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民居居住建筑简史

2018-05-14王亮孙宇轩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18年4期

王亮 孙宇轩

【摘要】要想理清吉林省民居的问题,先要说一说中国民居建筑的现状、意义。在此基础上从石器时代开始,讲述有关吉林省民居的居住建筑,希望可以对当前的建筑有所指导,让民居建筑可以保留其传统性。

【关键词】吉林省民居;居住;建筑简史

1、中国建筑发展简史

当前,建筑材料快速发展,传统的建筑材料受到各种挑战,各样的材料影响至农村,在新建设的民居中,极少见到传统形式的样板,只能见到的只所剩下的古宅。这些年因为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和城市联系也非常密切,城市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所保留的建筑风格,所替代的现代的样子。而这样的民居失去了建筑的文化性、精神性。

2、吉林地理特点

吉林全境在我们国家的东北地区的中心,东半部山岳连绵,有长白山作为天然的屏障,地势比较高。在西部,则有部分是坦荡的平原,属于松辽平原的一部分,松花江由北而流,从中间流淌而过,让吉林成为了一个土地肥沃的富庶之地。在境内,有多个少数民族,如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等,汉族多数是在清代中期、后期,由山东、山西、河南等一带的居民到吉林谋生、开荒的农民,散居在各乡镇,成为吉林的主要居民。

吉林非常寒冷,在其房屋构造上,除采用了保温构造以外, 在室内还要有取暖用的设备,让其可以散热以此保持室内的温度。当地居民创造了火地、火墙、火坑等防寒的设备,让室内的温度增加,以此抵抗寒冷的冬天。

3、吉林省民居居住建筑简史

3.1石器时间的居住建筑

吉林省很早就人类居住,最早能追溯到属于北方细石器文化的旧石器时代。如吉林顾乡屯何家沟曾发现人类用火的痕迹。

根据考古发现,全境内存在大量的石器文化,属于北方的细石器文化。在顾乡屯何家沟就发现了有人类用火的痕迹。当时吉林地区所居住主要都是深穴,后来发展到半穴位。之后的各时代,都前期的小聚落结合而成大部落,成为了穴居的主要方式。

在旧石器时代,吉林的原始人类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直到新时期时代,人类才开始逐渐学会定居和寻找居住场所,从阴冷潮湿的穴居中解放出来,从深穴(竖穴)发展到半穴居。他们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把村落和居室选择在靠近河、湖、海的高地或山坡上,因为这里甘爽怡人、便于饮水和觅食。

在对距今7200年前的新乐下层文化(新乐下层文化孙分布于下辽河流域的一支新时期时代考古学文化,因1977年最早发现于沈阳市新乐遗址而得名[19])的考古中发现:当时的半地穴居室平面有圆角长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形式,建筑坐北朝南设置,屋内有燃炕痕迹,并且有些住所的墙壁和地面经过烧结,使其平整坚硬又有防潮的作用。

3.2春秋战国

据《长春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长春地区的居民以肃慎族为主。并且古代长春还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先后有肃慎族(肃慎南支)、扶余族、高句丽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史籍《后汉书·东沃且传》、《三国志·沿传》都记载当时在长春一带秽族等多个民族活动的情况。

3.3西汉

西汉初年,扶余人成为长春地区的主体居民。于公元3世纪建立了政权,史称扶余国。其王城就在今长春市农安县一带。东汉末年,扶余王城共有3万户,总人口约20万。扶余王城是木栅城。城市形状是圆形。扶余王城分前期和后期。前期王城在吉林市,后期王城在长春市农安县。西晋以后扶余国势衰落。

3.4唐朝

北魏至唐初,东北东南部建立高句麗,原来的扶余故都为高句丽的扶余府。668年,唐破高句丽。713年,肃慎族的后裔粟末靺鞨建立了渤海国,并设5京15府62州,在原扶余都城所在地设立扶余府。

但是从最开始的肃慎族、扶余国、高句丽、渤海国至后来的契丹女真等时期,数千年来吉林省当地居民的居住方式仍为穴居,且开始定居生活,生活方式主要以竖穴为主。人们自地表垂直挖掘穴坑,故称为竖穴。竖穴挖成后,用树干、树枝扎成骨架,作为屋顶盖到穴口上。然后再在骨架上披满植物的茎叶。竖穴整体呈锥体,上尖下宽,保温性良好,是原始人类发明的原始建筑,且不需要复杂的建筑技术。 其建筑穴口顶盖的技术和方法,是后代建筑屋顶的雏形。

扶余国时期,开始有城的建设。城用圆木围成方形,城内建有宫室、仓库、牢狱。《满洲旅行记》载:“其城城周以圆形木作为城栅,也有宫室和仓库的建筑。”

勿吉是一个小的部落,时期大约在北魏时期,当时的居住情况据《隋书》记载:“其地下湿,筑城穴居,屋形似冢,开口向上,以梯出入。”

高句丽时期的住宅建筑有“婿屋”的制度,婿屋是女方家庭在婚前在自家大房子后方建附属住房,名为婿屋,女婿需自名跪拜,方可求娶入住。高丽时期的住宅建筑大多简陋矮小。“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冬月皆作长炕,下燃熅火取暖。”在集安东台子发现的高句丽住宅遗址大多是四周有回廊围合的长方形的住宅。房屋东西端各搭有火炕,炕面低矮,并有与之连接的烟囱立于墙外。据考古资料记载,肃慎族是火炕的最早发明者,高句丽与肃慎相邻,因此也较早使用火炕取暖。

渤海国是唐朝的附属小国,故采用唐朝制度。该时期的居民擅长种植园林,《钦定满洲源流考》中记载:“渤海富家往往为园池,植牡丹多至二三百本,有丛生数千,皆燕地所无。”书中还记载屋皆就山墙开门,民宅大部分是穴居。

契丹原是游牧民族,在唐朝末期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而逐渐强盛,所以辽代时期的建筑较多的保留唐代建筑的手法。佛塔中的密檐塔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其居住建筑据《契丹国志》记载:“契丹五节度,属女真部族,皆杂处山林,尤精戈猎,有屋舍,舍门皆于山墙下辟之……”。

3.5元清时期

后来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国。当时的居住建筑据《金史》记载“女真俗以桦皮为屋。”《北盟会编》:“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棚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树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南向,环屋为土炕,炽火其下,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在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时期中,吉林省的居住建筑大量使用碱土结构,有一些建筑是砖石结构,而且当时开始用瓦片制作屋顶,瓦片分为板瓦和筒瓦两种,上面花纹繁多。只是如今留下来的遗迹较少。

从17世纪开始,吉林地区为女真族的居住地,其住宅建筑跟清朝满族的民居类似。

结语:

住宅设计的模式所存在的意义在于让传统居住模式可以适应新时代居民需求,其丰富了当前几乎千篇一律的居民模式。传统居民也为住宅设计增加了更多的选择,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现有的民居是我们国家丰富的财富,其消失是不可估计的损失,住宅类型设计的出现给民居保护添加了新的血液,给居民在新时代下开启了一个可以更好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未.河南与吉林回族民居空间形态比较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6.

[2]孙佳.吉林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立面装饰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