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人行

2018-05-14

杂文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三国志坏人月刊

新时代呼唤英雄情结

刘日建

崇拜谁是个人的事,麻油拌韭菜各人心里爱。但学校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崇拜明星,最崇拜的前五名都是明星,希望将来当明星、挣大钱。和《“宗师去世无人问”的冷思考》(《杂文月刊》原创版2018·1.上)“宗师去世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的倾向合了辙。问题出在导向,“无人问”是不屑报道,“天下知”是拼命追星。不是说明星不能崇拜、报道,德艺双馨的演员,崇拜報道都可。时下不是报道明星的表演风格、艺术特点、高尚品格,而是热衷于报道张三插足李四出轨、娶了几个老婆嫁了几个丈夫、离婚财产如何分配,夹杂吸毒斗殴嫖娼的“家事”,无“德”少“艺”,只会满足某些人的窥私癖。

回想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也喜欢著名演员(那时不叫明星),电影院还张贴他们的大幅照片,但更崇拜的是英雄和劳动模范:王崇伦、孟泰、李顺达、申纪兰、黄继光、邱少云、张积慧、吴运铎等等,外国的保尔-柯察金,弘扬的是英雄情结。宗师柯俊院士逝世悄无声息,关键在生前不为人知,原因不全在他的研究成果群众不熟悉。爱因斯坦的研究几人识得?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谁会猜?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的崇拜,问题出在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提出三个攻坚战,都需要拼命硬干的人,习近平总书记重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不畏牺牲智勇双全的杨子荣精神,就是呼唤英雄情结的回归。国家建设中需要明星们擂鼓助威,但位置要适度,不可喧宾夺主。新时代需要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我们应该宣传他们、记住他们。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郁达夫在鲁迅追悼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振聋发聩啊!

不应丑化,也不能美化

李本华

《杂文月刊》原创版2018·1.上有几篇议论历史的文章,我也哕嗦几句。

1、对待历史人物,不应丑化,也不能美化。《曹操缘何被丑化》一文指出的曹操被丑化的原因,我是赞成的。对作者挤去曹操“罪名”水分的理由却不敢苟同。作者说曹操虽然杀了吕伯奢家里八人,却没有杀吕伯奢。说曹操杀了吕伯奢是水分。那是吕伯奢不在家啊!如果在家呢?杀了八人,会留下吕伯奢?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少杀一人,这个水分实在太轻,应该略去不计。作者说这件事《三国志》没有记载,作者勉强了。《三国志》的封面有“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的字样。说明这本书撰注是一个整体,注,也是《三国志》的组成部分。既然“注”了,应该就是“记载”了。何况裴松之注曹操杀吕伯奢一事的开头有“《魏书》日”三字!作者说杀“小斛散之”的王垕,史书没有记载,是虚拟人物,应该是作者个人判断。失去理智举槊杀了刘馥,也是杀人。至于后来的抚尸厚葬,使人想起他的“梦中杀人”。奸狡而已。杀人就是杀人。少杀一人,算不上水分。

2、不能同意《论真相》说的“苛求真相,不如包容人性”。真相难求,不能不求,尽管有时求不到。否则,冤死的白死了;作恶者可以继续作恶。恶成了事实,就客观存在,美化不了。真相总是可以求到的。不能因为当事人当时是如何想的怎么也求不到,就不去寻求成了事实的真相。我们平反厉史冤案的过程有时就是寻求真相的过程,迟到的正义也是正义。寻求真相有时就是维护正义,我们能不维护正义?

3、《史为何难信》的第三段说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被严重高估了”,周瑜的作用“则被有意无意地削弱了”,以之证明“史难信”,这是选错了论据。“高估削弱”是《三国演义》的虚构,小说不能作论据。《三国志-周瑜》中说,火攻是周瑜的主意,黄盖的诈降是周瑜指使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完全是周瑜的功业,没有诸葛亮什么事。《三国志》我们不能不信。

把一些人归类为坏人不妥

梦麟

《论坏人》(《杂文月刊》原创版2017·12·上)把一些人归类为坏人(另一类自然是好人咯),这不妥。简单地把人群分为好人和坏人,不科学,因为这是一个主观的价值判断。同一个人,仅凭主观判断,有人会认为是好人,有人却可能认为是坏人。主观的东西不仅靠不住,甚至有害(那些被“论”的“坏人”,就深受其害)。所以要反对“主观主义”。

