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泥鳅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2018-05-11徐金根付纹琪江敏聂保江叶本祥

水产养殖 2018年5期
关键词:全池投饵泥鳅

徐金根,付纹琪,江敏,聂保江,叶本祥

台湾泥鳅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抗病力强等优势;又因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而被誉为“水中人参”,泥鳅作为滋补佳品早已摆上家庭、酒店的餐桌,在国内更是畅销不已。台湾泥鳅当年养殖个体可长至100~200 g/尾,可以进行池塘生态养殖、稻田综合种养殖、循环水集约化养殖,养殖经验效益明显,与本地泥鳅品种比较其养殖优势明显,所以近年来我国台湾泥鳅养殖规模发展较快,但内陆地区台湾泥鳅养殖相对较少,而目前鉴于台湾泥鳅的特性,养殖技术尚未成熟,养殖户不敢轻易尝试高密度养殖,养殖成活率低,因此九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开展台湾泥鳅池塘养殖试验,亦获得了一定的养殖成效,现将养殖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1 池塘条件

1.1 池塘选择

台湾泥鳅养殖池塘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且无污染,池塘进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本试验选用两口池塘进行试验,面积均为4×667 m2,水深为2 m,淤泥深20~30 cm,池塘四周水泥护坡,排灌方便,每口池塘应配套增氧机一台、微孔增氧设备一套,投饵机一台,驱鸟器一台,架设防鸟网。

1.2 池塘改造

由于台湾泥鳅具有的潜泥、逃跑等习性,池塘必须进行改造,池塘进排水独立分开,排水口设在池塘正常水位的水平面处,排水底口设置在池底鱼溜底部,且进水口和排水口均用密网布包裹,以防止台湾泥鳅逃逸。每口塘水面上方应架设防鸟的“天网”,采用2 cm网目的网片将全池罩住,整个养殖场四周用20目聚乙烯网片、高1 m设置作防害“地网”。

2 池塘前期准备

2.1 放养前的准备

泥鳅种放养前15 d对池塘进行消毒、清塘。消毒时池内留少许水,每667 m2用120 kg生石灰(块灰)化浆全池泼洒,以杀灭病原体、野杂鱼等敌害生物,在底泥较多的地方要适当翻动,确保消毒彻底,晒塘7~10 d后可进水。

2.2 饵料培育

8 d后池塘注入新水90 cm左右,池塘通过施用生物肥培育浮游生物,EM菌500 g/667 m2和生物肥水宝400 g/667 m2相结合全池泼洒培养天然饵料,底质较肥的塘口可减生物肥的用量,施肥7 d后可见池水中有大量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繁殖起来,鳅种即可放养,鳅种下塘后可以摄食到丰富的生物饵料。

3 鳅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需要进行消毒,一般使用3%的食盐水浸泡15 min。放养规格为体长3~4 cm的夏花鳅苗,放养密度为50~60尾/m2,如果池塘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及技术力量好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放养密度。在台湾泥鳅池塘养殖池中,可适当套养一些生活在水体中上层的鱼类,如鲢鱼、鳙鱼等品种,放养夏花鱼种,这样可以起到净化、调节池塘水质的功效。

4 养殖管理

台湾泥鳅池塘养殖技术中驯化养殖是养殖成功关键技术之一,主要采用投喂特种鱼专用膨化料、生物有机肥二者机结合。

4.1 驯化养殖

台湾泥鳅池塘养殖驯化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投放台湾泥鳅苗种3 d后开始驯化投喂,一般在晴天温度的情况下适宜进行驯食,驯养过程中前期需要注重多次少量投喂,避免浪费饲料,污染水质,采取先分散驯化,之后到集中投饵驯化,当台湾泥鳅大部分都到投饵机附近进行摄食之后,转为投饵机定时驯化,每天固定的时间段进行。

4.2 投喂管理

驯化成功后采用特种鱼膨化料投喂,蛋白含量为40%,采用投饵机进行投喂。一般每天投喂2次,上午投喂日饲量的1/3,下午投喂日饲量的2/3,日投饲量为泥鳅体质量的7%左右,投喂过程中根据天气、水质、水温等多项参数,调整饵料投喂量、投喂时间、投喂次数。同时不定期投放生物有机肥,培育生物饵料。

4.3 水质管理

定期培藻、追加生物有机肥,培育丰富的天然饵供台湾泥鳅摄食。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节,微生态制剂是一种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具有无残毒、不污染水质、能抑制或杀死有害菌、提高动物免疫力,改善水质等优点。高温季节,水质变化较快,为防治池水过肥和老化,每月需换水1~2次,每次换水量为1/5,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40 cm。

