约了其发展前景。

整体框架的建构与否:国内的生态探索往往缺乏一个整体的框架和系统性,而局限于围观层面的、某一专业领域的有限探索与被动实践,如设计人员关于建筑通风、供热或是材料专项的研究和局部运用,通常只会沦为开发商促销楼盘的宣传卖点或是地方政府的脸面工程,属于一种被动式、非普遍式和散点式的生态探索。

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否:在生态系统建设中引入评价体系,可以针对该复杂系统实现从规划到设计运作的全过程量化监控。但国内城市和建筑领域一直就比较忽略评价环节的引入,缺乏系统的量化与评估。

法规政策的健全与否:作为经济杠杆的一种制约和补充,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政策的倾斜,来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与放大。但对于生态系统和和谐城市建设而言,无论是法规和政策制定的深度、广度还是系统性、约束效力都相差甚远,亟待通过自身体系的健全来保障和强化生态理念的推行。

面对种种现实性制约,我国要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以生态理念为导向引导城镇的良性规划与建设,就需要提出以下一些基本策略。

环境规划的编制:基于生态理念的和谐城市建设,不但需要像北欧的生态型城镇那样将环境规划真正地引入我国的规划体系,形成一种同现有体系的不同层次的有机衔接、涉及到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的新的规划门类,还要将其纳入规范化的编制轨道,使之成为生态环境规划的关键性依据,从而确定其在我国规划体系中相对成熟的地位和职能。

生态技术的应用:我国生态技术运用可遵循以下原则:其一,运用技术的本土(下转50页) (上接48页)实用性。其二,运用技术的地域性分异。其三,技术运用的跨越式升级。

整体框架的架构:我国基于生态理念的城镇建设迫切需要改变和目前的三点式布局的局部探索状态,向西方的生态型城镇那样建立起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作等各个层面的协同参与的整体框架。

3、评价体系的框定

建构生态型城镇生态环境建构的评价体系,为了对生态型城镇的目标实现度和环境影响度作出评估,同时也为了激励和发掘类似项目的创造力,北欧有不少城镇都在建设过程中引入了评价体系,不但种类繁多,还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创建环境评价体系的生态型城镇,通常都会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需要遴选不同的指标因子。如赫尔辛基市政府便专门委派专家针对维基实验新区建构了一套评价体系——PIMWAG体系。其所选的指标包括污染.自然资源.健康、物种多样性和食品生产5大方面近20项因子,且不同的目标层次对应于因子不同的量值,如热能消 耗量(105~65Wh/m2).饮用水消 耗量(1 25~85L/人·天)及垃圾 废物量(19~10kg/m2),从而获取 不同的积分(图3)o。同样地.哈 默比湖城也针对部分地块引入了环 境影响评估(EIA)体系.遴选了绿 地系统.供水排水.噪音.空气.能 源与垃圾.土地.交通运输等10项。

法规政策的健全:政府进行生态导向下城镇建设的制定和健全有关法规政策,除了要明文确立环境规划在我国现有规划体系中的衔接关系和成熟地位外,还有几方面内容需要关注:其一,系统生态的标准和刚性规范。其二,相关的鼓励性条款。其三,相应的制约性条款。

结语:

生态城镇是当今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可以有效应对转型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应当借鉴全球成功经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觀,探索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适宜规划技术,构建技术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生态城市模式,对生态城镇的研究,对我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李小燕,张明.在可持续发展中推进我国生态型小城镇建设[J].云南环境科学,2005.

[3]王永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建设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

作者简介:

卓文淖,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可持续生态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