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旭草书《肚痛贴》艺术探微

2018-05-14姚时进

书画世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张旭草书

姚时进

内容提要:张旭是唐代杰出的草书大家,其主要成就是:一改草书起笔的方头侧入为圆头逆入,使锋居中,以筋为主,筋骨兼备;二改湿润的用墨为焦墨,燥以取险,燥润相杂;三是变今草为狂草,开创狂放大胆的书风,其《肚痛帖》就是这一书风的典型代表。本文重点将其《肚痛帖》艺术特点加以分析。

关键词:张旭;草书;“肚痛帖”;艺术构成

对张旭的书法,历来多有极高的评价。看他的传世楷书《郎官石柱记》就不难看出对传统的学习与把握。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也曾评说他“唐正书无出其右者”。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秉性豪放的人,也正因此才成就了他狂放大胆的书风。

一、《肚痛帖>及其艺术特点

张旭《肚痛帖》(图1),高34厘米,宽41厘米。北宋嘉祜三年( -1058)摹刻,釋文: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

内容是因为他忽然肚痛,欲服药的事。总的书写形式是常用的便条信札一类。通篇笔墨非常清晰,线条通畅,用笔精准,草法娴熟,结字准确,使人感觉到成竹在胸。其线条时而凝重、矫健,时而如万岁枯藤,干回百转,一泻千里,力透纸背,变化多端,浑若天成,将诸多矛盾不可思议地合而为一,展现出一幅气韵生动、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艺术画卷。天马行空的胸襟与气质,无处不体现作者创作时的艺术冲动和无拘无束, “出鬼入神,惝恍不可测”。确属为一幅“无意于佳乃佳”的草书神品,是草书狂放大胆书风的典型代表。

现将《肚痛帖》的艺术构成加以分析如下:

(一)《肚痛帖》的用笔

1.草书的用笔,重要因素和其他书体一样,不外乎是注重线条的质感,而草书线条的质感、用笔方法,古人做了很多的经验总结。如以内擫的用笔方法,可使笔画筋骨俱备,动中含静, “变化与锋杪”。如“折钗股”筋力十足,血刃折迂回,如“屋漏痕”,能表现出较强的骨力,还有“锥画沙”,等等。所有这些用笔书写出的点画,自然能形成婉圆流转,气势雄强而出神采,这在“肚痛帖”中是随处可见的。

(1)用内擫的笔法来完成的字有:如“痛”(图2)字中间部分;“堪”(图3)字最后一收笔,第二行“知”(图4)字收笔;“冷”(图5)字、第三行“欲”(图6)字、“大”(图7)字、“黄”(图8)字等,包括最后一行的“非”(图9)字、“临”(图10)字。

(2)以“折钗股”的用笔方法的字有:如“忽”(图11)、“可”(图12);第二行“不”(图13)、“热”(图14);第三行“致”(图15)、“服”(图16)、“黄”(图8)、“汤”(图17);第四行“热”(图18)、“俱”(图19)、有(图20);第五行“何”(图21)、“为”(图22)二字等。

(3)以“锥画沙”的用笔,顾名思义,就是锥子画沙,起止无迹,是“藏锋”的效果。痕迹中正,形似“中锋”,用此法作出的线条非常圆浑,故“用笔当如锥画沙”。在《肚痛帖》中最突出的地方不外乎就是第三行“致,欲服大黄汤”(图23)和第五行“如何为”等处了。

(4)方圆兼备:草书创作从用笔上看,每个字都不能一味圆转或方折,都不好。细品《肚痛帖》,每个字几乎是方圆兼备的,如“忽”(图11)字先起笔为方,继而外拓圆转。第四行的“俱”字偏旁的折笔书写和右边的圆转,就是以最快速度书写的第三行。每个字也不失方圆互用,最明显的“服”(图16)字偏旁的方折与右边的圆转形成强烈的对比。

从组合上看,也不难发现方圆兼备。如第一行总体上看“忽肚痛”(图26)为方,“不可堪”(图27)为圆;第二行“不知”(图28)为圆,而“是冷热所”(图29)为方。最典型的是“非临床”(图24)三字,“非”字是典型的圆笔,而过渡到“床”字时已是典型的方笔了。

(二)《肚痛帖》的结字

草书的结字,也叫草法,是古人书写升华到总结,约定俗成的。无论偏旁部首,钩纡盘施都有一定的结字规矩。线条长一点,短一点,或多或少一点,甚至微小的变化,都会成为另一个字。所谓“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草乖使转,不能成字”。所以我们不能任笔为体,更不能信笔作草。