4.4 日常管理

坚持早晚巡塘,定期检查进水口和排水口以防台湾泥鳅逃逸。做好日常记录,注意观察泥鳅生长、摄食、活动及水质变化等情况,以此来调整喂食、施肥、冲注新水等措施,在高温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2 h。

5 病害的防治

5.1 生物防治疫病

根据养殖水质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微生物制剂,促进有益菌种的繁殖,分解或降解水体中有害成分;补充底部和水体的营养物质,培养有益藻类;调节底部菌相平衡,建立有利于水质的微生物群落。从生物防治疫病、生物改良底质入手,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有效并持久维护好水质,不仅预防鱼病,还可以增产增收。

5.2 药物防治疫病

主要采用内服和外用相结合进行预防,定期在饲料中拌入多维和保肝护肠药物,来提高台湾泥鳅免疫力和消化吸收能力。每次换水后或每隔20 d对池塘水体进行杀虫和消毒处理,具体是用0.5 mg/L硫酸铜加0.2 mg/L硫酸亚铁全池泼洒杀灭池中寄生虫,然后用消毒剂(硫醚沙星、聚维酮碘)等药物进行消毒,3 d后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培养有益细菌和藻类繁殖并撒入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底环境和降解池底氨氮和亚硝酸盐,为台湾泥鳅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5.3 常见病害的防治

在台湾泥鳅整个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主要有车轮虫病、水霉病、出血病、赤皮病、肠炎病。

5.3.1 水霉病 由水霉、腐霉等真菌感染所致,大多因鳅体受伤导致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见发病处生长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防治方法是用400 mg/L的小苏打与食盐配制而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5.3.2 车轮虫 车轮虫病一般流行于每年的4—7月,适宜水温20~28℃,主要危害鳅苗,定期使用显微镜观察,发现数量较多时,使用0.5 mg/L硫酸铜加0.2 mg/L的硫酸亚铁混合全池泼洒。

5.3.3 细菌性败血症 各生长阶段的泥鳅都可感染,体表擦伤、鸟啄伤是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主要症状为体表充血、出血、发红,肛门红肿等。治疗方法使用0.2 mg/L苯扎溴铵加0.2 mg/L戊二醛混合全池泼洒,严重时隔日泼洒1次,共泼洒3次。

5.3.4 赤皮病 该病常与肠炎病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病鳅体表黏液脱落,脱落处皮肤溃疡,严重时发生糜烂。治疗方法为使用强效碘(含有效碘5%)0.1 mg/L全池泼洒,严重时间隔日泼洒1次,共泼洒3次。

5.3.5 肠炎病 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最明显的症状肛门严重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流出,剖开腹腔,肠道明显发红、充血,肠内无食物。治疗方法同上,同时拌饲料投喂恩诺沙星,一次量为每千克饲料拌0.2 g,连喂3~5 d。

6 台湾泥鳅的捕捞、暂养和运输

6.1 捕捞

一般选择笼捕,捕泥鳅时,先在须笼中放入诱饵(饲料,菜饼等做成的饵料团,或者其他发酵饲料)。将笼放入池底,待3 h后左右,拉上须笼收获一次。拉须笼时,要先收拢袋口,以防台湾泥鳅逃跑,后解开袋子的尾部,倒泥鳅于容器中。捕捞前一天减少喂食,通过试验研究,晚上进行捕捞,捕获率高。地笼捕捞方法,一般667 m2池塘放10~20只须笼,连捕几个晚上,起捕率可达80%~90%,最后干塘捕。

6.2 运输

因台湾泥鳅皮肤具有较强的呼吸功能,所以在商品鳅运输比较方便。一般近距离运输采用干法运输,即将台湾泥鳅装在容器内,保持皮肤湿润即可进行运输;中距离运输可用木桶或运鱼篓装运,一般情况下,1 kg水体可装运1.0~1.5 kg台湾泥鳅,气温在15℃时装运时间可保持5~8 h;距离较远必须采用降温措施之后进行运输,即将鲜活的台湾泥鳅置于5℃左右的冷藏车中控温运输。

猜你喜欢

全池投饵泥鳅
泥鳅笼
草原鼠害防控无人机投饵试验*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精养鱼池不同天气如何科学投饵
精养鱼池如何做到科学投饵
健康养殖问答(25)
捉泥鳅
捉泥鳅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施用方法与配方
水霉病的预防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