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植树文化与生态保护

2018-05-14卞文志

华人时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杏林植树节祭祖

卞文志

中国的植树文化与生态保护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不同地域特色的植树习俗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基础。比如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仅用来形容前人的文化给我们的恩惠,也在说明植树文化的深厚意蕴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中国的植树文化也在时刻提醒着人们对生态保护要高度重视。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时节植树的文化传统,但直到1915年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植树节,并得以延续,后于1979年正式确立了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并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植树习俗文化。

中国植树造林传统

中国植树的传统习俗源于古代丧葬礼仪。西周时期,统治者便开始在坟头栽种树木,以显示其地位,而平民百姓则不准立坟,更不准植树。春秋时期,民间才有效仿统治者在坟头植树的现象,以使人們能够辨认自家祖坟。

到了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时期,植树习俗和清明联系在了一起。相传刘邦因在外征战多年,直至做了皇帝才得以回乡祭祖,却一时找不到父母的坟墓,后经群僚的协助,才在乱草中找到破旧的墓碑,便立即命人修坟立碑,以松柏种植在坟头作标志。

据史料记载,这天正值清明节气,所以后来刘邦根据儒士的建议,将清明定为祭祖节日,之后每逢清明,他便回乡植树祭祖。从此,这种习俗流传民间,清明祭祖和植树结合的现象便渐渐成了一种固定的习俗。

到了唐代,清明插柳的习俗十分盛行,人们在坟茔祭祖时,往往将柳枝插在坟头,柳枝大多成活。除了清明植树,古代中国官员、文人任职行走一方,也爱植树,有的甚至成就了今天的名胜景观。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做过许多地方官,每到一处,他都喜欢种树,正如其诗:“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

宋代诗人苏轼出任杭州知府时,疏浚西湖,不仅取湖泥和葑草筑堤,更是在西湖堤旁种植各种花木: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等几十种,因此才有了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由此可见,古人不仅有植树的传统,也十分重视保护林木。相应地,政府也出台了一些保护林木的政策,但这时候的植树多是一种习俗,并没有规定为节日。

植树造林传佳话

翻阅典籍,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很多“与树结缘”的佳话。爱柳植柳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期间就曾作了一首含有“柳”字的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说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为了爱柳而种柳,诗的下半部分说出了他为民造福的崇高情怀,“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爱柳的还有唐代的文成公主,她在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的喜爱和思乡之情。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近代爱国名将冯玉祥也爱树如命,他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株”。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此外,还有“封山”“杏林”等典故。说起大禹治水的故事,似乎家喻户晓。其实,大禹不但是一位治水英雄,而且还是一位护林专家。他的“封山”事迹记载于《逸周书》。据记载,大禹在治水期间,为保护林木,曾向全国发布一道《封山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在那个年代居然有这种胆识,确实令人钦佩。

“杏林”的典故说的是晋代葛洪,据《神仙传》中记载:三国时期,福建侯官(今福州)地区有位名医叫董奉,此人医术精湛,乐善好施,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董奉隐居庐山期间,常为附近百姓治病除疾。此人行医有个“怪癖”:治病不收分文,但患者须在其家房前屋后栽植杏树,标准是:重病患者栽五棵,小病患者栽一棵。几年下来,董家宅前院后出现了十万余棵杏树,成为一片杏林。春天时,董奉就邀来百姓共赏缤纷杏花;夏天时,董奉把甜杏摘下来卖掉,买来谷米赈济穷苦百姓,从此便在史籍中留下了“董仙杏林”的佳话。后世遂以“杏林”代指医生,并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等成语来称颂医生医术高超和高尚医德。

“赐姓”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家喻户晓的植树故事。据史料记载,隋炀帝杨广是尽人皆知的暴君,不过,杨广也留下很多“政绩”,植柳便是其中之一。据《开河记》载,杨广在位其间,曾下令开凿通济渠,而后令臣民在运河两岸广植柳树,以固河基,“凡植柳者,予绢一匹”。同时,他还亲自挥锹栽植,并“恩赐”柳树为国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待遇”,柳树因此又称“杨柳”。在他的倡导之下,几年时间,运河两岸便绿柳成行,郁郁葱葱,河清堤固,生态良好。

孙中山倡导建立植树节

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公布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的规定,自此中国有了植树节。后因清明节对中国南方来说,植树季节太迟,同时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又决定将孙中山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每年的孙中山逝世纪念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植树节和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性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例如,1883年,孙中山便从美国檀香山带回一棵树苗栽种在他的故居。1893年,他在亲自起草的《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中国欲强的条件之一便是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又提出在中国北部和中部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并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79年在邓小平的倡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作为我国的植树节,其重要意义不仅为鼓励全国人民植树造林、爱护环境、造福后代,同时也是为缅怀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植树节设立后,我国每年都会在这一天开展植树活动。植树逐渐成为国民对于生态保护的共识。今天,中国古代的植树文化在智能时代有了更多的实现方式,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线下种植之外,人们也可以选择在网络平台发起种植或者低碳行为助力,最终由相关基金会去实现更广地域覆盖的种植,支付宝平台的“蚂蚁森林”就是一例。事实上,中华传统习俗中的植树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宝贵的植树习俗文化也在吸引着更多的人,去尽义务做好这份属于全人类的生态均衡保护大文化工程。

(责编 梁 悦)

猜你喜欢

杏林植树节祭祖
清明祭祖
“双减”,如何确保落地实施不走样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以爱育爱,让童年精彩绽放
学礼仪
绵 延
除夕祭祖
植树节
植树节
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