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涯教育中的理论梳理与实践探究

2018-05-10毕帼英

关键词:生涯教育问卷调查实践

毕帼英

摘要:生涯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但是实践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究,相关理论也有待梳理更新。因此在对生涯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了解经典的生涯理论核心和最新的理论进展,增进对生涯本质的探究和认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面向173名高中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涯需求;结合数据结果与生涯理论,探索对中学生涯教育实践的新启发。

关键词:生涯教育;生涯理论;问卷调查;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试验)》等多份文件对中学开展生涯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中高考新政策的出台让学生有了更多选择性,同时也把学生的生涯需求提到新高度。对于学生而言,正处于发展中的生命体需要在中学阶段直面选择。如何遵循生命成长和学校教育规律,开发个体潜能,尊重个性差异,为学生们搭建体验学习的舞台,帮助他们获得与自我相宜的发展规划,是心理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课题。

面对学生们的迫切需求,我校的生涯教育逐步开展起来,由学校领导牵头组建团队进行研讨,生成生涯教育的整体计划。包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尤其在高中增加了生涯探索课;组织生涯教育系列活动,如不同领域专业讲座、学长咨询会等。作为心理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活动的组织策划,而同时也在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反思待改进之处。也学习参考了许多市区级教材、各兄弟学校生涯教育经验,但仍感觉有诸多欠缺。反思发现缺乏的是对生涯理论的系统梳理,更重要的是如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各理论的切实性及利弊,才能做到在实践中“顶天立地”——既有理论的强有力引导,又能緊贴学生需求落地而行,使生涯教育更具深度和实效性。

因此本研究在对生涯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了解经典的生涯理论核心和最新的理论进展,增进对生涯本质的探究和认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教师访谈结果设计问卷,面向173名高中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涯需求;结合数据结果与生涯理论,探索对中学生涯教育实践的新启发。

一、定义与理论概述

(一)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源于20世纪后期的美国。1971年,当时的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尔兰得正式提出“生涯教育”一词[1]。生涯教育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生涯教育,是指社会个体在其整个生命活动的时空中所接受的、以认识自我与职业,和以规划未来生涯为主要内容的一切教育活动。所谓狭义的生涯教育,是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设计、认识未来的自我、确立生涯目标、选择生涯职业、实施最佳生涯发展途径的专业性学校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2]。

本研究认为的生涯教育聚焦于在学校形态下,面向中学生开展的与生涯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包含生涯觉察、自我探索等一系列内容,以及学生参与的自发或有组织的实践探索活动等。

(二)生涯理论

1.人职匹配理论

该理论由帕森斯初创,威廉森、霍兰德等人进一步发展。经典的人职匹配理论强调人的特性在谋求职业前即已由先天及早期环境决定,人的未来职业由人的特性决定[3]。自从帕森斯开创了“知己、知彼、匹配”三步骤的职业指导系统,理论的发展基本上都在这个框架之下进行,关注点集中在如何做职业选择上。按照发展顺序,该理论可以划分为:特质-因素理论、人格类型及职业锚理论等。

2.生涯发展理论

生涯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职业意识并不是在面临就业时才有,而是在童年时代就开始萌生;随着个体的成长,其职业选择意识也发生着改变[4]。这个过程可以被分成几个阶段,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此阶段的划分都有所不同,如:施恩的职业生涯九阶段理论、格林豪斯的生涯发展五阶段理论、利文森的生涯发展六阶段理论、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三阶段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五阶段理论。

这当中最为人熟知的是舒伯,他将生涯发展过程划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15-24岁属于探索期,需要学校教育、休闲活动、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参与,支持促进个体自我角色的形成、职业探索和选择[5]。此外舒伯的“生涯彩虹图”形象地展示了生活空间中的六种角色,认为生涯还具有广度和宽度。这都为学校开展生涯教育提供了支持和方向。

3.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CIP),是Gary Peterson 的团队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提出来的[6]。CIP认为决策职业问题需要四个领域的信息加工,即自我认知、职业知识、决策技能和执行。自我认知包括个人职业价值观、兴趣、技能和就业偏好;职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如何实施工作计划;决策技能包括沟通(Commun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估(Evaluation)、执行(Execution),即CASVE循环;最上层的元认知是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及结果的知识、体验和调节[7]。

4.社会认知生涯理论

社会认知生涯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以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主要围绕核心认知变量、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三者间的互动关系来分析个体生涯发展进程[8]。

5.后现代理论

20 世纪末,一些学者借鉴后现代主义,对生涯理论进行了较大革新,如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Arthur,1994)、生涯混沌理论(Robert Pryor &Jim Bright,2003)、生涯建构理论(Savickas,2005)、叙事生涯咨询(Michael White,1990;Savickas,2005)等。

其中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概念,指一种不限于单一雇佣范围的一系列就业机会的职业路径。这种雇佣范围不仅仅指当前的组织,还包含不同的岗位、专业、职能、角色,甚至国别、文化等(DeFillippi & Arthur, 1994)[9]。生涯混沌理论强调的是“生涯不确定感”(perceived career uncertainty),认为生涯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等非线性本质,应考虑多重变化因素及机遇因素对生涯发展的影响[10]。后现代生涯理论认为,适应力比规划力更重要,以“适应”取代“规划”,“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成为新的重要概念[11]。

可以看到后现代理论更强调的是现代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给生涯所带来的新的特点,即多重可能、不确定感、无边界,因此更着重考虑个体的生涯适应力和主动建构。这点对于中学阶段开展生涯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背景

