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九林:科研路上拓荒人

2018-05-14闫剑利

科学导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领域计算机国家

闫剑利

在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今天,“三农”是否可以应用大数据?“三农”应用大数据当前主要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困难又有哪些?对于已经与数据科研打了30多年交道的孙九林而言,将数据资源服务于农业领域,是他在数据科研领域开拓的又一“荒地”。

初见孙九林院士,是在山西农业大学举办的“山西农谷建设与现代农业创新高峰论坛”上。当天,在600余人的报告会上孙九林院士以美、英两国及台湾地区现代化农业发展为例,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中国农业发展必须提高效率效能,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做到高质量和人性化。毋庸置疑,这是一位在数据科研领域摸爬滚打近半生的老者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深度思考和理性认识。

科研需要兴趣和自信

1937年8月,孙九林出生在上海市松江县,因为生活过于贫困,他的几个哥哥姐姐被送人抚养,家里只留下他和一个哥哥。直到解放后哥哥参加工作了,家里才有钱将15岁的孙九林送进学校。由于父亲参加过地下党,几个哥哥后来也都参了军,受他们影响,那时孙九林的梦想是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1959年,孙九林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大学五年间,他被多次派往发电厂等地实习,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实践的学习方法让孙九林受用终身。1964年,孙九林大学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动能研究室。“搞科学研究要有兴趣,不能强求。”时任研究室副主任黄志杰先生的这句话,让孙九林至今难忘。

在特殊的年代,孙九林一直没机会做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直到1969年底,孙九林等到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当年他随单位到湖北省潜江县中科院“五七干校”,期间被派遣主持潜江县引进国家高压电网电源工程,当时他带领两个大学生、20多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年轻人做起了设计和现场勘探等工作。

在安装变电站控制系统时,孙九林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因为在学校只学过原理图,施工工程图过于复杂,一时无法下手,县里领导知道后,决定请专业安装队来完成。考虑到电网以后的运行和管理维护,孙九林认为有必要带出一支技术维修队伍,于是他主动承担起这项工作。

该项目在通电运行一年后参加省里评比,最终获得质量和安全运行全省一等奖,这是孙九林从事的与大学专业相关的第一个工程,也是最后一个工程。

国家需要才是科研导向

“还在五七干校的时候,很多同事通过各种途径离开这里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我哥哥也在洛阳帮我找到了工作,但我感觉国家要发展,肯定需要科学研究,还是需要人才的,我就没有离开。”孙九林说。

1972年,孙九林从五七干校来到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所里安排他参加地图自动化项目,为绘图机、扫描机等設备制作电源,将几百伏的交流电通过整流、降压变成只有几伏或十几伏的直流电源,这对学强电专业的孙九林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制作电源设备期间,孙九林接触到了地理研究所从国外引进的计算机,学习了计算机本身的硬件系统架构、软件、代码等,这为后来引导他进入数据科研新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从上海买入了一套计算机,当时国产计算机体积大,占了200多平方米的面积,也没有人会安装调试和操作,当时委员会的领导找到孙九林,希望他当计算机组的组长,“组里有几个老同志,也有插队回来的年轻人,但大家都不懂计算机,我也只懂点皮毛。”孙九林说,他们当时去了有计算机的单位和计算机生产厂家,分工学习输入设备、内存、控制系统。80年代初,计算机成功运行,单位也有了一批计算机人才。

1980年,正值国家开展国土规划,希望用计算机管理大量资料、数据、文档,这个任务落到了孙九林头上。“当时很多专家都说不要去碰这个事,国内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怕做不好担责任。”当时在国内用计算机管理资源环境数据确实是一个新的科研领域。孙九林了解到,美国已经开始用计算机来管理银行账户,“既然能用计算机来管理银行账户,银行账户是数据,自然环境也是数据,我相信能行,就大胆答应先调研一下。”

此后,孙九林带领团队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调研,提出建立我国国土资源数据库的总体方案,并选择西南三省一市做试点。1985年,我国第一个国土资源数据库建成,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孙九林一鸣惊人,成为了国土信息系统的知名专家。

“现在遥感估产系统在国际贸易上起到的作用很大,美国一直在做全球的估产,比如预估中国大豆的产量,预测今年我国是需要进口还是出口,该怎么控制市场等等。”在孙九林的带头攻关下,历时近5年,我国首个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的多品种、大面积估产实用系统建成。

此后,孙九林研制实施的依托电话线路为传输线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分布式信息系统,虽然被后来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所代替,但当时这是第一个实现分布式的信息系统。之后他还带队进行了国家农业信息系统和青藏数据库攻关等多项创新工作。

数据共享才能实现共赢

2002年底,在孙九林的主持下,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前身——“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开始建设,让科研数据共享、流动起来是孙九林的一大心愿。

在孙九林看来,现在数据共享工作在很多方面仍需改进。“现在国家搞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等等,这些一定要做实。比如数据资源整合,要拿到对管理有作用的核心数据,否则智慧城市难有实效。”孙九林不无忧虑地说。

2008年,科技部首次颁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暂行办法》,启动“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工作,数据汇交到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但该办法只是针对资源环境领域,并未推广到其他领域,目前国家投资的多个重大专项并没有与之配套的科研数据管理办法和数据开放共享的策略。

“我国投资几百个亿搞科研计划,这些科研项目大部分都要发表文章,大量的数据资源都被国外拿走了,说得更严重一点,国外不用花钱,就能了解我国的前沿科技,使用最新的数据资源。”数据流失是孙九林关注的大问题,他告诉记者,目前对科研工作的评价主要是看SCI文章或是在国际上发表的高端文章,但是支撑这些文章的大量基础数据资料都必须提交给国外刊物。他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关政策,构建一个大型的数据库,管理由国家投资项目所产生的数据资源,所有向国外杂志投稿的文章,作者需将数据备份到国家指定的数据中心或平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几十年弹指一挥,在科学的殿堂里孙九林始终默默奉献着。几十年里,他凭借着独到的见地与专业素养一路前行。期间,共取得16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有12项获省部级以上18种奖励。时至今日,孙九林每天依然在工作岗位上不辞辛苦,在与大数据科研相依相伴的日子里,他唱响了一曲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桑榆赞歌。

猜你喜欢

领域计算机国家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