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网瘾学生”的网络德育教育新途径

2018-05-10王贺

关键词:优化策略

王贺

摘要:“网瘾学生”这一群体的数量增长是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对于此,有必要充分利用网络德育教育这一新兴的教育手段,在系统总结“网瘾学生”网络德育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网瘾学生;网络德育教育;优化策略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使网络德育教育在网络环境条件下应运而生,在极大拓展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空间和渠道的同时,也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挑战。从学术界层面来看,对于网络德育教育的内涵,学术界目前主要存在“工具说”、“形态说”、“方式说”三种观点。时至今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校先后建成了官方网页、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普及率呈现出迅猛的上升趋势。无论是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就业服务、新闻宣传,还是学生社团服务、心理咨询,学生和家长都可通过网络快速获得第一手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我国学校“网瘾学生”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因此,“网瘾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应如何顺利开展和不断优化,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相关概念

1.网络德育教育的内涵

作为德育向网络世界的拓展和深化,本文论述的网络德育教育是指学校思想老师为了使受教育主体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的德育教育品德,通过网络平台对受教育主体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正面影响。较之于传统的德育,网络德育教育不仅在形式上具有超时空性,而且在方法上更具有隐蔽性,并进一步在内容上体现出多样性。

2.“网瘾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内涵

“网瘾学生”网络德育教育是指学校德育教育老师结合“网瘾学生”的认知特点,基于网络化的社会环境,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并以此有针对性地对“网瘾学生”开展德育工作[2],目的在于使他们最终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德育教育品德和素养。

二、“网瘾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复杂的网络操作技术和丰富易变的网络星系加大了“网瘾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难度,总体而言,目前由于网络德育教育“有效性不足”,因此实际工作中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主要问题

(1)主体性迷失

“网瘾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主体性是指该群体参与网络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意识,并在自身价值观的引导下对网络资源进行能动选择和创造性利用的能力特性。由此可见,“网瘾学生”在网络空间中主体性迷失实际上体现为该群体价值观轨道的偏离,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网瘾学生”容易迷失于浩瀚的网络信息世界。基于网络时代,该群体不再愿意对德育教育老师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简单的遵循,也不愿意按照传统的思路领会相应的教育内容,而是按照自身的喜好对网络信息进行选择性吸收,从而导致该群体出现主体性迷失现象。

第二,“网瘾学生”在网络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主体性迷失。该群体在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下刻意回避现实社会,过渡依赖网络人际关系来弥补自己现实人际关系中的失落感。在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下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该群体在网络角色扮演中出现人格障碍、人格异化等一系列问题。

(2)价值观扭曲

价值观是推动和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因素。体现为个体对其周围客观环境的意义、重要性的综合性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偏好。对于“网瘾学生”而言,价值观通过该群体对事物的评价、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取向来具体反映于现实生活之中。结合实际可知,网络中充斥着诸如精英主义、个人主义、霸权主义等各种的不良价值观念,这很容易导致价学生的价值标准变得模糊,并逐渐误入歧途。

(3)网络行为失范

“网瘾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是指该群体的行为违背了其应遵循的相关行为准则,具体表现为该群体的行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出现的与一定的社会规范相违背的各种行为偏差。

第一,网络交往行为失范。很多“网瘾学生”习惯在网络交往中随意捏造自己的真实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身份等)。相关调查表明,仅有36.3%的“网瘾学生”表示自己在网络上是以完全真实的身份出现,41.2%的“网瘾学生”承认对身份有所改动,22.5%的“网瘾学生”则表示自己的身份全部是假的、或随时变换自己的身份、或不是一个身份。网络交往的匿名性导致网络空间被很多“网瘾学生”视为“情绪公厕”。

第二,网络行为具有攻击性。网瘾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和技术研究能力,而同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弱势群体”,因此网络攻击性行为极易成为他们不满情绪的发泄渠道。资料表明[4],有10余名生活拮据、从未谋面的学生为了成就“一夜暴富”的共同梦想,互相之间通过互联网交流了一段时间后,利用黑客技术侵入政府网站,并恶意篡改和伪造数据库中的重要资料,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4)沉溺于网络游戏

不久前,我校针对全校300多名学生进行了网络德育教育调查,结果表明,高达34.2%的被调查者曾经玩网络游戏,18.7%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经常玩网络游戏,承认自己参与过玩网络游戏互动交流活动的学生为9.5%。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游戏,但调查表明,其原因基于以下两条,一是没有闲暇时间,二是认为家长管理严格。换言之,只要条件具备,这部分学生就很可能也会涉及玩网络游戏。

2.形成原因

(1)学校网络德育教育老师综合教育能力不足

具备良好的网络信息素质是思想老师开展“网瘾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前提条件。因此,老师应具备对网络信息资源有效甄别、过滤、获取、整合、评估和利用的能力。然而现在的德育教育老師(辅导员)尽管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水平,但普遍对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并不熟悉,对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也比较陌生。

(2)老师对网络德育教育方式缺乏工作热情

德育教育老师缺乏对网络德育教育工作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老师缺乏网络运作实践经验的原因。具体表现为,其一,部分老师不了解网络具特征,因此不能够将传统的德育工作与现代网络技术有机的相结合;其二,部分老师仍然习惯于通过口头教育、面谈教育等传统形式开展工作,对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实践的参与意识不足。