继上学期高一年级结束生涯课之后,本学期在高二年级开设生涯课,并继续在高中年级开展生涯教育活动。但高一年级的生涯课和生涯活动的设计基本都是在上述的人职匹配理论和生涯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不少困惑和问题。为了更好地科学地了解学生生涯现状及需求,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理论更新,调整生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在高二年级开展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

北京某中学高二年级学生,使用问卷星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回收173份(回收率为89.6%),因问卷星支持题目必答、主观题最少字数等设置,因此回收到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三)调查工具

1.自编题目

根据面向年级主任和科任教师的访谈结果,结合调查目的设计相关题目,包括对未来的设想程度、想法的来源、目标对当下学习的影响等内容。

2.生涯适应力的测量

本研究采用修订的生涯适应力量表。该量表由24 个题目构成,包括四个维度,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自主和生涯信心,每个维度包含6 个题目,Likert 5 点计分。问卷总分越高,代表生涯适应力越强。

(四)数据分析结果

数据回收后,结合问卷星的处理,使用spss和Excel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现摘取部分重点呈现如下:

1.关于高中之后的目标状况

2.对未来目标设想与选择的来源

3.生涯适应力的现状

三、理论结合实际,对實践工作的启发

(一)从人职匹配到互动发展

在目前的生涯教育中常用的是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霍兰德(Holland,1959)认为按照职业要求,人的个性可以归纳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六种类型,分别具有相应的职业适应范围。在生涯课上经典的活动就是根据该理论改变的六岛环游,并结合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结果进行解读,活动和测评的确都很受学生欢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自我探究。但在对应的职业范围上,学生们表现出困惑或是怀疑,这也体现出了该理论在现实中的不足之处,即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职业的种类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并仍在继续的变化中,甚至高中生们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很可能都尚未出现。

对此需要调整的是更恰当地解读测评结果,不论是职业兴趣测评还是MBTI这样的人格测评,都要提醒学生们不能把个人特征和职业特征机械地匹配,而应结合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IP,考虑到知识领域中包括自我认知和职业知识,并尝试加入平衡单的使用提升学生的决策技能;结合社会认知生涯理论SCCT,使学生觉察自己的兴趣发展路径感受到认知变量、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三者间是互动关系,而非单纯的线性匹配,通过测评或课堂活动对自我的了解不是为了找到匹配的职业,更重要的是激发自我探索和学习经历。

(二)从规划能力到生涯适应力

生涯理论更新发展所带来的最大启发就是生涯适应力等概念的引入,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飞速变化的不仅仅是外部世界,还有正在发展成长中的他们自己,兴趣的快速消退或转移、不断获取或发展新技能,甚至相对稳定的人格和价值观也都仅仅在形成的过程中,仍有很大可能发生变化,这也正是当前生涯教育的难点。而后现代理论对生涯不确定性的肯定,对“生涯适应力”“主动建构”“生涯心理资源”的研究,使得这个难点有了突破的可能。

从问卷结果来看,目前虽然部分学生已经有一些对未来的设想,甚至具体到目标专业、大学、职业,但生涯适应力水平有待探讨,其中生涯自主和生涯信心的最小值都大于1,存在填写问卷时自我主观评价偏高的可能,尽管如此与以往研究中中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的均值相比,生涯关注和生涯信心的均值偏低[12]。因此在日后的生涯教育中,尝试把关注点从规划能力的提升转移到更有价值的生涯适应力或生涯心理资源的培养,根据其内涵设置多个主题的教学内容或生涯活动设计,注重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交互作用,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可以在实施中探究如何客观评估生涯适应力,或许也可以对理论研究有所补充和贡献。

(三)从自我认知到亲子关系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到,学生们对于未来的设想50.29%来自于家人朋友或身边人的影响,结合目前的咨询状况以及年级老师访谈中了解的信息,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有许多有待改善之处,而在许多成年人的生涯咨询中,因为亲子关系而影响生涯决策的也有不少。有研究表明,在生涯适应力的本土化研究中,需考虑到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受父母生涯发展期望的影响,“孝道”仍然是中国年轻人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中的重要部分,影响着个体的生涯适应力[13]。

而生涯理论中不论SCCT或后现代理论,还是舒伯的生涯彩虹图,都会发现个体的不同角色之间是存在相互影响的,而对于高中生来说亲子关系时刻在影响着他们的学业状态,以及对自我的评价,进而影响对生涯的觉知程度、决策方式等。况且生涯不仅仅是职业,按照舒伯的观点生涯具有广度和宽度。因此鉴于理论支撑和高中生的实际需求,处理好人际关系尤其亲子关系这个议题,对于学生的生涯发展,有着和自我认知同样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还应考虑到生涯课中的关系处理不完全等同于以往心理课中的关系主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教育重点和实施方式。

参考文献

[1]南海,薛勇民.什么是“生涯教育”——对“生涯教育”概念的认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2]李卓.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初探[J].文件资料.2017,2.

[3]赵立卫.职业生涯理论及其在大学生就业辅导中的运用[J].教学研究,2005,28(2).

[4]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朱益明.论高中生涯指导教育[J].中国德育.2017,19.

[6]朱文斌.CIP理论在高中生生涯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生涯教育,2017,15.

[7]鲍卉.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2).

[8]缴润凯,刘立立,孙蕾.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中的学习经验及其影响因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9]王忠军,温琳,龙立荣.无边界职业生涯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15,38(1).

[10]曾维希.生涯混沌理论与生涯不确定性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5.

[11]赵小云,郭成.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9).

[12]朱倩雨.生涯指导课程的开展对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

[13]王秋蕴,王乃弋.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

猜你喜欢

生涯教育问卷调查实践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