人的品行端否,只能用客观的道德标准进行判断;人犯错否,只能用相应的“规矩”和“规定”进行判断;人犯罪否,只能用法律进行判断即审判。就算品行不端,犯了错误,甚至犯罪了,也都不能笼统地称其为坏人,不然,就是对其人格的侮辱,就算是正在服刑的犯人,其人格尊严也不容侮辱,何况只是品行上出了些问题,或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笼统地把人称之为“坏人”,对于当事人无益,还可能导致破罐子破摔。

人类社会人多口杂,任其口杂任性,比如“好人、坏人”地乱下雌黄,不利于社会和谐一人为地主观地把人群分为坏人和好人两大对立的阶层,非乱套不可。

同期37页《人的称谓》:“把人分为好人与坏人……这是人类的理性和发明,最能提高人的智商,让人有了善恶取向”云云,就更不靠谱。把人类划分为两类,是“理性和发明”?“能够提高智商”?如此才“有了善恶取向”?须知,如此一来,“善恶取向”肯定不会是一个向度而会是无限个向度,向度无限就等于没有了向度,也就真假莫辨善恶不分了。

另,同期58页第3自然段:“农民和牛一样,是没有脂肪的动物”。实际是,人和牛都含有适当比例脂肪。人没有合适比例的脂肪(男10-20%,女15-25%)会有害健康;耕牛没有脂肪就没有力气干活;肉牛没有脂肪牛肉就不好吃。第4自然段:一个人牙齿掉光了(“齿龄”信息消失),死后就没有判断他(她)生前年龄的科学根据了。不用担心,还有“骨龄”这个科学根据可供测年;如果他(她)成了化石,还有“碳14”这个科学根据可供测年。

谁想过“生不带来”?

李志远

在说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句话时,人们大多围绕“死不带去”来做文章,而忽略了“生不带来”。眼下,终于有一位想到了“生不带来”。这位,就是杂文家汪强先生。他的《“生不带来”不只是铺垫》一文(《杂文月刊》原创版2017-12·上),见解独到,入情入理,读来让人眼睛一亮,颇有受益。

是的,我们生在世上,赤条条而来,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等等,什么都没带来。我们是怎么一天天、一步步长大成人的?无疑,功在父母。我们来到这世界时,也没带来任何知识和技能之类。是老师教我们学会了语言文字,学会了四则运算,学会了几何代数,明白了物理、化学现象,能用规律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等。

文章深一步说:“懂得了‘生不带来,还可以避免对‘死不带去的错用。”你生下来,光光的,什么都没带来,是你的前辈让你吃饱穿暖受教育。“既然如此,你死的时候也应该留下点东西,让下一代吃饱穿暖接受教育。”

看来,想想“生不带来”,很有意义,不仅可以让人尽孝、感恩,还可以让人正确对待“死不带去”,从而变负能量为正能量,对社会尽一份责任、多做点贡献。

还有几句题外话,就是,每当在《杂文月刊》读到好文章(诸如此文),常常会感慨:倘若千千万万的人都能读到《杂文月刊》,则效果不可估量,也进一步彰显,作者和刊物功莫大焉。只可惜,《杂文月刊》不可能像新华社那样发通稿。但是,能不能通过宣传等渠道,尽量扩大刊物的发行量呢?

声明

本刊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本刊书面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纸媒体、网络(含无线增值业务)、光盘等介质转载、张贴、出版和使用该产品,著作权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凡向刊社投稿获得刊出的稿件,均视为稿件作者自愿同意下述全部内容:1.作者保证拥有该作品的完全著作权(版权),该作品无侵犯其他任何人的权益;2.本刊有权以任何形式,编辑、修改、出版和使用该作品,而无须另行支付稿酬

另,部分作者因地址不详,无法发放稿酬,请作者尽快联系本社。

联系电话:0311-67562153。

猜你喜欢

三国志坏人月刊
画与理
画与理
称象
画与理
坏人长什么样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警察教你识坏人
欢迎订阅2015年《同舟共进》月刊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