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行当,一部遁入民间的历史

2018-05-14禾刀

杂文月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行当斧头匠人

禾刀

记得儿子一次刚买的钢笔笔尖摔地上叉口了,我情不自禁地感叹要是有修笔的就好了。“笔也能修?”儿子一脸愕然。相信像这样对过去许多老行当倍感陌生的人不在少数。过去很熟悉今天却完全看不到的老行当还有很多,比如箍桶匠、补缸补碗补锅匠、染匠、漆匠等等。

本书作者王向阳生于江南千年古镇———浙江浦江郑宅的一户木匠世家。过去木匠是个很吃香的手艺,一般人家打家具除了付报酬,还得上门客客气气地请师傅。手艺也不是一般人想学就能学得了的,先得师傅点头再摆敬师酒。徒弟要想学到师傅手中的绝活,除了个人聪慧外,还得手勤脚快,以讨得师傅师娘欢心。王向阳一出生便生活在木匠世家,想必对老行当有更深的认识。

本书撷取与江南地区老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60多个老手艺、老行当,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有泥水匠、瓦匠、裁缝等,而像铁匠、白铁匠、钉秤匠等行当则基本消失在历史的视野之中,现在的年轻人也只能从民俗博物馆里看到这些历史的痕迹。

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村年轻人学习老行當的热情早就今不如昔。许多老行当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少。但是作为一门技术,老行当在历史上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曾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指出,“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而“最大的发明群体还是平民、技师和工匠”。

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老行当渐渐融入了一些神秘的历史信息。比如,几乎每行都有每行的规矩或者忌讳,记得小时候也曾注意到一个怪现象:木匠师傅收工赶夜路回家时,会在腋窝夹把斧头。听老人说,这是为了驱邪。小时也确实听到大人讲了许多关于木匠晚上碰到女鬼的故事,也弄不懂斧头对女鬼到底有什么威慑意义。

像这样的“讲究”几乎每行都有,且各有特色。这些“讲究”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要想厘清其来龙去脉与真正用意并不容易。比如以现在的思维视角看,木匠收工带斧头赶夜路的习俗,似乎更可能是为了防身。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乡俗都是历史一次次沉淀的结果,老行当里的诸多“讲究”,必然融入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比如有学者在对民间神话传说进行研究后就曾解读出不一样的历史。或者说,如果我们顺着历史在民间的逻辑,对老行当里的那些“讲究”潜心琢磨,兴许可以得出另一种意外的历史真相。

对于许多人而言,可能更关注的是彰显匠人精神的老行当。记得老家常称那些技术水平高的匠人“有把式”或者“老把式”。无论是从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角度看,老行当过去大多处于中上阶层。老把式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肯露一手,他们除了获取丰厚的报酬外,往往需要更多的道德激励,比如越是有点名气的师傅越得一请再请。也不是所有的匠人都精业敬业,小时候就常听说一些匠人偷工减料的传闻。比如有的匠人觉得主人招待欠周,做活时特意省去某个环节,让主人吃哑巴亏。有的故意卖关子,然后自我纠正,以显水平之高。从这层意义上讲,老行当也是一个世俗的江湖。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记忆,每个时代也有属于每个时代的老行当,比如过去有修板车修收音机,今天变成了修汽车修手机。回顾老行当的乐趣当然不是简单地怀旧,而在于从斑驳的历史遗迹中琢磨出其蕴含的那些信息———相较于宏大的叙事,老行当里很可能残存着一部夹杂朴实乡土气息的“史记”。

猜你喜欢

行当斧头匠人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遗失的斧头
“花衫”行当考辨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神级”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