《肚痛帖》的结字,从单个字上看,无处不遵循草书自身的结字规律,严守法度。如“忽(图11)、肚(图25)”二字以楷、隶笔意书之;字态中正稳健,饱满平和,而最后一行的“非”(图9)字却进行了四次调整笔锋,才将“非”字完成,可见张旭独具匠心。尤其第三行“致,欲服大黄汤”(图23)五字提按微茫,连绵不断,绞转翻折,一气呵成而又变化多端。如其中的“致”(图15)、“欲”(图6)、“服”(图16)三字收笔,为了打破雷同,在“欲”字收笔时,将笔锋上提,形成翻折的处理,从字形上看,无一不合草书结字规则,给后学者提供了一个高妙的借鉴。

再有草书的结字,很多时候不只能光看单个字的结字,有时会有两个以上的字作为一个字的结构来处理。如第一行的“不可堪”,第二行的“不知”二字,最后一行的“临床”二字,非常明显;甚至第五行的“如何为计”以四个字当着一个字的结构来处理,形成上轻下重,上小下大,上细下粗,以显稳重。这些都是草书结字组合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肚痛帖》书写节奏

人们常说,草书的节奏如音乐,似舞蹈。而音乐与舞蹈的节奏是通过演奏和表演过程中体现出它的节奏。而草书则不同,它的节奏是彻头彻尾地展现在欣赏者眼前,使欣赏者随时可以往复地欣赏到它的节奏和它的章节,这就是书法节奏优越感。

纵观《肚痛帖》六行三十字,从头至尾,就书写出“十”个节拍。分别为“忽肚痛”(图26)、“不可堪”(国27)、“不知”(图28)、“是冷热所”(图29)、“致,欲服大黄汤”(图23)、 “冷热俱”“俱有益”(“俱”字分两次书写,中间停顿)、 “如何为计”“非” “非临床”(“非”字有两个节拍)。

从书写状态上看,“忽肚痛”三字漫不经心,凝重不呆板;“不可堪”上钩下连,提笔另起一行书写“不知”二字(行换意连,这是一般写行草书的人,最易被忽视的方法),再重新濡墨,将笔锋下按,写出“是冷热所”之后,调整中锋,干回百转,一气呵成,写出“致,欲服大黄汤”六字。又换行另起,将笔锋转为“是冷热所”的基调,走向凝重,写出“冷热俱有益”,从视觉上看,达到了风格的统一。随后又将笔锋调整到“如何为计”。这一行共四字,上面“如何”二字的风格与第一行“不可堪”、第二行“不知”以及第三行线条是统一的基调;下面“为计”二字则与第三行“是冷热所”和第四行的线条是统一基调。后又重新濡墨,将速度减慢,力量加强,制造停顿,光一个“非”字,在书写过程中就停顿了四次。最后使“非临床”三字在字形上超过了前五行中任何一个字,笔画的增粗、杀纸的用力,充分表现出张旭当时“忽肚病”的无奈。最后三字与开头三字看上去都是用凝重的笔墨,形式上得到了首尾呼应,但在书写状态上则是大相径庭。前者安详中和饱满,后者则有雄强、刚健、截铁。拿音乐来说,是最强音,宣泄出当时作者内心的诸多无奈。正如文中所表述的那样,虽冷热有益,又不知用什么为计,也没有临床试验过。根据最后三字字形的增粗、增大,杀纸的用力果断,最终张旭还是肯定煮服了这“大董汤”。

二、《肚痛帖》的章法布局

一幅好的草书作品,在章法构成上是有一定讲究的。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章法构成,写条幅、写斗方与写横幅都不一样。古人作诗讲求起、承、转、合,而草书的创作也有此理,可分为平、起、放,或者也是起、承、转、合。从留传的经典草书作品来看,怀素的《自叙帖》、张旭的《古诗四帖》等都有这些过程。作诗讲究“诗眼”,而草书创作也讲求“字眼”。所谓的“字眼”就是在作品中最显眼的字。夸张的字,甚至是一个竖画,人们也常说是“行过半幅”,都是草创作中的“字眼”。展开《肚痛帖》,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开头三字写得还比较规正,字字独立,随后的字就愈写愈快,愈写愈奇,大开大合,粗细悬殊,反差很大,疏密对比强烈,矛盾对立而统一,气势连绵,意象迭出,总体章法构成采取的是起、承、转、合的方式。从“忽肚痛不可堪,不知—可以说是起;“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可以说是承;“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是转的表现;最后的“非临床”,就是合了。从断甸与书法秩序上看,内在的关系整体是一致的,除“不知”二字为了章法需要,没有重新濡墨而加重书写。这就是书法高手别有心裁在章法上的安排。至于整篇的“字眼”,莫非就是“非临床”三字。因为作者将这三个字完全是当作一个字来写,以很难分辨某一个字是字“眼”了。

总之《肚痛帖》虽然只有短短六行三十字,能给我们学习草书带来太多的信息量。它包罗了草书中的万象,尤其是在草书创作中,對如何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对立统一,又是一个最好的借鉴。

猜你喜欢

张旭草书
学校情境下的学习问题学生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登神农顶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
浅谈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打针
李白诗《山中问答》(草书)
录明?杨士奇诗(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