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遂公盨“升职记”

2018-05-14陈晨彭媛媛

小演奏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禹君王德治

陈晨 彭媛媛

合格项: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2002年春,遂公盨在海外文物市场被偶然发现,经过众多专家鉴定和研究后,由保利艺术博物馆购藏。

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遂公盨由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位国君所铸,遂国地处今山东宁阳西北部与肥城临界处,据说为夏朝所封虞舜后裔,妫姓,子爵国,也因其是舜的后裔,所以历经商周改朝换代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春秋时期才被齐桓公所灭。

不仅身份不一般,遂公盨的年纪也不小。据专家研究,遂公盨应该是西周中期后段的文物,单论这2900多年的高龄,就称得上是文物中的“老前辈”了。

遂公盨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呈圆角长方形,口沿装饰一周分尾鸟纹,腹微鼓并饰有瓦沟纹,兽首双耳,原有垂环,圈足正中有尖扩弧形缺,唯一遗憾的是盨盖已缺失。

加分项:大禹治水的最早记载

做工精美当然是遂公盨能够晋升文物行列的重要先决条件,但是更为关键的原因在于其銘文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翔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献记录。

遂公盨内底铭文共计10行98字,据专家研究,这篇铭文的大意是:上天命令大禹布治下土,随山刊木,疏浚河流,以平定水患,于是,大禹根据各地土地条件的不同规定各自的贡赋,洪水消退后,那些因躲避洪水而逃到丘陵山岗之上的民众重新回到平原,因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为王。

遂公盨的发现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已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而夏为夏、商、周三代之首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深入人心,这为专家学者研究大禹治水提供了有利的物证。

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德治思想贯穿于整个封建王朝。遂公盨铭文中前后六次出现有关德的文字,而且内涵颇为宽泛,如要求民众既要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做人要齐明中正,还要孝顺父母、兄弟友善、婚姻和谐,注重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君王及官吏要有德于民,顾念天下黎民百姓,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好其德”,君王统治才能长治久安,天下才能安定。这不仅是周人尚德的实证,还表明2900年前我国关于德的思想已相当丰富系统,德治观念已经形成,更使人们了解到我国德治思想的渊源——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主张,其实只是对周人思想的总结与概括。

遂公盨,又名“燹公盨”,盨是什么呢?《说文解字》曰:“盨,杠盨,负载器也。”盨由圈足簋发展而来,用途和簋基本一致,是盛放黍、稷、稻、粱等谷物的礼器或食具。那么,遂公盨是怎样从“食盒”晋升到国家一级文物的行列呢?

猜你喜欢

大禹君王德治
生态环境我们改变了什么?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天下为家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荷叶礼赞
姜太公钓鱼
烽火戏诸侯
老子与治国
艺术加工要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