(3)德育网站的综合设计水平不高,点击率低

衡量网站综合设计质量的水平高低在于访问量,而点击率则是访问量的直接体现。学生德育网站对学生的吸引力低,主要基于如下原因,一是网站设计风格不够鲜明,至少在外观上缺乏生动性。二是教育内容的形式较为单调,且与学生现实问题结合不够密切。

(4)工作方法过于陈旧

目前很多德育方法在运用方面缺乏针对性。一般来说,“网瘾学生”由于其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的差异,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特征。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的德育者仍然沿袭程序化、形式化的传统做法,忽略了对“网瘾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深入和系统分析的重要性,没有及时掌握和系统记录该群体网络行为动态变化状况,因此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工作。

三、网瘾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优化策略

结合前文中的原因分析,下文对开展“网瘾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提出如下优化策略。

1.通过实践不断增强德育教育老师的整体工作能力

鼓励学校网络德育教育老师提高对实践工作的投入力度是增强其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这需要网络德育教育者通过认真分析和总结“网瘾学生”的心理状态,积极尝试和网瘾学生展开网络交流。通过实践交流,一方面能够掌握关于网瘾学生心理动态的一手资料,另一方面还能够转换角色角度,了解更易于被“网瘾学生”所接受的德育形式,逐步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整体工作实力。基于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在执行前要以“网瘾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目标为核心制定实践交流的可行性计划。在实践交流过程中认真做好交流记录,并在交流后通过系统的工作总结的形式把心得体会固化下来。二是要加强网络思想老师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共同研究工作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提供宝贵经验。三是网络德育教育老师要换位思考,充分利用空余时间,站在“网瘾学生”的角度去接触网络,从而使自己在后续的工作更加有针对性。

2.提升思想老师开展网络德育教育的积极性

如前文所述,德育教育老师由于自身对网络德育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同时缺乏足够的网络知识,因此对网络德育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尝试如下三种途径。

一是充分利用自身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来解释网络德育教育这一全新教育形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使自己在心理上拉近对网络德育教育形式的亲近感。

二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灵活运用,可将文字图片、音乐动画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后,再通过生动形象的网页设计把严肃、深奥的德育理论传递给“网瘾学生”。这就需要定期组织德育学者和网络设计专家共同开发和制作融思想性、教育性、生动性与一体的信息资源。

三是在网络思想老师之中建立典型案例的内部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可包括典型成功案例,还可包括自身在实际工作中对具体事件的记录、分析和总结。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并将讨论记录以内部电子期刊的形式上传至数据库,这可以有效提高网络德育教育老师的积极性。

3.完善网络德育教育的内容建设工作

第一,在保持内容生动活泼的基础上适当增强教育内容的理论性。这就需要德育教育老师依据学生对理论教育内容理解力来确定教育内容的理论阶梯层次。鉴于“网瘾学生”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需要在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基础上适当注入一些理论知识,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渐增加理论的深度,这不仅能够保持“网瘾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体现出思想教育的层次。

第二,“网瘾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理论阐述要尽量透彻。这就需要网络德育教育老师首先要充分利用自身积累的理论经验和工作实践,把相关理论吃深、挖透,并在与“网瘾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的过程中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使“网瘾学生”在观念层面上划清是非界限,并力争理论结合实际,运用实证论述和规范教育等多种方法,使“网瘾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问题的实质,逐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论观点。

第三,提供个性化网络德育教育。例如,针对性格孤僻的网瘾学生,网络德育教育老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的隐蔽性特点,采用间接方式,定期对其发送电子邮件来进行私下交流,或对其在网络上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并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耐心疏导或及时回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德育教育老师要严格恪守保密原则,尊重网瘾学生的个人隐私。

4.实施有效的网络德育教育方法

第一,要及时更新原有的工作观念。老师要认识到,网络消解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对于“网瘾学生”而言,老师的身份已经由过去的“思想训导者”逐渐过渡为“思想引导者”,因此,老师与网瘾学生在进行网络交流时要恪守坦诚相待,平等沟通的原则。

第二,遵循“因人而异,因人而宜”的工作原则。网络德育教育老师可依据性别、年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学科专业等要素对“网瘾学生”进行细分,再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例如,从学科分类的角度而言,对文科学生网民可偏重采用理论疏导、情感熏陶等方法,对理科学生则可偏重采用实践交流、典型案例教育等等方法。

第三,针对“网瘾学生”表现出的具体思想热点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网络德育教育老师要在日常工作中跟踪“网瘾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焦点问题,从而把握他们的思想变化状态,在对这些问题的性质进行正确判断的前提下,深入分析这些焦点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思想教育方法。

结束语

“网瘾学生”负面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是其所处的综合环境的合力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因此,对他们开展网络德育教育不仅离不开学校老师的日常工作,而且更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通过更多、更有效的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方法,有效消除“网瘾学生”在心理和行动上的各种负面因素。

参考文献

[1]外国教育社会学塞本文选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32 卷 )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罗安琪,周晓云.教育管理中的六大效应[J].教育科学论坛,2009,(9).

[4]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305-326.

[5]鲁胜凤.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后进学生[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141-142.

[6]杨彦勤,辛全才,赵延凤.问题学生的成因与教育转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2):111-114.

[7]沈壮海.德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3.

[8]雷跃捷、辛欣.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21.

猜你喜欢

优化策略
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刍议高校体操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政府机关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